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新丁粄( 饒平腔 台灣客拼 :sinˇ denˇ banˋ [1] ) 是 客家人 多元米食文化之一,在家中「添丁」時製作,用來跟 祖先 及上蒼報告並乞求小孩平安 [2] 。 新丁粄的由來 [ 編輯] 早期台灣 農業 社會家中「添丁」是 家族 大事,要跟 祖先 及上蒼報告並乞求小孩平安,因此會在 元宵節 (農曆一月十五)或農曆十月中旬製作像紅龜粿的新丁粄一個個堆疊起來敬拜天地,感謝老天並乞求小孩能健康長大 [3] [4] 。 在塔頂的新丁粄染成紅色且不壓花紋,敬神後新丁粄會分送給親朋好友分享添丁的喜悅 [5] 。 新丁粄和 紅龜粿 一樣,花紋是象徵 長壽 幸福的龜甲 [5] 。 新丁粄的作法 [ 編輯] 1. 將 糯米 、蓬萊米磨成 米漿 ,脫水七分乾,成米糰。 2.

  2. 新丁粄的作法. 1. 將 糯米 、蓬萊米磨成 米漿 ,脫水七分乾,成米糰。 2. 水滾後,將生米糰撕成小塊,放入蒸籠,蒸約十五至二十分鐘煮熟。 3. 取一份約一斤二兩的熟米糰,抹上沙拉油,放入模型後,擦上食用大紅。 4. 食用時可將新丁粄切成長條狀,放入少許油煎成金黃色,灑上鹽水再煎乾即可食用。 或是不加鹽水,在煎成金黃色後,沾蒜泥、 辣椒 、 醬油 一起食用。 新丁粄賽. 東勢 客家 新丁粄賽是全台罕見的 元宵節 民俗,固定於每年的元宵節夜晚時舉辦,而擠往鎮上各里看新丁粄者人山人海,比 春節 還要熱鬧。 粄為客家話,闽南話則稱為粿,東勢新丁粄起源於早期的農業社會,因重男輕女觀念濃厚,於是產生重視「出丁」風俗,此外主要是為叩謝伯公( 土地公 )添丁賜福因而得名。

  3. 1. 將 糯米 、蓬萊米磨成 米漿 ,脫水七分乾,成米糰。 2. 水滾後,將生米糰撕成小塊,放入蒸籠,蒸約十五至二十分鐘煮熟。 3. 取一份約一斤二兩的熟米糰,抹上沙拉油,放入模型後,擦上食用大紅。 4. 食用時可將新丁粄切成長條狀,放入少許油煎成金黃色,灑上鹽水再煎乾即可食用。 或是不加鹽水,在煎成金黃色後,沾蒜泥、 辣椒 、 醬油 一起食用。 新丁粄賽[编辑] 東勢 客家 新丁粄賽是全台罕見的 元宵節 民俗,固定於每年的元宵節夜晚時舉辦,而擠往鎮上各里看新丁粄者人山人海,比 春節 還要熱鬧。 粄為客家話,闽南話則稱為粿,東勢新丁粄起源於早期的農業社會,因重男輕女觀念濃厚,於是產生重視「出丁」風俗,此外主要是為叩謝伯公( 土地公 )添丁賜福因而得名。

  4. 2016年3月23日 · 新丁粄節是臺中市東勢客家庄流傳百年的民俗活動連續8年榮獲中央客家委員會列入全國客庄12大節慶之一2016年更獲得網路票選第1名。 「乃是客家人稱糯米做成糕點的名稱新丁粄又稱添丁粄以前農業社會環境需要大量勞力的工作又因重男輕女的觀念新婚後求得男丁就成為家中大事而為了求得男丁客家人便以米粄作為供品祈求伯公伯婆客家土地公土地婆的稱呼庇佑並許願若成真就會以更多米粄還願結果果然靈驗。 庄民依其所許於神明前以更大更多「米粄」還願,因此,漸漸將因為求得新丁而向神明還願的「米粄」供品稱為「新丁粄」。 演變到現代意義則是指家中新添的人口,不管生男嬰或女嬰而製作酬神的米食,作為向神明還願的供品。 為簡單區分生男丁或女丁,即做「龜粄」與「桃粄」作為象徵。

  5. 客家人製作新丁粄源自於農業社會重視出丁的風俗。. 客庄的家庭為慶祝家中新添男丁通常在元宵節時會以糯米做成紅粄當祭品拿到庄頭伯公祠叩謝伯公土地公添丁賜福並祈求祖先和神明保佑新生兒平安長大故稱新丁粄」。. 因紅粄 ...

  6. 客家對於蓬萊米的運用會將其米漿加入地瓜粉或太白粉不同性質的粉類製作出發粄艾粄新丁粄豬籠粄客家菜包等各式各樣的米製點心。 客家米食中的粄文化,除了做為外出勞動者的點心外,也是歲時節慶中的祭拜食品。 如婚喪喜慶用的「糍粑」、元宵吃的「粄圓」、清明祭祖的「艾草粄」、中秋打 「芋粄」,除夕象徵步步高昇的「甜粄」、發財致富的「發粄」、好彩頭的「蘿蔔粄」……,不同的粄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

  7. 2017年3月13日 · 新丁粄與紅龜粄不同之處在於餡料紅龜粄的粄皮帶甜內餡以甜紅豆餡為主新丁粄則不包餡製作時不加調味的純白米食經過切成條狀後沾鹽水下鍋煎成兩面金黃色再起鍋食用時搭配蒜苗切碎辣椒和醬油是客家人從小吃到大的傳統家鄉味。 「米齊粑」分享親友賓客. 客家婚宴中通常會出現「米齊粑」,有的是在喜宴桌上給賓客分食,有的則是女方家庭會準備一份份給親友帶回家,「米齊粑」也有人稱「粢粑」,即是一般人熟知的「麻糬」。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