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1947 年 12 月 23 日

      • 令人驚訝的是,第一顆實際運作的電晶體是在 1947 年 12 月 23 日,也就是在 70 年前發表的! 1 電晶體或許是已發明最具革命性的元件之一。 進而引領創造了積體電路、微處理器和電腦記憶體。
      www.digikey.tw/zh/articles/transistor-basics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7年12月21日 · 電晶體基本知識:採用 2N3904、2N3906、2N2222 以及 2N2907 的 NPN 和 PNP 電晶體. 令人驚訝的是,第一顆實際運作的電晶體是在 1947 年 12 月 23 日,也就是在 70 年前發表的!. 1 電晶體或許是已發明最具革命性的元件之一。. 進而引領創造了積體電路、微處理器和電腦 ...

    • John Leduc
  3. 電子小百科 > 電晶體是什麼? 電晶體的功能. 電晶體具有放大和開關電氣訊號的功能。 比如在收音機中,會擴大(放大)空中傳輸過來的非常微弱的訊號,並透過揚聲器播放出來。 這就是電晶體的放大作用。 另外,電晶體還能僅在事先確定的訊號到達時才工作,這時發揮的是開關作用。 我們常聽到的“IC”也好“LSI”也好,都是電晶體的集合體,是電晶體構成了其功能的基礎。 【電晶體的基本功能示意圖】 作為開關使用的電晶體. 作為放大器使用的電晶體. 電晶體的工作原理. NPN和PNP電晶體. 電晶體的歷史. 電晶體的種類. 作為開關使用的電晶體. 下面透過射極接地時的開關工作來介紹起到開關作用的電晶體。 當電晶體的基極引腳被施加電壓(約0.7V以上)並流過微小電流時,電晶體會導通,電流會在集極和射極之間流動。

  4. 2015年9月28日 · 因為發明電晶體得到1956年諾貝爾物理獎的蕭克利巴丁布拉頓 Source: wiki/transistor 次年的進度十分緩慢,但到了1947 年11 月,突然出現一連串突破,大家後來稱之為「奇蹟之月」。

  5. 到底什麼是電晶體呢? 這得從其英文命名Transistor來談才容易了解。 Transistor其實是二個英文字根的組成:tran和resistor(電阻),大家從中學的課本就可以初步認識到電阻,簡單來說,電阻是對電子傳導具有某種程度影響的電子元件,這裡所謂的影響可由電阻的大小來描述,若電阻值大時,意味著通過的電子數目較少(或者可以想成電子移動的速度較慢)。 同理,若電阻變小,代表電子較容易傳導。 Tran-sistor可想成是一個可以被「跨過、穿越」的電阻,何謂「跨過、穿越」呢? 就是在電晶體中,透過一個額外的控制接點,控制電晶體中的電阻(trans一般可視為間接的意思)。 實務上可以藉由電壓來控制接點,以改變流經這電阻的電流。

  6. 2023年2月2日 · …… 這些現象,當時沒有人能夠解釋,也沒有引起太多關注。 1874年,德國科學家 卡爾·布勞恩 (Karl Ferdinand Braun)發現了前面所說的天然礦石(金屬硫化物)的電流單向導通特性。 這是一個巨大的里程碑。 卡爾·布勞恩. 可惜的是,布勞恩並沒有重視這個發現,反而轉去研究陰極射線管(也就是CRT,它是現代顯示技術的基礎)。 後來, 海因里希·赫茲 (Heinrich Rudolf Hertz)成功證實了無線電磁波的存在,布勞恩又轉回無線電的研究。 他與馬可尼合作,大幅改進了早期的無線通訊系統。 兩人共同獲得了190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7. 2022年1月21日 · 隨著電晶體的尺寸愈來愈小,傳統的微縮方式逐漸接近其物理極限,單純依循摩爾定律的尺寸微縮,已無法提供如預期般效能的成長。 自 22 奈米技術節點(Intel)及 16 奈米技術節點台積電開始由胡正明院士團隊提出的鰭式電晶體FinFET開始被業界所採用, 三維電晶體也成為現今先進半導體的主流結構。 圖二、約略估計電晶體技術節點(Technology Node)與閘極長度(Gate Length)。 ※此圖示著作權為國立臺灣大學電子工程學研究所劉致為教授研究團隊所有,未經允許不得隨意引用、轉載、改編或截錄。 電晶體由傳統的平面式(圖三 a)走向三維的立體結構(圖三 b),因為三面的閘極結構(Tri-Gate) 與魚鰭十分相似,所以稱為鰭式電晶體。

  8. 2022年7月15日 · 史上第一顆電晶體誕生 1947 年 12 月 16 日,布拉頓切了一塊三角形的塑膠塊,再將一片金箔貼在三角形的兩側,然後用刮鬍刀片將三角形尖端處的金箔輕劃一刀,分成兩段:一邊作為射極、一邊作為集極,兩者相距只有刀鋒那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