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28日 · 環頸雉母鳥帶著幼鳥出來覓食鳥媽媽隨時在旁警戒。 (賴文和提供莊哲權台東傳真)...

  2. 環頸雉 ( 學名 : Phasianus colchicus )又名 雉雞 ,俗稱 野雞 、 華蟲 ,是 雉科 雉屬 的鳥類。 雄性環頸雉的羽毛非常多樣,從幾乎白色到幾乎黑色都有,這是由於馴化及與 綠雉 雜交,加上放生不同的亞種雜交的結果;雌鳥則維持棕色、灰色的樣子,在各個大陸的外貌差別不大。 目前的地球上,在東亞、歐洲、北美、澳洲均有環頸雉的大量分佈,並且經常混血,所以沒有一個特定的分類 [2] 。 生物特徵 [ 編輯] 雄鳥體長約76-89公分。 尾長,黑色有條紋,占體長近50公分。 身體羽色通常為棕褐色,有多種變型,頭部深綠色,有小型冠羽和紅色眼斑肉垂。 白色頸環有或退化。 雌鳥體長約53-63公分,其中尾部大約20公分。 羽色單調,全身為有雜斑的棕褐色至灰色。

  3. 環頸雉英文俗名Ring-necked Pheasant 學名:Phasianus colchicus. 原產地從中國、韓國、臺灣一直向西延伸到歐洲的巴爾幹半島,但由於為熱門的獵禽(Game Bird),歷年來反覆被引進至歐洲與北美並建立大範圍的族群另外也被引進至紐西蘭澳洲智利等地Giudice et al., 2022)。 環頸雉的 eBird分布圖,原生種的分布範圍以紫色呈現,外來種則以橙色呈現。 臺灣的環頸雉目前有三個亞種:formosanus、torquatus、karpowi,其中僅有formosanus為原生的亞種,亦是特有亞種,另外兩個亞種則為引進的外來亞種。

  4. 臺灣特有亞種環頸雉世界最小 透過棲地保育計畫維持族群 早期環頸雉一度被視為農業害鳥也是民眾閒暇時狩獵的對 象。 在物資不豐的年代,甚至引進外來種,如河北亞種、華東亞種 及東北亞種等等,以擴大飼養族群,供作禽肉與羽毛加工之用。 「這也導致後來臺灣的特有亞種,曾經經歷基因滲漏的問題。 」林 文隆說道。 直到今日,頸部有白色頸環,頸後羽為米白色且有V 型 黑色羽緣,而且雙翅上覆有較大白色圓點,尤其是眼睛虹膜為淺黃 色近白色的臺灣特有亞種環頸雉已日漸稀少。 根據調查,目前臺灣僅有三處較為穩定的族群,分別是東部從 宜蘭南澳到臺東香蘭,南部從嘉義以南到高雄左營,以及臺中大肚 山。 「以我的觀察來看,臺中大肚山的族群相對單純,公的都在900 公克上下,是所有亞種中最小的,可以飛得很遠。

  5. 2022年11月10日 · 環頸雉的生態介紹. 環頸雉是在平地、淺山之草地、農地生存的大型雉雞,相較於棲息於中海拔的藍腹鷴、高海拔的帝雉,與人類的關係更為密切。 現今台灣的族群量約略是東部>中南部>北部,為雜食性的稀有留鳥。 在保育上,雖然就「種」的層次而言,在國際上屬於「無危」 (Low Concern, LC)狀態;但就「亞種」層次而言,特有的環頸雉台灣亞種 ( 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是屬於「極危」 (Critically Endangered, CR)的珍貴稀有 (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環頸雉,羽色鮮艷. 環頸雉,羽色樸素。 每年三月,雄環頸雉開始大量大聲鳴叫、振翅,以吸引雌環頸雉,也因此有「啼雞」之稱。

  6. 2017年10月17日 · 環頸雉( Phasianus colchicus ),俗稱雉雞,台語又名啼雞。 目前台灣島內大多數族群分布於花東縱谷平原除此之外各縣市的農村機場與河口地帶也有穩定的族群棲息只要有廣大的草生地和次生林互相錯落鑲嵌的地景就可能做為環頸雉的棲地正在孵巢的環頸雉母鳥。 圖片來源:劉鎮。 環頸雉偏好在草生地覓食,無論是自然或人造棲地,自然棲地如河岸的長草澤,廢耕已久的農田,或是次生林林下的長草叢;人造棲地則如稻田、柑橘園、釋迦園、甘蔗園、公園綠地與龍眼園等,可提供草地、小灌木與小喬木組合而成的棲地。 除此之外,休耕期間農田轉利用的茅草地、大花咸豐草、大波斯菊等草生地,也是環頸雉偏好的夜棲地點。 每天早晨日出之時,環頸雉開始了一天的覓食行動,持續到約9點左右。

  7. 2021年5月9日 · 台東原生的二級保育類動物環頸雉是許多鳥友拍照的鎖定目標過去公鳥母鳥拍了不少但唯獨幼鳥因為個頭嬌小躲在草叢裡不容易拍到就有資深鳥友花了1個多月守候終於捕捉到環頸雉全家福的面貌可說是難得的生態紀錄

  1. 相關搜尋

    環頸雉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