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月16日 ·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屏東報導. 雲豹在台灣的野外族群科學家證實已經滅絕。 然而雲豹原是台灣山林食物鏈的頂層動物,影響著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健康,雲豹也是原住民魯凱、排灣族歷史文化、山林智慧所代表的神聖動物,是否要藉由科學的力量重新引入雲豹野放復育,過去幾年民間保育人士和公部門持續進行探討。 2018年舉辦的貓科動物再引入 研討會 ,曾邀請國際專家來台分享經驗並與原住民族進行討論。 台灣對於雲豹復育的企圖,也吸引國際保育團體的關注。 國際貓科保育組織「潘特拉」(Panthera)近日透過野聲環境生態中心接洽來台,拜訪屏東霧台魯凱族代表、林務局和地方NGO,希望了解台灣雲豹引入復育的可行性。 魯凱民族議會主席包基成以魯凱語向遠道而來的潘特拉致意。 攝影:李育琴.

  2. 2024年3月22日 · 台灣保育類 包括依《 野生動物保育法 》 公告之保育類野生動物可分為瀕臨絕種」、「珍貴稀有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等三個保育等級 [1] ,內容函蓋臺灣境內及境外之物種。 其中陸域物種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公告 [2] ,海域物種由 海洋委員會 公告 [3] 。 植物物種則有農委會依《 文化資產保存法 》公告之自然紀念物,當中包括珍貴稀有植物 [4] [5] 。 本表列出分布於臺灣境內的保育物種以及該物種依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的 紅皮書 標準所評估的類別,臺灣 特有(亞)種 於中文名後以星號標示(特有種:*,特有亞種:**)。 動物 [ 編輯] 哺乳類 [ 編輯] 更多資訊: 台灣哺乳動物列表. 陸域 [ 編輯] 海域 [ 編輯] 鳥類 [ 編輯]

    中文名
    學名
    保育等級
    紅皮書類別(iucn)
    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
    瀕臨絕種
    極危
    Antigone vipio
    瀕臨絕種
    易危
    Grus monacha
    瀕臨絕種
    易危
    Grus japonensis
    瀕臨絕種
    瀕危
    • 世代傳承的狩獵倫理、獵物共享
    • 全球野生貓科面臨危機 潘特拉讓印度老虎數量倍增
    • 臺灣雲豹復育 可作為全球貓科野放復育的學習過程
    • 藉由雲豹復育 重新架構原住民新的山林關係

    佳暮村村長Lavakaw Dringiruru說明佳暮獵人的狩獵倫理規範,獵物作為社區共享、尊重頭目和迎接賓客的文化和作法。他積極教導下一代魯凱族的山林智慧,這些狩獵和傳統領域的知識是跟隨老獵人學習而來,透過儀式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協助傳統領域的調查和相關規範的訂定。 前霧臺鄉鄉長杜傳則說,我們要學習傳統魯凱的狩獵倫理規範,若復育雲豹,這些傳統的智慧、山林規範、狩獵哲學要讓更多主流社會、非原住民知道。 勞奈對於魯凱族人分享的山林智慧印象深刻。他說,「雲豹的價值深刻地烙印在在地居民的文化歷史和哲學之中,在成功復育雲豹的道路上,幾乎已達成了九成。」他指出,在全球其他地方,往往必須花費很多時間解釋,才能喚起民眾了解貓科動物對森林和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但是他從魯凱族人的分享中,看到他們與雲豹的緊密連結,...

    勞奈也跟族人分享潘特拉組織在全球各地復育貓科動物的經驗。他說,我們對於野生貓科動物並不了解,除了獅子、老虎等大型貓科之外,全球還有30多種小型貓科動物,相關的生態知識研究並不多。這些貓科動物因人類開發、棲地遭破壞,與人類的衝突愈來愈多,因此逐漸消失,瀕臨滅絕。潘特拉就是專為保育野生貓科動物而成立的組織。 潘特拉透過與不同部門的合作,包括政府部門、在地社群、企業和一般大眾,採用科學研究結合在地社群協力保育的方法,讓野生動物回到原生棲地,復育野外貓科動物族群。主要經費是由募款而來。 勞奈說,潘特拉協助印度讓當地的老虎數量成長二倍。也在非洲推廣以精緻設計的人造豹皮,取代當地獵殺豹取豹皮的行為,不僅創造商業模式,也提供工作機會。「野生動物能夠回到棲地,是因為當地居民希望牠們能夠回來!」這是影響野放復...

    臺灣雲豹的復育為何重要?對全球貓科動物的保育又有什麼意義?勞奈指出,雲豹在全球已列為「易危」(VU)物種,許多棲地的族群數量都在持續減少,主要原因是森林砍伐和棲地改變,許多雲豹的棲地變成了棕櫚油農場,棲地破碎化也使得個別保育對族群復育沒有幫助。「很多案例顯示,圈養野放已經是唯一的復育方法。」 勞奈進一步說,「臺灣的棲地完整,在地社群積極協調和付出努力,希望讓雲豹回到這片森林棲地。這能夠讓大家具體看見並學習如何在適當的棲地實際復育物種。」在尋找全球雲豹和貓科動物的野放復育的可行性中,臺灣復育雲豹可能會是很好的學習過程。

    野望環境生態中心這次接洽潘特拉組織來臺,從去(2019)年開始就密切與霧臺禮納里魯凱族領袖和族人溝通討論,他們發現族人對於雲豹復育的想法,從原本的不信任,慢慢有了不同的態度。長期投入野外雲豹研究的負責人姜博仁肯定族人的認同,他說,「雲豹復育不只關乎科學性的生物技術,更有價值的是在地的認同和參與、培力,希望透過雲豹復育,重新架構原住民當代新的與山林的關係。」 面對已在野外滅絕的雲豹,是否一定要引入復育讓牠們重回臺灣的森林?姜博仁說,「想想看全球暖化我們是否該介入?瀕臨絕種的動物我們是否該搶救?雲豹的消失不是一、二萬年前的事,而是近代不久前才滅絕。」他強調動物滅絕是因人為所造成,把牠們帶回來除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健康,也是因為珍惜這樣的生物多樣性帶給我們的各種價值。 姜博仁進一步說明,「雲豹復育對於...

  3. 然而主管機構 林業保育署 考量到 台灣原住民 文化對雲豹的重視至今未將其移出 保育類動物 名單及宣告絕種。 [1] [4] 歷史 [ 編輯] 披雲豹皮的原住民青年,可能是 排灣族 (1900年左右) 考古學者在距今3000多年的 台灣 卑南遺址 當中,曾經發現過3件陪葬用的人獸形玦。 在全世界的考古發掘中,這種人獸形玦只有在台灣出現過。 而在人獸形玦上面,正可以找到類似雲豹的圖騰 [5] 。 但圖騰的尾巴非常短,相對於台灣雲豹有非常長的尾巴來說,圖騰有可能是其他生物。 台灣雲豹一直被視為是一種珍貴的野生動物 [6] 。 雲豹原為棲息在中低海拔 闊葉林 間的大型貓科動物,在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雲豹被迫遷往高山,最後的棲息地是 玉山 和 北大武山 。

  4. 台灣雲豹 ( 排灣語 : likuljaw ; 魯凱語 : rikulau ; 布農語 : huknav ; 學名 : 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 ) 台語 稱: 樟豹 (tsiunn-pà)、 羌仔虎 (khiunn-á-hóo)、 烏雲豹 (oo-hûn-pà)、 貓豹 (niau-pà),日語稱 台湾虎 、 高砂豹 ), 貓科 雲豹屬 雲豹種 ...

  5. 其他人也問了

  6. 台灣雲豹為依照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的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族群現況是未知而有爭議的本 年度延續去年的調查,繼續在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及大鬼湖區,調查台灣雲豹的族群現況,並同時以自動照相設備進行其他中大型哺乳動物的活動模式相對豐富度與分布模式的資料收集,以進一步了解雲豹獵物的狀況,提供作為雲豹保育的參考本年度主要調查區域在雙鬼湖區大鬼湖北側,以及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的太麻里溪與知本溪流域,並加入金崙溪下游的調查。 自 91 年6 月起,到92 年3月止,期間共計上山11 次,總共92天的現地調查及資料收集。 調查方法主要使用毛髮氣味站與自動照相設備,並沿線觀察是否有疑似的雲豹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