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臺灣正體. 工具. 東漢末年 約指 黃巾之亂 起,至 曹丕代漢 ( 184年 - 220年 ,東漢 光和 七年- 建安 二十五年) [1] [2] [3] [查證請求] 或 三國 鼎立( 東吳 的 孫權 於 222年 自建年號、 229年 稱帝)的時期,持續36年(或以東吳稱帝建國計,為45年),這段時間內 ...

  2. 東漢末年. 東漢末年 约指 黃巾之亂 起,至 曹丕代漢 ( 184年 - 220年 ,東漢 光和 七年- 建安 二十五年) [1] [2] [3] [查证请求] 或 三国 鼎立( 東吳 的 孫權 於 222年 自建年号、 229年 稱帝)的时期,持續36年(或以東吳稱帝建國計,為45年),这段时间内 东汉 ...

  3. 東漢末年 约指 黃巾之亂 起,至 曹丕代漢 ( 184年 - 220年 ,東漢 光和 七年- 建安 二十五年) [1] [2] [3] [查证请求] 或 三国 鼎立( 東吳 的 孫權 於 222年 自建年号、 229年 稱帝)的时期,持續36年(或以東吳稱帝建國計,為45年),这段时间内 东汉 皇族政治 ...

    • 歷史
    • 疆域和行政區劃
    • 政治
    • 軍事
    • 經濟
    • 外部連結

    光武中興

    新朝末年王莽改制失敗,並引發內戰,其時身為漢朝宗室的漢景帝後裔劉秀乘勢而起,在綠林軍的協助下推翻新莽而即位,是為光武帝。復國號漢,史稱東漢。同時因洛陽為其軍事根據地,而西漢舊都長安亦逢多次戰亂而日殘,所以定都於洛陽,並復名雒陽。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進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力;同時清查土地,新定稅金,振興農業,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史稱光武中興。

    明章之治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漢光武帝逝世,漢明帝劉莊即位,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國第一座寺院白馬寺建成,該寺被認為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國歸附東漢,漢明帝將哀牢國設置為永昌郡。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漢明帝命竇固、耿忠征伐北匈奴。漢軍進抵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餘級,追至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盧地。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竇固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再次歸順漢室朝廷,並重新設置西域都護府。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漢明帝駕崩,明帝第五子劉炟繼位,是為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章帝召開白虎觀會議,漢章帝共執政13年於章和二年(公元88年)駕崩。漢明帝及其子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國力強盛,社會穩定,人口滋殖是為東漢的黃金時代,史稱明章之治。

    永元之隆

    漢章帝是一個賢明的皇帝,但他卻開東漢大力任用外戚之先河。在他死後,剛登基的漢和帝劉肇只是一個10歲的孩子,由他的養母竇太后執政。竇太后仰仗他的兄長竇憲,竇氏戚族開始掌權。漢和帝後來聯合宦官力量消滅了竇氏,消滅竇氏後漢和帝開始執掌大權,漢和帝親政後勵精圖治勤於政事,發布了不少有利於國家的法令,軍事外交上都有所成就,漢和帝時期的東漢國力依舊強盛,社會仍較為穩定,經濟、科技和文化也得以繼續發展,史稱「永元之隆」。但漢和帝在位僅17年便英年早逝,且統治期間重用宦官以制衡外戚勢力,宦官由此成為東漢朝廷中一隻強大的政治力量。

    王莽篡漢時期已經僅剩秦朝時的疆域,西域各國因為漢成帝的亂政而逐漸脫離中央控制。王莽末年中原戰亂不斷,遂放棄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陝北、晉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後放棄。高句麗與林邑兩國蠶食東北及南方國土。只有西南地區擴展至大盈江一帶。 東漢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的疆域政區包括司隸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所察各郡、國(王國)、屬國和西域長史府轄區,以及當時中國邊區各族的分布地。 州作為行政區劃,在西漢時期逐步發展,到東漢時期宣告形成。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設了十三行部,每部派一刺史,每個行部管轄若干郡(國)。但此時的行部是監察區,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東漢末年,地方多事。中平五年(188年),朝廷選重臣出任刺史,稱州牧,掌一州軍民。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至此,中國地方...

    東漢政權和士族、豪族關係密切,代表了士族、豪族的利益,雲台二十八將幾乎全部都是豪族出身。士族在東漢社會起著主導作用,光武帝跟士族、豪族取得協調,成為奪取天下的主因。 東漢王朝在政治上防範功臣、宗室諸王及外戚專權,通過各種辦法加以控制。讓他們享受優厚的待遇,而不參與政治。對於朝中諸臣,督責尤嚴,史稱「自是大臣難居相任」。 東漢的朝廷制度整體繼承西漢的體制,但劉秀登基後在西漢政治制度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包括削弱三公權力,同時擴大尚書台的權力。加強尚書台的職權。一切政務不再經三公管理。尚書台成為皇帝發號施令的執行機構,所有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

    東漢建立不久,就廢除了執掌地方兵權的郡國都尉,以後又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及軍假吏,實際上取消了地方軍隊。在和平時期,少量維持地方治安的郡縣兵,皆由太守令長兼領,但在某些沿邊及民族鬥爭緊張的地區,則設都尉或屬國都尉別領。 隨著豪強地主勢力的膨脹,在田莊內部發展了一種部曲家兵制。這種部曲家兵,承擔著鎮壓農民、維持地方治安的某種職能。正因為有這樣一支武裝隊伍,東漢政府才能裁減、甚至在某些地區取消地方軍隊。 與削弱地方兵權的同時,還逐步擴大中央軍隊,在重要的沿邊地區,設有邊防軍,為中央軍隊的一部分。東漢政府還經常用赦免和減罪的辦法,募集犯罪的人戍守邊疆。

    農業

    東漢時期的農業技術得到較大進步,牛耕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耕作中。 水利發展 在東漢時期灌溉工具、水利事業獲得改進和發展。在中國各地已知發現的東漢墓葬裏,可以看到水田和池塘組合的模型,有從池塘通向水田的自流水渠,有的還在出口處安置閘門。漢靈帝時,宦官畢嵐總結勞動人民的實踐經驗,創作翻車和渴烏,大大提高了灌溉水平。 許多已堙廢的陂塘在東漢時期不僅得到了修復還擴建了,而且又新修了一批水利灌溉工程。比如在中國汝南地區的鴻隙陂,西漢時被堙廢。東漢初,鄧晨當地太守時,進行了修復,可以灌溉幾千頃良田。後來又不斷加以擴建。漢和帝時,太守何敞又在那裡修治渠道,開墾良田三萬多頃。又如下邳徐縣北的蒲陽陂、廬江的芍陂、會稽的鏡湖等,都是當時著名的灌溉工程。 東漢前期,中國各地還開鑿了許多灌溉渠道,三輔、河內、山陽、河東、上黨、太原、趙、魏及河西、江南地區,也都「穿渠灌溉」,有的地區還開闢了很多稻田。東漢時還有一項巨大的水利工程,那就是對黃河的治理。公元1世紀初,黃河在今河南、河北交界地區決堤,河道南移,改從千乘(山東高宛以北)入海。河水泛濫成災,淹沒了幾十個縣。漢明帝時,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王吳的主持下,用...

    人口

    由於農田水利工程的興建,農耕工具的改進,農業耕作技術的提高以及精耕細作方法的推廣,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東漢時期的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和帝永興元年(公元105年)的墾田數字達到732萬多頃,人口達到5325萬多人。這個數字略低於西漢,但如果把東漢豪強地主隱瞞的田畝和人口包括在內,實際的墾田面積和人口數字肯定要超過西漢。

    手工業

    冶鐵技術的改進 在東漢時期由於鐵製農具的普及,鋼鐵需要量也增加,同時也推動了冶鐵技術的改進。東漢初,在南陽地區的冶鐵工人(也有說是杜詩)發明了鼓風爐(即水排),利用水力轉動機械,使鼓風皮囊張縮,不斷給高爐加氧。水力鼓風爐的發明,是冶煉技術史上的一大進步。 東漢時在鐵器鑄造方面已熟練地掌握了層疊鑄造這一先進技術。在中國河南溫縣發現的一座烘范窯,出土了五百多套鑄造車馬器零件的疊鑄泥范。把若干個泥范疊合起來,裝配成套,一次就能鑄造幾個或幾十個鑄件。同時,疊鑄技術有重大改進,由原來的雙孔澆鑄,改為單孔澆鑄。疊鑄技術的改進,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效率,節省了原料。根據已有的考古發掘資料證明,和鐵釘、鐵鍋、鐵刀、鐵剪、鐵燈等的大量出土,證明東漢時鐵製用具已普遍應用到生活的各方面。 在冶鐵手工業中已經使用煤(石炭)做燃料。在中國河南鞏縣的冶鐵遺址中曾發現混雜了泥土、草莖製成的煤餅,說明煤已被用來煉鐵。巴蜀地區還利用天然煤氣煮鹽。 紡織業 在紡織業方面,東漢初年已能用織花機織成色彩繽紛、花紋複雜的織錦。當時,蜀錦已馳名全國,襄邑(河南睢縣)和齊(山東臨淄)的絲織業特別發達。考古材料還證明,在邊疆地區,...

    《後漢書》全文:(簡體)(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渡邊義浩; 仙石知子; 朱耀輝. 论东汉“儒教国教化”的形成. 文史哲. 2015, (4): 122–135+168 [2022-05-14]. ISSN 0511-4721. doi:10.16346/j.cnki.37-1101/c.2015.04.013. NSSD 665441763 .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3).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 (link)
  4. 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 大將軍 何進 遭宦官 十常侍 所殺,而十常侍也被 袁绍 、 袁術 等人殺死,後 并州牧 董卓 引兵进京 [4] ,廢少帝 劉辯 ,殺 何太后 ,立獻帝 劉協 。. 長期左右東漢皇室的 外戚 、 宦官 一起被消滅,但卻引起了各地州郡長官借此反 ...

    • 14
    • 650萬平方公里(100年)
    • 上古漢語
  5. 2024年4月15日 · 漢朝 (前202年2月28日 [註 1] —8年1月10日,25年8月5日—220年11月25日)是 秦朝 後出現的 朝代 ,又稱 天漢 ,在 中國歷史 上極具有代表性,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漢朝分為 西漢 (前202年—8年)與 東漢 (25年—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合稱 兩漢 ,中間為 王 ...

  6.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汉末年 约指 黄巾之乱 起,至 曹丕代汉 ( 184年 - 220年 ,东汉 光和 七年- 建安 二十五年) [1] [2] [3] [查证请求] 或 三国 鼎立( 东吴 的 孙权 于 222年 自建年号、 229年 称帝)的时期,持续36年(或以东吴称帝建国计,为4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