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金門是台灣的嗎? 相關

    廣告
  2. 立即預訂可慳更多,Agoda®一直保證最低價! 我們全天候為你提供協助,出走都唔會注定一人! ...

    • 香港

      超值酒店,神秘優惠

      先訂後付,節省更多!

    • 折扣優惠

      計劃緊下次旅程?

      我們為你提供最抵優惠!

    • 旅人的第二個家!

      公寓、民宿、別墅還有更多!

      團體旅遊及長住旅客的最佳選擇。

    • 先訂後付

      Agoda.com最低價格保證

      火速預訂,免費取消!

搜尋結果

  1. 在中華民國法律中,屬於 台灣地區 。 金門古名浯洲,又名仙洲、浯江、浯島 [4] [5]:29 ,自古屬福建 同安 所轄, 民國 四年(1915年)始創縣治 [6] 。 全縣通行 金門话 (烏坵通行 烏坵話 ),與 臺灣話 均屬 閩南語泉漳片 ,可互通。 在同安縣歷史上,金門一地有「無金不成銀」、「無金不成銅」 [註 1] 俗諺。 歷史. 元朝以前. 金門古曰「浯洲」, 漢人 開發始於 晉代 ,時中原多故,難民逃至浯洲者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姓,金門有民,實自此始 [8]:150,208 。 貞元十九年(803年), 唐代 朝廷在 泉州 設置五個牧馬場,浯洲為其中之一,由 陳淵 任牧馬監, 福建觀察使 柳冕 在烈嶼 紅石山 上設有 牧馬寨 做為 牧馬 之用,此為金門設置行政機構之始。

    • 縣徽
    • 福建省(已虛級化)
  2. 2024年5月5日 · [44] 現在它是台灣人周末旅遊的熱門目的地以其安靜的村莊舊式建築和海灘而聞名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旅遊團也不需花太多時間就能遊覽該島同時在輪渡和機場之間中轉作為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的中間站金門大部分地區形成金門國家公園突出軍事

    • 晉代至唐代
    • 宋代至明代中期
    • 明末至清代
    • 中華民國
    • 氣候
    • 戰爭

    漢族人對金門的開發依據可考的史料始於晉代。根據清代《金門志》的記載,晉代共有蘇、陳、吳、蔡、呂、顏六姓家族因躲避戰禍移居金門。 貞元十九年(803年),唐代朝廷在泉州設置五個牧馬場,浯洲為其中之一,陳淵任牧馬監, 閩觀察使柳冕,在烈嶼島上紅石山上設有牧馬寨做為牧馬之用,此為金門島上設置行政機構之始。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十二姓隨陳淵入島開墾,陳淵因此而被尊為「開浯恩主」。

    金門(舊稱浯洲)因產鹽, 在宋元兩代烈嶼島上就已設鹽場。歷經五代閩王王審知及元明清等朝開發後,造就金門東半島上之金沙灣周圍鹽埕林立,元朝統治時(1343年~1368年)實質統治,遂於浯洲鳳翔里十七都後學村(今沙美),設置浯洲鹽場司官職從七品官,在今金沙國中至東埔及榮光新村一帶)及浯洲書院(今沙美菜市場),沙美因處金沙灣與汶水溪及金沙溪交匯處,在元代,係為金門地區最高行政機關浯洲鹽場司與浯洲書院之舊址(元朝浯洲鹽場司馬闕司令興建)。過往的金沙地區更是金門地區居住人口與風獅爺最為稠密的地方(金門全島共64尊風獅爺,金沙鎮則高達39尊、沙美有3尊)。元朝統治時,中國沿海各地與國外交流密集,當時的沙美(後學村),因位處金沙灣、浯洲鹽場司、浯洲書院(明代為金山書院)、官鎮埕、永安埕、浦頭埕、沙美埕等鹽...

    明朝末年,鄭芝龍稱雄閩臺海域,以金門、廈門為基地,樹旗招兵。1645年(清順治2年)鄭芝龍降清後,先派其弟鄭鴻逵屯金門。不久,金、廈為擁護魯王朱以海的鄭聯、鄭彩兄弟所據。南明鄭成功於1646年在烈嶼島上吳山會文武群臣,曾派林習山駐守烈嶼,以此島做為「反清復明」根據地之一。1650年(順治7年;南明永曆4年),鄭成功驅逐鄭氏兄弟,金廈成為其抗清基地之一。不久明鄭又重返金、廈兩島,至康熙平臺後,金門航運地位逐漸為廈門所奪。清代中後期,因生活困難,金門人相率下南洋或東渡日本,成為海外僑民。1651年8月,南明魯王朱以海從舟山逃往金門,並於1662年11月病故於金門,死後安葬在金門城東之青山岩,為魯王墓。1663年(康熙2年;永曆17年)11月,耿繼茂、李率泰督清軍及明鄭降兵攻取金門和廈門,明鄭周全...

    大陸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4月18日廈門軍政府參事會派代表向福建都督府請願獲准,廈門與金門一同從同安縣獨立為「思明縣」,但該年9月18日思明縣便升格為「思明府」,直到民國2年(1913年)3月30日又廢府改回「思明縣」。民國3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許世英咨陳內政部,派左樹燮為金門籌辦設治委員,於同年7月奉准後將金門地區(大、小金門與大、小嶝等島)從思明縣獨立出來設置金門縣(歸廈門道管轄,乃二等縣治)。金門縣於民國4年(1915年)4月9日奉批令成立縣治,設縣知事,改縣丞署為縣公署。金門縣轄境包括大、小金門,大、小嶝島及周邊島嶼;分為六都、十保、一百六十六鄉。民國22年(1933年)閩變發生後一度由中華共和國所據,劃為泉海省。1935年改為4區32聯保,民國25年(1936年)重新整編為3區12聯保。

    日本手時期

    民國26年(1937年)中日戰爭時期,日軍於10月26日進攻金門:126:21,金門縣政府遷至大嶝鄉上租借民房辦公。 民國34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收復金門,設二鎮四鄉;民國35年(1946年)變更為二鎮二鄉。

    軍管時期

    民國37年(1948年)12月10日,中華民國政府發佈全國戒嚴令,從此金門縣進入戒嚴。民國38年(1949年)年初,改為金城、沙美、烈嶼、大嶝四區區公所,同年10月,解放軍進佔福建沿海,中華民國國軍自嶝島群島(大嶝、小嶝)撤退,古寧頭戰役爆發,金門全境進入「軍管時期」,同年11月古寧頭戰役結束後,金門縣政府建制被撤銷,中華民國國軍將金門全境劃分為金東、金西、烈嶼三個軍管區,各設民政處管轄地方行政,下轄城廂區、金城區、金盤區、滄湖區、碧湖區、金沙區、烈嶼區、古寧區、瓊浦區等九個區公所。民國39年(1950年)3月,金東、金西、烈嶼三個軍管區的民政處合併為「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民國40年(1951年)7月分設金城、金寧、金湖、金沙、烈嶼五個行政區。同年12月增設金山行政區。 民國42年(1953年)2月結束軍管制度,改實施軍政一元化的戰地政務體制,金門縣政府恢復建制,原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各行政區改為鄉鎮,成立三鎮三鄉,但地方行政的決策與指揮監督由金門防衛司令部下設「政務委員會」負責,以軍領政。民國43年(1954年)6月莆田縣烏坵地區設鄉,指定暫由金門縣代管,此時金門縣共轄有金城鎮...

    雪 1872年,清同治11年,冬十一月,雨雪三日,冰堅二寸許,長老皆以為未見也。 1892年,清光緒18年,十二月初旬,雨雪三日,為年少者所未曾見。 1959年,民國48年,二月二十二日,奇寒,太武山上飄雪。 雹 1819年,清嘉慶24年,夏四月,大雨雹,壞禾麥,總兵署大榕連數抱者,絕根而仆。 1827年,清道光7年,春三月,大雨雹,廢(發)屋破窗,麥仆歉收。 1944年,民國33年,三月二十六日,降雹,大如拳,小如豆,農作物被毀殆盡。 1979年,民國68年,四月二日,全縣各鄉鎮於上午九時五十分,突然降落大小不一之冰雹,歷時十五分鐘,此一異象為三十五年來所僅見。

  3. 金門國家公園 位於 金門縣 中華民國 第六座 國家公園 ,1995年5月25日公告計畫,1995年10月18日成立管理處,是首座位於離島的國家公園,也是首座以維護 歷史 文化資產 、 軍事 戰役 紀念為主軸,並兼具 自然資源 保育功能的國家公園。 [2] 地理位置 [ 編輯] 金門國家公園位居 台灣海峽 西側,分為五個區域。 包括了金門島中央的 太武山 區、西北的 古寧頭 區、西南的 古崗 區、東北的 馬山 區,以及 烈嶼 (俗稱小金門)區,總面積約為3,720.7 公頃 ,佔 金門縣 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3] 。 地質地形 [ 編輯] 金門國家公園海岸自然景觀. 金門國家公園 翟山坑道 展示的 美製40公厘機砲。

  4. 臺灣正體. 工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關於與「 金門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 」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頁,請見「 金門 」。 金門縣 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 聲稱,但並無任何實質管轄的 縣級行政區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中劃入 福建省 泉州市 。 由於 第二次國共戰爭 兩岸分治之後,自1970年12月將該建制下唯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控制的大小嶝地區劃入 同安縣 後,該行政規劃就只處於自我聲稱而未能 實施正式管轄 ,事實上這裡一直以來皆是 中華民國 福建省 金門縣 進行統治與管轄。 縣政府駐金城鎮。 歷史 [ 編輯]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 編輯] 金門縣地原屬 思明縣 。 1914年7月,析思明縣設立金門縣,隸屬 廈門道 。 民國17年(1928年),廢除 道制 ,金門縣直屬 福建省 。

  5. 2024年5月5日 · [1] 1952年, 中華民國政府 陸續棄守四礵、岱山( 台山列島 )、西洋( 西洋島 群)、浮鷹( 浮鷹島 群)四區,餘下四區依原縣恢復建制。 馬祖守備區指揮部 轉隸 金門防衛司令部 。 1953年,棄守 浪島 。 8月,於南竿復設 連江縣政府 。 復設 長樂縣政府 於白肯,管轄東湧鄉、白肯鄉。 9月長樂縣白肯鄉析為 白肯鎮 及 東肯鄉 。 1954年3月,復設 羅源縣政府 於東湧鄉,東湧鄉並由長樂縣改隸羅源縣。 1955年,馬祖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 閩東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就近督導連江、長樂、羅源三縣政務。 7月1日再改名為 福建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 1956年7月起, 金馬地區 依《金門、馬祖地區戰地政務實驗辦法》實施 戰地政務 。

  6. 金門戰地文化 是指中華民國金門縣自1949年至1992年間經歷熱戰「 冷戰 」而保留下的無形與有形戰爭文化遺址。 歷史背景 [ 編輯] 金門在1949年後,因 中國內戰 ,國共隔海對峙。 其中共軍在金門古寧頭一帶發動登陸戰遭擊退,為「古寧頭戰役」。 1958年8月23日起共軍又對金門發動猛烈砲擊,為「八二三砲戰」。 此後金門被台灣當作保障安全的第一道防線,長期的戰備使金門島上處處是防禦工事,如戰地坑道、軌條砦、播音站、播音器及戰役紀念館等 [1] 。 又因為軍隊進入金門後,常借住於民宅,致使軍民關係非常密切。 另台灣銀行從民國四十一年五月一日(1952年)發行限「金門通用」新台幣,有別於台灣本島之貨幣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