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泗水 相關

    廣告
  2. 地表最強訂房網-Booking.com,超多住宿選擇等你來! 旅遊達人都用 Booking.com,超人氣飯店住宿優惠在這裡!

搜尋結果

  1. 文/洪嘉鎂 首圖攝影/洪嘉鎂 臺灣生產的花腹鯖、白腹鯖是國內重要的漁獲物之一,但許多民眾可能連整尾鯖魚都沒看過,一提到鯖魚,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從8000多公里遠來的挪威鯖魚,就是鯖魚罐頭。 專家表示,臺灣盛產鯖魚,市場卻充斥進口鯖魚的原因,可能與臺灣吃在地鯖魚的文化沒有建立起來 ...

  2. 因應氣候變遷下乾旱頻率增加,農委會強化農業節水,配合豐枯水期調整水稻種植期間,明年一期作起全臺6個水庫灌區實施水資源競用區(水資源競爭使用區)大區輪作,兩年一輪,輪值灌區一期作不得種植水稻,選擇做生產環境維護或轉旱作可獲節水獎勵。

    • 明鄭時期:水利設施萌芽
    • 清領時期:民辦官督
    • 日治時期(1895~1945):逐步中央管理化
    • 戰後(1945~至今):組織定位經多次變革
    • 參考資料

    臺灣農田灌溉的開端可溯回元朝時期,當時以簡易引流灌溉,並沒有水利設施的建造。到了荷蘭治臺(1622~1661年),首次出現水利建設,如「井」、「陂」等,臺南、臺中都出現了攔水堰,也有木製的引水設施。明鄭治臺時期(1662~1682年)以現今臺南、高雄為開墾中心,建造了不少埤圳(古作「陂圳」),灌溉區域雖仍有限,但已比荷治時期增加許多。

    1683年後,清朝治臺,移臺人口漸多,耕作需求增加,刺激開墾用水需求量,民間人士開始獨資或合資興建水利設施,設施也由私人經營。如臺北「瑠公圳」、彰化「八堡圳」等都建於此時期。 農田水利事業因規模擴大,逐步出現管理雛形,官方則擁有用水分配、設施興建的裁定權,通常以「諭告」或「命令」執行,也會發給經營者「埤照」或「圳照」。 此時期管理方式,可謂「民辦官督」。

    日本管理臺灣後,原本私人擁有的水利事業逐步公共化。日本盤點全臺埤圳,1901年把跟公共利害有關的私人水利設施,根據「臺灣公共埤圳規則」指定為「公共埤圳」,登錄監管,記載這些公共埤圳的水源、經過路線、管理人姓名等等。此時被指定為公共埤圳的圳路,若要廢止或變更,都須經行政官廳同意。 1903年,總督府進一步修改「臺灣公共埤圳規則」,公共埤圳的利害關係人經行政官廳認可,得成立「組合」,且可以收水租。 根據「臺灣公共埤圳規則」第四條之三,「公共埤圳組合為法人,以管理人代表之。」 這項規則確立了水利會的法人地位,但儘管如此,日本政府仍高度掌握臺灣埤圳,「臺灣公共埤圳規則」第六條規定:「認為必要時,公共埤圳之水租費用,可由行政官廳徵收,再付給權利人。」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陳鴻圖在其編撰的《臺灣水利史》...

    1946年國民政府來臺後,將38個「水利組合」改組為39個「農田水利協會」,屬性調整為人民團體,會長由評議委員選出,而評議委員則是由會員選出,官方的色彩逐漸消退。另將15個「水害預防組合」更名為「防汛協會」。 2年後,1948年「農田水利協會」與「防汛協會」合併,成為40個「水利委員會」,由於組織定位不明,既非公務機關,也非公法人,調解用水糾紛常有困難。 1956年,40個「水利委員會」改組成為26個「農田水利會」。同時修訂「水利法」,頒訂「臺灣省農田水利會組織規程」,認定農田水利會為具有「公法人」身分的「地方水利自治團體」,並在1965年頒布「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頒布,作為農田水利會的營運管理與監督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70年代由於農田水利會管理不彰,加上中美斷交、退出聯合國等,國民政府面...

    《臺灣水利史》 ,五南出版社出版,作者陳鴻圖
    《臺灣灌溉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出版
  3. 首頁 豐年雜誌 把關流動水,疾病難越雷池 「引水」思源,養殖漁業生物安全第一道防線 把關流動水,疾病難越雷池 「引水」思源,養殖漁業生物安全第一道防線 自然碳匯、碳權走到哪?國內正跟上國際趨勢:跨國組織「漂綠」爭議、方法學更新值得借鏡

  4. 在日治時期的臺灣本土汽水產業中,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黑松,成立於1925年,最初以「富士牌」汽水、「三手牌」彈珠汽水為商標,1931年更名為「黑松牌」。當時本土汽水業除了必須面臨日製產品的打壓外,還得從日本引進機器製作汽水、學習生產技術,加上十多家本土汽水業的競爭 ...

  5. 水產養殖的科技之眼 精準掌握水質與數量. 豐年雜誌. 20220505. 水產養殖首重水質的控制,一旦環境因素出現變化,就容易引發連鎖災情。. (攝影/謝佩穎). 文.圖/王郁峻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企劃資訊組副研究員. 臺灣文蛤養殖自1969年以後經常發生 ...

  6. 文/ 戴安瑋 文、攝影/ 莊曉萍 今年83歲的臺灣草蝦之父 廖一久肅穆而親和的侃侃地說出這51年來,他在臺灣掀起的草蝦養殖巨浪;他及團隊曾帶領臺灣成為世界頂尖的草蝦養殖王國,全盛時期一年生產10萬噸,但同時也面臨高密度養殖引爆的病毒侵襲,最後不得不宣布失敗。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