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阿盛平日甚少閱報、看新聞,觀其近年描寫台灣當代社會都市面貌的題材,總句句精準、道出都市人的蒼茫處境。 阿盛說,寫作班其實等同於一個小社會的縮影,從學生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過往,也看到了時代轉變中的差異痕跡,這些種種觀察在醞釀後轉換成 ...

  2. 2007年4月16日 · 阿盛平日甚少閱報、看新聞,觀其近年描寫台灣當代社會都市面貌的題材,總句句精準、道出都市人的蒼茫處境。 阿盛說,寫作班其實等同於一個小社會的縮影,從學生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過往,也看到了時代轉變中的差異痕跡,這些種種觀察在醞釀後 ...

  3. 阿盛置身於文明與傳統的複雜矛盾中,如何為自己找到一種精神家園? 透過對這一 連串問題的追索,進而肯定阿盛創作在現代散文史上的獨特意義和價值。

  4. 其他人也問了

  5. 阿盛 (1950年4月24日 —),本名 楊敏盛, 臺南市 新營區 人, 臺灣 鄉土文學 作家, 私立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畢業,曾任 中國時報集團 記者 、 編輯 、主任等職。 [1][2] 生平. [編輯] 從高中起,阿盛就開始在報刊上發表小說和散文,是典型的台灣農家子弟,對於農村生活瞭解深刻,因此,在散文中,他總會找到最適切的細節來「再現」農村社會的生活,他對於台灣農村的了解,是靠扎扎實實的生活經驗累積起來,他真正了解台灣農村人物,也對這些人的心情和語言都體認深刻,這樣根植於鄉土的寫作風格,讓他為台灣的「鄉土文學」增添了一筆奇特異彩。 由於青少年時期就到台北讀書,阿盛對農村懷有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從農村來到都市人的生活,更是感觸深沉。

  6. 2011年8月2日 · 阿盛是一位來自台灣南部農村子弟,北上到台北求學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透明黑底或右上×按鈕繼續閱讀 勞動部推移工留才久用 資深移工 ...

  7. 散文作家阿盛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之際登上文壇,並沒有加入論戰,阿盛認為「寫作應該是一個中性的字眼,描寫經濟進步或者農村凋蔽都是一種寫實。

  8. 2017年12月26日 · 阿盛以日常生活的直面書寫為遠去的鄉土文化與人性人情留下紀錄,當農村漸行漸遠,但鄉土的品格與精神卻以越來越清晰的姿態立在我們面前,啟發我們對往昔人情與文化傳統的深思,尋回那些在世代變遷中,被我們所忽視或遺忘的價值。 總之,《萍聚瓦窯溝》就是一部1950年以後至今台灣人生活的心靈史,對戰後的新生代而言,它是一座銘記台灣歷史的航標,指引著人們面向遠方,也召喚著人們回歸家園。 讓我們見證,過去並不是一片空白,而是現在擁有的憑藉所在。 關鍵詞: 現代散文、鄉土、阿盛、戰後新生代、日常書寫、存史. 今昔對比的時光流轉—— 阿盛《萍聚瓦窯溝》日常敘寫的存史意義. 一、前言:阿盛散文的日常書寫.

  1. 阿盛如何看待台灣當代社會都市面貌? 相關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