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9月30日 · 早期長輩口中的養老院,隨著時間以及需求不斷進化,大致分為兩類,一是無法自理生活起居的安養中心、護理之家、養護所等;另一種是可以自理的養生村、共生宅。 示意圖/Canva. 用LINE傳送. 台灣早在1993年進入 高齡化社會 、2018年成為高齡社會,預估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老人的居住問題一直是社會上大家所關心、重視的議題,早期長輩口中的 養老院...

  2. 2024年3月18日 ·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身體的狀況可能開始退化,這使得「是否要住進安養院」成為一個必須面對的議題。 如何被照顧,以及在何時的時機作出這個決策,其實都是一門學問。 越來越多人現在可以接受安養院的觀念,不僅是因為它提供的專業照護,無論是在硬體設施或是專業護理人員方面,都比個人在家中能提供的要來得專業。 但住進安養院的第一步,首先就是金錢上的考量。 就像外出租屋一樣,進入安養院也需要每月固定的開銷。 為了這筆開銷,提前作好財務規劃是相當重要的。 再者,如果你決定住進安養院,我個人認為,選擇的時機應該是越晚越好。 因為進入安養院代表一個人已經完全停止工作,固定的收入也就隨之停止,每一分錢都變得格外重要。 建議你, 如果在65~75歲之間,還有能力工作,盡量延續工作,至少可以確保金錢上的穩定。

    • 一半人生都在養老院。有一個人50歲就住入養老院,沒想到活到90多歲……他的人生,若活到近100歲,那麼他的人生一半都在養老院裡過了,這樣好嗎?養老院裡,90~100歲的高齡,據說並不稀有。
    • 在供餐小套房待了30年。一位老太太65歲退休年齡一到,馬上就住進高級高價養老院,她健康地活到98歲,一住就住了30多年。養老院在周年慶時在網路上發文宣傳,把她捧為「模範生」加以表揚。
    • 人比存款還長壽。有個有錢人聲稱不必靠子女,60歲就自己花錢住進養老院,信心滿滿不求人,過著不賺錢只花錢的退休生活,沒想到活到90歲他還健在,但,錢竟用完了,而他還活得好好的。
    • 錢都給了養老院,無欲則剛。一對夫妻,雖然有兒女,但在中南部不同城市不可能照顧他們,所以選擇65歲一退休就住進養老院,各付800萬(2人1,600萬元)給養老院外,每個月還要再付2萬5千的租金給養老院,再加上其它的生活開銷……這對夫妻把僅有的現金儲蓄全交給這機構後,從此每月的月租生活費雜支就靠勞保金,從此過著「不添家具、不買不必要的東西、不買新衣服(因為沒有地方放)、不應酬不包紅包、不出國旅行」的日子……因為他們不能預知這個日子會多久,所以必須精打細算過省錢的日子。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2年11月10日 · 當然,這幾年受疫情影響,見面變得容易,但若老人家身體狀況不差,需要常送醫院,見面應該還是可以安排的,甚至在風險更低的時候,可以透過適當的安排,把長輩接回家小住幾天,對安撫長輩的身心狀況一定有所幫助。

  5. 2024年4月1日 · 有些大企業集團辦的養老院規模甚大,養老院對面是安養院,專門照顧行動不便或有慢性病的老人,並有專車載赴鄰近醫院就醫。夫妻住養老院,萬一有天老伴能自理生活,則搬進安養院,自己仍住養老院,可隨時赴安養院看看老伴,真是不錯的設計。

  6. 2022年7月3日 · 老了,不想依賴子女照顧,只能住養老院? 但離開熟悉的屋子、社區,到新環境重新建立關係,那是一種「累」! 就連熟悉的醫病關係,也可能跟著斷了,不安又該如何平復?

  7. 2017年11月20日 · 樂觀開朗的黃育清奶奶,在養老院並沒有不適應的情形發生,因為她覺得自己依然享有「自由」更重要的是,搬來這裡是「自己的決定」。 「我每天會替自己安排行程,除了這裡替我們安排的活動外,我也會坐公車到處去玩,時間稍微計畫、安排一下,每天都過得很豐富自在。 」她持續著年輕時的興趣:唱歌、運動和寫作,這些都是她保持著快樂的秘訣,相對許多人將養老院當成是牢籠,她彷彿是不受拘束的小鳥。 此外,她還有一項持續不綴的「興趣」-高中同學聚會,每週見面、每年約會,友情是一生不變的約定。 可是每天發生在周遭的許多悲觀離合,難道不會影響她的心情嗎? 老人家需要傾聽 而不是同情. 「我相信人死了,是『回家』,因此並不畏懼,也會祝福那些離開的『鄰居』們。 把握當下、活得愉快,死亡只是結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