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臺灣正體. 工具. 外交部韓語외교부外交部 Oegyo-bu * /? )是 大韓民國政府 負責 外交 及其他對外事務的最高機關。 部門首長稱「 外交部長 」( 韓語:외교부 장관/外交部 長官 ),同時被任命為國務委員。 歷史 [ 編輯] 1948年7月17日,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依據政府組織法成立 外務部 ,其職掌外交、對外經濟、國際情勢分析及海外僑胞等事務。 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政府正式運作開始,對外關係也穩步前進,並在一些友好國家如 美國 、 中華民國 、 英國 和 法國 設立 大使館 及 公使館 ,在 日本 和 聯合國 也設有代表機構。 1963年6月24日,依據內閣法案1358號,設立直屬外務部的外交公務員教育院。

  2. 1953年11月27日 李承晚 訪問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總統 蔣中正 和駐當地韓國大使 金弘壹 會晤. 1948年8月15日, 朝鮮半島 南部在 美國 的扶植下,成立了 大韓民國 。. 9月9日,北部成立了前 蘇聯 扶植的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朝鮮半島形成南北 資本主義 和 ...

  3. 中華民國與大韓民國關係 是指 中華民國 与 大韓民國 (通稱 韓國 、 南韓 )之間的關係,在 1992年兩國斷交 前多称 中韩关系 ( 韩语:한중 관계/韓中關係 Hanjung gwan'gye * /? ),在斷交後亦稱 臺韓關係 。 兩國於1949-1992年有官方 外交關係 ,1949年1月4日, 大韓民國政府 正式成立4个月后,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中华民国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韩国則是最后一个与中华民国断交的 亚洲国家 。 斷交後,在《新關係架構協定》下 [7] ,兩國皆在對方 首都 互設 實質大使館 。 中國大陸時期.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在 時為日本殖民地的朝鮮半島 首府 京城 設有 領事館 。

  4. 6 天前 · 馬-賴式. Taehan Min'guk. 大韓民國 ( 韓語:대한민국/大韓民國 Daehan Minguk ),簡稱 韓國 ( 한국/韓國 Hanguk ), 港 臺 民間亦有稱 南韓 [註 1] ,是位於 東亞 朝鮮半島 南部的 共和制 國家, 首都 為 首爾特別市 。. 南韓國土三面環海,西南瀕臨 西海 (黃海 ...

  5. 2024年1月17日 · 外交部長(韓語:외교부 장관/外交部長官 oegyobu janggwan */?),為韓國外交部的首長。歷史上的職稱包括外務部長(韓語:외무부 장관/外務部長官 oemubu janggwan */?:1948年-1998年)、外交通商部長(韓語:외교통상부 장관/外交通商部長官 oegyotongsangbu jangwan ...

  6. 大韓民國總統 既是 國家元首 ,也為實際上的 政府首腦 , 大韓民國國務總理 與各部委負責人組成中央政府。 政府中的行政與立法分支一般以施行國家權力為主,部分部委有地方性職能,而地方政府相對於中央政府則處於半自治與行政立法獨立的關係,司法分支則同時跨越地方與中央,為獨立架構 [1] 。 由於韓國政府以三權分立制度為核心, 韓國憲法法院 法官部分由行政分支認命,餘下部分由立法分支認命。 與之相對,當立法機關通過彈劾決議時,該決議將送交司法分支進行核准並做出最終決定。

  7. 大韓民國 歷史 是 朝鮮半島 南北分治後南方政權的歷史。 自南北分治以來,韓國經歷民主與獨裁統治的交替: 第一共和國 處於 李承晚 的獨裁統治之下,直至1960年 四·一九運動 垮台。 以 張勉 為代表的民主內閣制 第二共和國 由於管理不力,成立僅8個月後被 朴正熙 軍隊推翻。 之後從 第三共和國 到 第五共和國 ,韓國都處於 朴正熙 及 全斗煥 軍政府的威權統治之下。 1987年之後, 第六共和國 開始逐漸建立起自由民主的政府。 在 朴正熙 執政的 第三 和 第四共和國 , 韓國經濟 在政府主導的 外向型 發展策略執導下發展迅速,創造 漢江奇蹟 ,成為 亞洲四小龍 之一。 在 全斗煥 執政的 第五共和國 ,韓國經濟繼續保持了高速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