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矩震级 (英語: moment magnitude scale ,缩写: MMS ;记作 MW 、 Mw ),台湾称 地震矩規模 ,是記錄地震強度的標度。. 1977年由 美國 加州理工學院 地震學 家 金森博雄 教授制定。. 計算公式為:. ,其中 為 地震矩 [1] 。. 由公式可以看出,矩震級每增加一級 ...

  2. 矩震级 (英語: moment magnitude scale ,缩写: MMS ;记作 MW 、 Mw ),台湾称 地震矩規模 ,是記錄地震強度的標度。. 1977年由 美國 加州理工學院 地震學 家 金森博雄 教授制定。. 計算公式為:. ,其中 為 地震矩 [1] 。. 由公式可以看出,矩震級每增加一級需要 倍 ...

  3. 矩震級能提供比黎克特制地震震級更精確的計算,尤其對大型地震作出極精準的計算。這是因為矩震級的概念源自物理學中的力矩,矩震級以力矩的原理找出地震大小、断层移動的幅度,以及其釋放出來的能量,因此精確度比黎克特制地震震級提升不少。

  4. 地震規模 (英語: moment magnitude scale ,縮寫: MMS ;記作 MW 、 Mw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稱 震級 ,是記錄地震強度的標度。 1977年由 美國 加州理工學院 地震學 家 金森博雄 教授制定。 計算公式為: ,其中 為 地震 [1] 。 由公式可以看出,震級每增加一級需要 倍的 能量 ,也就是31.6倍能量。 公式中使用的常數是為了使此標度與其他地震近震震級(如 里氏地震規模 )的數值相似。 震級的優點在於它不會像近震震級那樣容易飽和。 亦即,大於某震級的所有地震之數值都相同的情況不會發生。 另外,此標度與震源的物理特性有較直接的聯繫。 因此,震級已經取代近震震級成為世界地震學家估算大規模地震時最常用的標度。

  5. 里氏震级(英語: Richter magnitude scale,港澳称黎克特制地震震級,台湾称芮氏地震規模),是一種表示地震規模大小的標度,由里克特在1935年发明。 他后来改进出了 近震震級 。

    • 里氏震级/近震震级/地方性震级
    • 芮氏地震規模
    • 黎克特制地震震級
  6. 2024年4月5日 · 目前衡量地震震级的标准主要有震级(Magnitude)和烈度(Seismic intensity)两种。 震级 [ 编辑 ] 参见: 里氏地震震级矩震级 、 体波震级 、 面波震级 和 日本气象厅震级

  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能量規模 ,是一種 地震度量 ,是 地震學 中用於表徵 地震 事件的重要基本參數,常用 Me 表示。. 能量規模同其他地震規模一樣,是用來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 [1] 。. 能量規模與明確定義的 震源 物理參數,即輻射的地震能量(E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