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 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出自《 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五節 》 解釋:觀察人的方法,沒有比觀察人的眼睛更好了。 眼睛不能掩蓋人們內心的醜惡,一個人心中正直,眼睛就顯得清明。
      www.arteducation.com.tw/mingju/juv_f5aded221c73.html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 離婁章句上

      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 ...

    • 離婁上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 ...

  3. 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五節》聽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五節》解釋:觀察的方法,沒有比觀察的眼睛更好了。眼睛不能掩蓋人們內心的醜惡,一個人心中正直,眼睛就顯得清明。

    • 概觀
    • 原文
    • 注釋
    • 譯文

    孟子曰:“離婁之明①,公輸子之巧②,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③,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

    離婁上·第一章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榘準繩;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詩云:『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泄泄、猶沓沓也。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離婁上·第二章

    孟子曰:「規榘,方員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①,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詩云:‘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此之謂也。」

    離婁上·第三章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①;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②。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③酒。」

    第一章

    ①離婁:相傳是黃帝時目力極強的人。公輸子:名班(亦作“般”),魯國人,故亦稱為魯班,是春秋末年的著名巧匠。

    ②規矩:規,圓規,是畫圓的工具。矩,曲尺,是畫方的工具。

    ③師曠:春秋晉平公(前557—前532年在位)時的著名樂師,生而目盲,善辨音樂。

    ④六律:我國以律管確定樂音的標準音高,一套完整的律管共十二個,單數的六個管稱“陽律”,簡稱“律”;雙數的六個管稱“陰呂”,簡稱“呂”。此處的“六律”是概稱定音律管。五音:古代以宮、商、角、徵、羽為音階。

    ⑤聞(wèn):聲譽。

    第一章

    孟子說:「離婁眼神好,公輸班技巧高,但如果不使用圓規曲尺,也不能畫出方、圓;師曠耳力聰敏,但如果不依據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雖有堯舜之道,如果不施行仁政也不能使天下太平。現今有些國君雖有仁愛之心、仁愛之譽,但老百姓卻不能得到他們的恩惠,也不能被後世效法,就是因為不實行先王之道的緣故。所以說:‘僅有善心不足以用來治理好國政,僅有法度不能自行實施。’《詩經》說:‘沒有過失沒有疏漏,一切都按先王的典章。’遵循先王的法度而犯錯誤的,還從來沒有過。聖人既已竭盡了視力,再加以圓規、曲尺、水準、墨線,來製作方、圓、平、直的東西,使這些東西用之不盡;既已竭盡了聽力,又用六律來校正五音,使各種音階套用無窮;既已竭盡了心思,再接著推行不忍心別人受苦的政策,使仁愛足以遍惠天下。所以說:‘築高台必定要依傍山丘,掘深池必定要依傍河澤。’治理國政卻不依靠先王之道,能稱得上明智嗎?因此,只有仁者才適宜處在領導地位,不仁的人如果處在領導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天下的百姓。在上者沒有行為準則,在下者不守法規制度,朝廷不相信道義,工匠不相信尺度,官員觸犯義理,百姓觸犯刑律,這樣的國家還能保存下來,那是僥倖。所以說:‘城壘不堅固,武器甲冑不充足,不是國家的災難;土地沒有開墾,財物沒有積蓄,不是國家的災害。在上者不講禮義,在下者沒有學問,作亂的小人興起,國家的滅亡就在眼前了。’《詩經》上說:'上天正在震怒,不要那樣多嘴。'多嘴,就是囉嗦。侍奉國君不講道義,進退之間沒有禮儀,言談詆毀先王之道,就好像多嘴囉嗦一樣。所以說:‘要求國君克服困難叫做恭,陳述善德、抵制邪說叫做敬,認為國君不能行善而坐視不管叫做賊。’」

    第二章

    孟子說:「圓規、曲尺是方、圓的最高標準;聖人是做人的最高典範。要做國君,就應盡國君之道,要做臣屬,就應盡臣屬之道,這兩者都效法堯、舜就行了。不用舜侍奉堯的做法來侍奉君主,就是對自己君主的不恭敬;不用堯治理百姓的做法來統治百姓,就是殘害百姓。孔子說:‘治理天下的道理只有兩個:行仁政和不行仁政而已。’殘害自己的百姓過於厲害的,就會自己被殺、國家滅亡;即使不太厲害,也會自己遭遇危險、國家削弱,死後被稱為‘幽’、‘厲’,即使是孝順仁慈的子孫,經百世之後也無法更改。《詩經》上說:‘殷商的借鑑並不遙遠,就在那夏朝桀統治的時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章

    孟子說:「夏、商、周三代得到天下是由於仁,他們失去天下是由於不仁。國家之所以興盛或衰落、生存或滅亡也是如此。天子不仁不能保有天下,諸侯不仁不能保有國家,卿大夫不仁不能保有宗廟,士人和普通老百姓不仁,就不能保全身家性命。如今,有些人憎惡死亡卻樂於乾不仁的事,就好比憎惡喝醉酒卻偏要去喝酒一樣。」

  4. 離婁章句上·第十五節作者佚名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譯文及注釋譯文孟子說:“考察一個人最好的方法是看他的眼睛

  5. 2011年11月14日 · 孟子原文. 第一章.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 「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聖人既竭目力,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 既竭耳力,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 既竭心思,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 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惡於眾也。 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 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