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20日 ·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俄語: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 羅馬化:Soyuz Sovetskih Sotsialisticheskih Respublik( 發音 ⓘ ) , 縮寫 : СССР , ( 見其他名稱 ) ),簡稱 蘇聯 [註 1] ,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 ...

  2.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俄語: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 羅馬化:Soyuz Sovetskih Sotsialisticheskih Respublik( 發音 ⓘ ) , 縮寫 : СССР , ( 見其他名稱 ) ),簡稱 蘇聯 [註 1] ,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 ...

  3. 其他人也問了

  4.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俄語: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簡寫: СССР ,簡稱 蘇聯 ),是一個存在於 1922年 至 1991年 的 聯邦制 國家 ,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 東歐 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 中亞 和 北亞 ,是世界上第一個實施 社會主義 制度及 計劃經濟 政策的國家。

  5. 2024年3月18日 · 編. 蘇聯解體 (俄語: Распад СССР , 羅馬化:Raspad SSSR )以發生在1991年12月25日唯一一任 蘇聯總統 米哈伊爾·戈巴契夫 辭職,以及 蘇聯最高蘇維埃 於翌日(1991年12月26日)通過決議宣佈 蘇聯 停止存在為最終節點,標誌著立國69年 [註 2] 的蘇聯 ...

    • 列寧時期
    • 史達林時期
    • 赫魯雪夫時期
    • 布里茲涅夫時期
    • 戈巴契夫時期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註 1]爆發,一月劇變之後布爾什維克黨人在俄羅斯取得了政權。隨即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並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隨後的幾年裡,由托洛斯基指揮的紅軍通過內戰擊敗了白軍和眾多西方國家的武裝干涉。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共同簽訂《蘇聯成立條約》,組成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正式成立。

    1924年,蘇聯的創始人列寧逝世,之後蘇共中央總書記約瑟夫·史達林獲得最高權力。史達林為了鞏固個人地位,通過殘酷的手段打擊政治對手,以肅反的方式對黨、國家和軍隊的領導人展開了大清洗。同時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其在任期間,數以百萬計的人被送進了勞改營。 1939年4月中旬,英、法、蘇三國在莫斯科舉行軍事、政治談判。談判中,蘇聯向英法提出了一些建議: 1. 締結英、法、蘇之間有效期5~10年,包括軍事援助在內的反侵略互助條約 2. 三國保障中歐和東歐國家的安全 3. 締結三國間相互援助的方式和規模的具體協議。然而,談判毫無結果。 1939年冬,蘇聯企圖滅亡芬蘭失敗,但仍迫使芬蘭割讓部分領土,史稱蘇芬戰爭。芬蘭為了免於蘇聯的滅國威脅,在二戰中加入了軸心國集團。 1939年8月3日,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

    1953年,史達林逝世。蘇聯共產黨高層領導人之間進行了幾年的政治鬥爭,最後赫魯雪夫鬥垮馬林科夫成為了最高領導人,出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此後,赫魯雪夫結束了警察恐怖,釋放了數百萬政治犯,為近2000萬人恢復了名譽。 赫魯雪夫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中國共產黨進行了一系列接觸。1954年9月赫魯雪夫率領龐大的代表團參加中國國慶5周年慶祝活動,達成一系列協定,中蘇關係全面改善,結束了此前兩國長期的敵視關係。1954年10月3日,赫魯雪夫和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正式會談,赫魯雪夫最終對毛澤東想擁有核武器這一要求妥協,答應派專家協助中國建立一座小型核反應爐。此後,中蘇關係進入黃金時期。 1956年2月25日,赫魯雪夫在蘇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的最後一天做了《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全面批判了對史達林...

    1964年,赫魯雪夫下台,布里茲涅夫獲得政權,出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後為總書記),蘇聯進入布里茲涅夫時期。此間,原本有機會改善中蘇關係,但最終還是不了了之[註 2]。特別是珍寶島事件和鐵列克提事件等邊境衝突,更是令中蘇關係雪上加霜。 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武裝干涉被稱為「布拉格之春」的民主改革;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這兩次行動都遭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 在布里茲涅夫時代,蘇聯對外推行擴張政策,除了東歐集團和蒙古之外,又把越南、南葉門、古巴、安哥拉、衣索比亞等國納入蘇聯陣營,或在這些國家建立軍事基地。布里茲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權論」,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是有限的,他提出這個理論實際上是為了剝奪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將別國變成蘇聯的附庸國。布里茲涅夫時代的蘇聯,還與美國開展...

    1985年,蘇共改革派人物戈巴契夫接掌政權,接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他改變了許多以往觀念。戈巴契夫試圖改進政治和經濟方面的治國方法,在國內實行改革和開放性政策,對歷史錯誤進行清算。他試圖在蘇聯建設「民主的、人道的社會主義」。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中央權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隨著「公開化」的日益深入,蘇共的歷史問題和歷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時,導致其失去民心。尤其是在1989年,共產主義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積累的錯誤發生了總爆發,共產黨及其政治目標在東歐國家日益不得人心,東歐國家的共產黨政權紛紛倒台。蘇聯加盟共和國政府也紛紛效法東歐諸國,意圖脫離蘇聯而獨立。 1991年8月19日,蘇共中的保守派發動了一場不成功的政變,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

  6. [] 目次. 蘇聯最高領導人列表. 42 種語言. 臺灣正體. 工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此條目頁的主題是蘇聯的實際最高領導人。 關於蘇聯法律意義上的國家元首,請見「 蘇聯國家元首列表 」。 在 蘇聯 69年的 歷史 上,並沒有一位官方的「蘇聯領袖」,但 蘇聯共產黨 的 總書記 通常是這個國家的實際 最高領導人 。 在 弗拉迪米爾·伊里奇·列寧 的理念中,蘇聯的最高領導者是先鋒黨派的合議機構,屬 集體領導 制。 根據1977年頒佈的《 蘇聯憲法 》, 蘇聯部長會議主席 (前期為 蘇聯人民委員會 )是蘇聯 政府首腦 [1] ,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 主席為 國家元首 [2] 。

  7.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俄語: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簡寫: СССР ,簡稱 蘇聯 ),是一個存在於 1922年 至 1991年 的 聯邦制 國家 ,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 東歐 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 中亞 和 北亞 ,是世界上第一個實施 社會主義 制度及 計劃經濟 政策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