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2日 · 《紐約時報》報導了馬勒的死訊,稱之為「當今最為高大的音樂形象之一」,但對其交響作品評價僅限於長度非凡這一點,並且還將其第2號交響曲長度誇大到了「兩小時四十分鐘」 [79],在倫敦,《泰晤士報》稱他「在指揮方面造詣,除漢斯·里希特

  2. 研究馬勒的音樂,在現代,是一門顯學,更是一門從交響曲延伸至宇宙萬物之聲的音樂生命哲學。對於馬勒的音樂創作,理解與認識他生平與生命歷程是必要;許多出現在交響曲中號角聲,以及是特定音程與主題,甚至使用藝術歌曲做為創作靈感旋律

  3. 自1960年起,马勒成为了最常录音作曲家之一,多位指挥家录制其交响曲全集。其作品也成为音乐会上常见曲目,在欧洲甚至产生了过热现象 [121]。哈罗德·勋伯格评论道“难以想象还有哪位作曲家引起了这样忠诚” [131]。

  4. 到如今,馬勒的音樂甚為頻繁地被演出,亦有無數其作品之錄音發行。 古斯塔夫·馬勒,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 作為作曲家,他是19世紀德奧傳統和20世紀早期的現代主義音樂之間承前啟後的。

  5. 2016年2月25日 · 倘若馬勒的壽命長一些,有機會活到那個年代,恐怕也難逃這股更激烈反猶浪潮。. 自稱為「徹頭徹尾無家可歸者」的馬勒其實並不孤單,因為這個世界上還有不少人,因有別於多數群體身份認同,而在各方面邊緣化,無家可歸。. 如果多數群體能夠對 ...

  6. 其他人也問了

  7. 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的音樂經常與哲學、文學有關,他喜歡創作結構堅實的音樂形式,古典、精巧的音色,以及大編制卻條理清晰的對位風格。 然而在其傳承自德奧音樂的浪漫語法中,卻也潛藏著猶太音樂以及波西米亞民間音樂的特色與深意。 這緣於馬勒的猶太家庭、教育與成長環境,以及19世紀後半如火如荼的「反猶」(Anti-Semitism)等因素。 這些成因都造成隱藏在馬勒輝煌音樂事業背後的矛盾:「猶太人認同」危機以及「兩面人」(double-man)特質。 馬勒樂中蘊涵最多也最明顯的「兩面人」特質實例,可說是初期代表作《第一號交響曲》第三樂章,樂中的卡農、對位式手法、曲式結構、樂句、樂段、配器等,雖植基於西方音樂傳承,卻也流露出源自猶太靈魂的天性以及哈西德的音樂特質。

  8. 對於許多愛樂者而言,馬勒的音樂之所以吸引人,在於作曲家藉由數十分鐘的音樂,將宏大無邊的宇宙,與內心最深處的低鳴乘載於作品之中。如此效果力十足的音樂,只要能掌握大概的輪廓,皆能得到八分正面的評價,這也是為何馬勒作品時常被演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