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2. 約 150,000 項搜尋結果

  1. 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5] 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 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在當時是件大事。 寒食節習俗,有 掃墓 、郊遊、 鬥雞子 、盪 鞦韆 、打毯、牽鉤(拔河)等。 演變 [ 編輯] 寒食在 曹操 當政時期一度受到禁止,違規者會受到處罰。 曹操說, 伍子胥 自溺身亡,吳國人也沒有游泳渡江作為紀念,豈有晉國人為介之推而不喫熟食的道理? 北方嚴寒,老人與幼童因不喫熟食,可能會生病 [6] 。 南梁 《 荊楚歲時記 》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寒食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稱為「野祭」 [7] ,後編入《 大唐開元禮 》中成為御定禮制。

  2. 寒食节,亦稱禁火節、禁煙節、冷節、百五節,通常是冬至後第105日 [1],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清初汤若望《時憲曆》訂定後,清明与冬至之间的间隔缩短,为了维持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两日的风俗,民间将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一日之前。

  3. 2018年3月25日 · 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為清明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 ...

  4. 2007年4月3日 · 【大紀元4月3日訊】 寒食節 是紀念 介子推 護駕感人肺腑的故事,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晉國國君晉獻公的寵妾驪妃為使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害死了太子申生,又想陷害晉獻公的另一個兒子重耳,重耳為了逃避驪妃的迫害,而被迫逃離晉國。 一日,公子重耳迷路在山中,好幾天沒有食物。 當時大臣 介子推...

  5. 寒食節在古代也被稱作是禁煙節和冷節等名稱,寒食節由來是春秋初期的晉國公子重耳為避禍,出國逃亡了19年,歷盡了人世間的艱辛。 在這逃亡途中,介子推一直追隨重耳,不離左右。 有一-次,他們口糧沒餓得不行,這時候介子推就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供重耳食用充饑。 后來重耳回國,做了國君,史稱晉文公。 晉文公對臣僚論功行賞,唯獨把介子推給忘了。 而介子推也不向晉文公邀功請賞,帶著母親隱居到今山西介休縣內的綿山。 文公知道后,十分后悔,就親自去請介子推下山。 介仔推卻躲起來,不肯出來。 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 誰知介子推母子寧愿被燒死也不肯出來。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并修廟立碑。 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這就是寒食節由來

  6. 雖然寒食節的真正起源並非來自於介子推,但將紀念介子推作為寒食節起源的說法卻更為流行,甚至後來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取代,許多人又把紀念介子推作說成清明節的起源。

  7. 在清明節的前1日或2日之「寒食節」,寒食節因禁止點火烹煮肉食而得名,才會衍生出在中國人的習俗中「潤餅」是掃墓時祭祖必備食品,據史料記載吃潤餅的習俗與典故是源自人民為紀念春秋時晉國一位清廉忠貞的官吏介子推,便在清明節的前兩天嚴禁菸火,因此只吃冷粥乾餅,即所謂的「寒食」,到後來就演變如今吃潤餅的習俗。 今天就先來做做潤餅皮,至於裡頭要包什麼? 就隨便你/妳囉! 所需的材料:...

  1. 相關搜尋

    清明節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