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黎姓 是一個 漢姓 ,在《 百家姓 》中排名第262位。 2013年版《中國四百大姓》排名第82。 普遍分布於 中國南方 及 越南 , 廣東 、 香港 一帶多有分布。 起源 [ 編輯] 漢族 [ 編輯] 九黎 之後裔. 殷商 諸侯之一, 黎國 ,為現在 山西省 長治市 黎城縣 。 周代初年被西伯所滅, 周武王大行封建制度,把這地方封給 帝堯 後裔,賜爵為侯。 黎侯的子孫後來也就「以國為氏」而姓了黎。 太平天國 部份 賴姓 將領逃避朝廷緝捕,因發音「賴」通黎,改姓黎。 鮮卑族 [ 編輯] 南北朝 五胡亂華 ,自北方入據中原的 鮮卑 人 漢化 後改姓為黎。 《魏書官氏志》所說的:「素黎氏後改為黎氏」。 道卡斯族 [ 編輯] 七姓公 之一。

  2. 姓 是一個 漢姓 ,在《 百家姓 》中排名第262位。 2013年版《中国四百大姓》排名第82。 普遍分布于 中国南方 及 越南 , 广东 、 香港 一带多有分布。 起源. 漢族. 九 之後裔. 殷商 诸侯之一, 国 ,為现在 山西省 長治市 黎城縣 。 周代初年被西伯所灭, 周武王大行封建制度,把这地方封给 帝尧 後裔,赐爵为侯。 侯的子孙後来也就“以国为”而姓了。 太平天國 部份 賴姓 將領逃避朝廷緝捕,因發音「賴」通,改姓。 鲜卑族. 南北朝 五胡乱华 ,自北方入据中原的 鲜卑 人 漢化 後改姓为。 《魏书官志》所说的:“素黎氏後改為黎氏”。 道卡斯族. 七姓公 之一。 台灣 道卡斯族 漢化後, 被 乾隆皇帝 賜为姓。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 百家姓 》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歷史發展
    • 姓氏文化
    • 姓氏名望
    • 黎姓將軍簡介

    黎姓是一個漢族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62位。2013年版《中國四百大姓》排名第82位。普遍分布於中國南方,今以廣東、江西、四川、湖南等省份和香港一帶多分布。

    •中文名:黎

    •外文名:li

    •分布地區:廣東廣西湖南江西湖北等省

    •始祖:商湯、豐舒後裔

    •歷史名人:黎景熙、黎元洪、黎民偉等

    •發源地:黎國(今山西黎城縣東北)

    姓氏源流

    •出自黎國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姓黎。 •出自帝堯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被豐舒所滅,其子孫有黎氏、犁氏。“西伯戡黎。武王復以封湯後黎侯,豐舒奄之。有黎氏、犁氏。”(見《四庫全書、路史》) •出自九黎的後裔。據漢代民俗著作《風俗通義》等所載,商代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後”。另一說,顓頊時期,“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 •少數民族改姓為黎。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複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

    得姓始祖

    豐舒。豐舒系商湯後裔。商時有諸侯國——黎國,商末,西伯姬昌攻滅黎國,武王克商後,大封天下,封成湯後裔於黎國,賜為侯爵,其後有黎侯豐舒。豐舒之後,子孫有以國為氏者,稱黎氏,尊豐舒為得姓始祖。 另一種意見認為,黎氏得姓始祖為黎侯,名待考。豐舒不是黎侯,而是強占黎氏之地黎國的仇人。豐舒是路國宰相,傷潞子之目,殺君主夫人,奪黎氏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晉侯誅滅豐舒。之所以被尊為祖,是由於斷句錯誤所致。《四庫全書、路史》記載:“西伯戡黎武王復以封湯後黎侯豐舒奄之有黎氏犁氏”,正確斷句是”西伯戡黎,武王復以封湯後黎侯,豐舒奄之。有黎氏、犁氏。”這樣才符合記載記載。而不是“西伯戡黎,武王復以封湯後黎侯豐舒,奄之有黎氏、犁氏。” 《左傳宣公十五年》載:晉景公之姊適潞子嬰兒為夫人,豐舒為政(秦王)而殺之,又傷潞子之目。晉侯將伐之,諸大夫皆曰不可。伯宗曰:“必伐之。狄有五罪,俊才雖多,何補焉?不祀,一也;耆酒,二也;棄仲章而奪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傷其君目,五也。怙其俊才,而不以茂德,茲益罪也。“晉侯從之。

    遷徙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於古黎國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縣一帶。早在戰國時,黎氏就有向外遷徙的。據《黎氏族譜》所載,戰國時“黎氏之族或因官而處,或避難而居,於是西入梁(今屬陝西)、益(今雲南晉寧縣),東向青、徐(今屬山東、江蘇),南遷交、廣(今屬廣西、廣東及越南北部一帶),北徙燕、冀(今屬河北)”。到漢朝時,黎姓還有遷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晉南北朝時,由於北方戰亂,黎姓家族再次南遷,並在以後的時間裡也主要繁衍遷徙於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遷居。宋、明以後,黎姓逐漸遍布全國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換言之,歷史上,黎氏是我國較典型的一個南方姓氏。 宋朝時期,黎姓大約有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二十六位。湖南為黎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黎姓總人口的40%。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江西,這三省黎姓占黎姓總人口的89%,其次分布於廣東、福建和浙江等省。黎姓主要聚集於湘川贛地區。 明朝時期,黎姓大約有2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2%,闖入了明朝的百家姓,排在第八十八位。宋、元、明600年間,黎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高得多。江西為黎姓第一大省,約占總黎姓人口的4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廣東,這兩省黎姓大約占黎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布於湖南、四川、湖北,這三省的黎姓又集中了21%。宋、元、明600餘年,黎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遷移。 當代黎姓的人口已近200萬,排在第一百零三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廣東、廣西兩省區,大約占黎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江西、四川、湖南、安徽、海南、貴州、重慶、湖北,這八省市又集中了44%。廣東居住了黎姓總人口的29%,為黎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粵桂為中心向四周擴散的分布狀。黎姓分布較廣,但不均衡。黎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黎姓在粵桂兩省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在粵贛大部、湘桂瓊、四川西北、重慶中部、貴州大部、雲南東部、湖北南部、甘肅南端、青海東南、福建西端,黎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5%以上,這部分地區的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14.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6%的黎姓人群。在廣東東端、江西東北、福建中部、浙江西端、安徽南部、湖北大部、雲川渝大部、陝甘南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黎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6%一0.32%,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15%,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1%的黎姓人群。

    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職掌相當於郡太守,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西安市西北),相當於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地。三國魏轄區改稱京兆尹,改官名為太守。此支黎氏,開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乾。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紀末,南越趙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漢,相當於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 宋城郡:隋時此地為雎陽,是宋朝的治所,宋時改雎陽為宋城,為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堂號 黎陽堂:後周黎景熙曾任黎陽郡太守十二年、拜任史官著作佐郎,其著作史稱“黎陽信史”,子孫以“黎陽堂”為堂號; 黎城堂:周朝黎侯國始祖祖伊,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縣,其後裔有以“黎城堂”為堂號; 經術堂:黎錞,字希聲,北宋四川渠縣寶城區宋場鄉黎家山寨即狀元村人,慶曆三年癸未科即1403年狀元及第,精通經術。宋英宗曾問歐陽修:“蜀中有何名士?”對曰:“文學有蘇洵,經術有黎錞。”封之為“經術博士”。其後見載《荊楚黎氏族譜》,歷次重修,譜面均印“經術堂”; 巴郡堂:黎錞九代孫黎伯賢,由四川渠縣遷居重慶府巴縣西鄉大教場,今屬重慶市渝中區教場口,後裔以“巴郡堂”為堂號; 乾元堂:黎伯賢之孫黎命表,元朝皇慶二年癸丑即1313年探花及第,御賜名曰“命表”。其長子太銘公裔,以“乾元堂”為堂號; 載酒堂:“載酒堂”是北宋時代海南島儋縣文人黎子云的私宅。蘇東坡晩年被貶官到海南儋縣,聞當地人黎子云,家貧好學,躬耕農圃而侍母至孝,又聽說他家有《柳子厚文集》數卷,特往尋訪,成為至交好友,經常柱杖而至。某天,蘇東坡訪黎子云,遇雨,借路旁農家竹笠木屐穿戴。路人見此老頭,雖儒冠儒衣,卻打扮成農舍翁的怪模怪樣,皆笑,路旁籬犬群吠。後人據此描繪成種種“東坡笠屐圖”,流傳於世。蘇東坡苦心教學,當地士子王霄、符林、許鈺等,常聚集黎子云家,聆聽講學。當地民眾,包括黎族黎氏,爭相載酒攜肉相贈,表達對蘇東坡的尊敬。蘇東坡特書一匾“載酒堂”給黎子云及當地百姓留念。“載酒堂”現為海南島著名人文景觀,建築宏偉,位於距儋縣縣城四十公里的地方。 玉成堂:江西省上猶縣石溪黎氏宗祠所供奉,成立於清鹹豐元年(即公元1851年)。玉成堂代表的是黎氏素賢公,素質公,素賞公有廣東五華遷居上猶營前石溪的一支黎氏後裔。 此外,黎姓的主要堂號還有:“京兆堂”、“九真堂”、“宋城堂”、“新安堂”、“敦本堂”、“禮序堂”等。

    家譜文獻

    江西省:清江(現為樟樹市義成鎮黎圩村委)版城黎氏八修族譜不分卷,目前全村4000多人姓黎,可以說是黎氏比較大的一個村莊。 江蘇句客黎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句容縣春城鄉袁相大隊黎甲村。註:首修於宋乾道年間。 江蘇江都黎氏家乘二卷,(民國)黎常壽、黎志驥續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浙江蘭溪黎氏宗譜七卷,(民國)黎平祉纂修,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蘭溪縣游埠區祝家村。 湖南寧鄉魚潭黎氏五修族譜民,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二卷,另有一部存第二卷。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潭湘潭黎氏四修家譜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黎錦鑫纂修,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湖南湘潭黎氏續修族譜,(民國)黎靜山纂(序),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經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另有一部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湘潭黎氏緒周五修支譜六卷,(民國)黎錦熙等纂修,民國十六年(公元192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湖南漢壽龍陽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經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廣東中山圖欖黎氏宗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五~六卷。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南海黎氏家譜,(清)黎斯元纂修,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南海黎氏族譜,(民國)黎秉志、黎兆球重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順德黎桂澤堂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順德東岸房黎氏家譜四卷,(清)黎鎮纂修,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廣東順德黎民族譜,(民國)黎景義纂修,民國年間手抄本一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貴州遵義黎汝謙家乘,(清)黎汝謙著,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現被收藏在東北師範大學。 貴州筆祖宗之《黎氏春秋》第二卷,公元二千零八年農曆六月修訂。 川渝黔《黎氏春秋》第一卷,公元二千零七年修訂。 黎氏五修宗譜三十卷,首一卷,(清)黎佐禹等纂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經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黎氏五修宗譜十三卷,(民國)黎國楨修,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臨澧縣檔案館。 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鉛印本,今僅存一卷。現被收藏在海南省檔案館。 黎陽都氏四修宗譜二十卷,(清)都其琛等修,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植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 安徽石埭黎氏宗譜,(清)黎民懷等修,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都黎氏家乘兩卷,(民國)黎常壽、黎志驥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廣陽黎氏宗譜八卷,(清)黎民懷、黎占元纂修,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榜城黎氏八修族譜,著者待考,清道光年間禮序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上雲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開繼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坪州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經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坪州黎氏族譜七卷,末一卷,(民國)黎耀藻等纂修,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經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七卷、卷末。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長沙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冊,今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六~十卷、第十二~十六卷、第十八~二十六卷、第二十八~三十卷、第三十二~三十五卷、第三十八卷、第四十~四十二卷、第四十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長沙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二卷、第二十二~二十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長沙黎氏三修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冊,今僅存第一~二卷、第四~五卷、第七~九卷、第十二卷、第十四~十六卷、第十八~十九卷、第二十一~二十三卷、第二十五卷、第二十八卷、第三十~三十二卷、第三十四~四十卷、第四十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長沙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今僅存第五卷、第五十一卷、第五十三~五十九卷、第六十一~六十五卷、第六十七~六十八卷、第七十~七十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魚潭黎氏五修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課讀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八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魚潭黎氏五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課讀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順德大羅黎氏家譜兩卷,(清)黎鎮纂修,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昌後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陰黎氏族譜八卷,附譜錄,(清)黎光藻纂修,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一卷、第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陰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陰黑魚塘黎氏家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黎庶康纂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致遠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湘潭黎氏三修譜十二卷,(清)黎世綬等纂修,清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廣陽黎氏宗譜八卷,附抄補一卷,(清)黎民懷等纂修,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859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寧鄉為寧大田坊黎氏三修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經秫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二卷、第七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一~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黎氏三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經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九卷之2。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黎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手抄本一冊,殘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沅江黎氏六修家譜八卷,(民國)黎世謙等主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尚絅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字輩排行

    湖南瀏陽壕上黎氏: 該族先世原籍四川錦竹縣,尊圭公為遷瀏一世祖,圭公字介之,號瑞齋,元至正丁亥科舉人,戊子科進士,初授武岡州錄事,歷官詹事府丞。勅建攀桂坊於瀏邑李家巷口。四世衍為朝祖、朝宗、朝富、朝用、朝憲、朝儀、朝禮七房。明成化15年(1479)建宗祠於瀏陽西城下壕並始纂族譜,清同治11年(1872)七修,光緒29年(1903)八修時因爭族產,四、五房不與。1949年一、二、三、六房九修。至1995年族人約3000餘人,分布於瀏陽縣城及南鄉金剛東泉村、大瑤、文家市,東鄉高平、范家嶺、大岸,西鄉三官沖、普跡、柏嘉山、棖沖等處。瀏陽黎氏兄弟三院士黎鰲、黎介壽、黎磊石為三房二十四世孫。字派:(自十八世始)志定宗先尚,書升懋善良,人之敦一本,萬毓如春芳。(十修續派)宏紀開新運,孝友振家光,賢才成國寶,奉祖自遠昌。 瀏陽金剛東泉村黎氏宗祠於2016年開始新建(黎升佳——收集資料編輯)。 長沙托溪黎氏:始祖圭公,字介之,號瑞齋,原籍四川,元進士,任武岡州錄事,後升詹事府丞,勅建攀桂坊於瀏陽李家巷口,為遷瀏始祖。四世朝禮公,明洪武間由瀏陽遷長沙榔梨市,五世文廣公,又遷長沙托溪,八世達庵公,生六子,衍為六房。1917年三修族譜。行派:(自十八世始)志定承先尚,書升懋秀良,人之敦一本,英毓如春芳。 川渝黔黎氏字輩表:從一代全忠祖至九十代均是照老族譜編輯, 九十 黎筆、周氏(分業鑼鍋壩)——九十一美廷——九十二仲富——九十三述中——九十四彥柱——九十五永相——九十六應倫——九十七天之作文毓——正大光明——世永開元太(志)。新編字輩省略。 後裔主要居住在,貴州遵義市桐梓縣楚米元田壩與貴州緩陽、興義、興仁、晴隆小廠、遵義城區五地字輩同宗主 九十 黎洪、支氏(分業楊貓坪)、九十一美德——九十二仲雲——九十三儉中——九十四彥邦——九十五仕蘊——九十六、正宗文——偉子仕國——正文星應——朝廷大啟 該宗主要住居做在兩路口、綦江縣三江鎮古劍,黑石山(後山)、北渡、盤龍、黎家半坡、橋河下壩、廣興、西山、扶歡、下石壩、陳家岩、新莊、木瓜龍塘、新莊、陽福、青槓溝、德龍莊、新房子。 九十黎臉、秦氏(分業後台)、 ——九十一美倫——九十二仲仁——九十三偉高,位高——九十四彥閣,秧閣——九十五榮茂,榮梯——九十六應魁,明星——九十七、鸞(世)——思——子(仲)一百子——仕國正文——一百零五心(昌)(人)——盛(世)——家(永)(宗)——祥(開)(和)——福(元)——瑞 該宗主要住居做在綦江縣石角鎮、乾壩子、贏坪後台、唐家灣、浦河。 九十黎浩、李氏(分業大沖窩)、 ——九十一美相——九十二仲貴——九十三意中——九十四彥儒——九十五榮魁——九十六三樂,三仕,三進——九十七、為思仲子(潘)一一仕(邦)一一國(世)(延)一一正(天)一一國(世)(廷)一一正一一文(廷)(榮)一一昌(心)(星)——世(盛)(定)(順) ——永(家)(均)—一開(成)(長)一—元(財)(賢)(先)一一太(增)(載)(學) 該宗主要住居做在綦江縣石角鎮、三江鎮、桐梓縣木瓜鎮龍塘村、元田壩、湄潭縣。 八十六 榮文、袁氏。——八十七覺民、袁氏(民國舉人,富順縣訓導),覺院、錢氏(後裔待查)。——八十八元紹——八十九明文——九十 黎燦、——九十一美植——九十二仲倫——九十三位中——九十四彥融——九十五榮高——九十六汝孝——九十七、正仕之尚——正文星榮昌(貢)——定(享)——均(太)——長(平)一一先(春)一—學(聲) 該宗主要住居做在桐梓縣松坎、金竹子園、小河、大彎、樂坪、桐梓紅花園、綦江趕水,東溪陳家彎黎家崗。 八十四才明——八十五興華——八十六萬一郎——八十七千十郎——八十八天佑——八十九仁信——九十 義達——九十一禮倨——九十二、智信文才——必仲朝以(廷)——良承世德——應祚永隆——昌宗功 該宗主要住居做在,大足縣、江津、綦江縣、內江。 八十四才明——八十五興華——八十六萬一郎——八十七千十郎——八十八天祿——八十九廷湖——九十 一享、——九十一朝正——九十二國棟——九十三安瓊——九十四邦敬——九十五萬章——九十六世桂——九十七祥世——九十八國有——九十九正譽——一百永學——一百零一世琳——一百零二昌壽——一百零三雲榮——一百零四、仍繼馨香——容成祿 該宗主要住居做在,大足縣、江津、綦江縣、內江。 七十八黎寬——七十九長壽——八十黎銀——八十一太霖——八十二黎融——八十三億俐——八十四萬全——八十五仲福——八十六高楊——八十七聯海——八十八黎鴻——八十九孟全——九十志忠——九十一樂進——九十二財福——九十三高平——九十四書筆——九十五黎富——九十六一棟——九十七黎應——九十八正永——九十九思金正文——星順官清——民治安家 七十五黎啟——七十六興廣——七十七賢良,賢才——七十八黎輔,黎輯——七十九君卿,君佑,君佐——八十主元——八十一鴻志,鴻鵠——八十二陛毅,陛榮——八十三維智,維常,維禮——八十四常澈,常溯——八十五敬緒,敬續,敬剛——八十六宗鈺,宗釗——八十七蒼楠——八十八元復——八十九錫銘,錫剛——九十黎鰲、——九十一穗中——九十二應試——九十三代芝——九十四、永浚正榮——燦元斌秀——載國泰官——清民治安家 該宗主要住居做在,遵義、綏陽縣縣城、大足縣、彭水縣、綏陽黎家彎、團山、黎家堡。 八十四才明——八十五興華——八十六萬三郎(字繼欽)——八十七竇一郎——八十八——八十九——九十 應天文思——受萬仲湖——正壽光志——大基榮華——迪告京兆裔 該宗主要住居做在,大足縣、綦江縣、內江、永川、王坪。 七十八黎寬——七十九長壽——八十黎銀——八十一太霖——八十二黎融——八十三億俐——八十四萬全——八十五仲福——八十六高楊——八十七聯海——八十八黎鴻——八十九孟剛——九十 志永——九十一賢才——九十二第思——九十三昆季——九十四國恩——九十五肇——九十六國——九十七昌——九十八祖壽——九十九景懷——一百萬隆——一百零一希聖——一百零二、仁大君文——光昭世澤遠。 、平壩田彎、桐梓松坎、楓香壩、毛獅田。 六十二世沛——六十三照仁,照義,照智——六十四貴栗,貴裕——六十五鹹宇,鹹寧——六十六重德——六十七承修——六十八謹瑞,謹然——六十九靖柬,靖豐——七十壽——七十一向義,向覺——七十二源智——七十三敬錫、仲錫——七十四高毅,高發,高進——七十五尚廉,尚睿,尚宗——七十六乾毓、乾光——七十七隆興——七十八經武——七十九耀祖——八十時品——八十一恭順——八十二東明——八十三棟——八十四 文良——八十五、埃玉潼成——民應臣念——佰九正明——登高成自——令光宗耀——祖顯親楊——名克 八十四才明——八十五興華——八十六萬二郎——中間字輩不詳——一百零二、承文開君——懷從今必昌 該宗主要住居做在,大足縣、綦江縣、內江、巴中 八十四才明——八十五興華——八十六萬一郎——八十七千五郎——八十八天(祖)——中間字輩不詳——九十五、遠魁朝廷——有承繼大——榮華德澤——隆萬世文該宗主要住居做在,大足縣、綦江縣、內江、永川。 以上數據來源於(《黎氏春秋》貴州筆祖宗之),該譜書來源於《黎氏春秋》是由川、渝、黔三地宗親經各種渠道查詢、聯繫多次修訂後在兩千零七年修訂完成。 注備:本次編輯均是照老族譜和新修(《黎氏春秋》貴州筆祖宗之)編輯,在傳承等方面都存在疑問等。每一代得第一位祖名是直系祖第二位是弟兄關係,如第二的位有後代就在下面另有支表,但不是很全, 以上各宗都用新編字輩:一百一十一、京——一百一十二、兆、、、後三十八代字輩省略 四川仁壽黎氏字輩:“萬千天仁義禮智信文才必仲朝廷良承世徳雲礽繼馨香鴻儒豋甲第經術與年芳耕讀傳家寶倫常啟後生詒謀昭遠澤琣養萃群英”。 四川儀隴黎氏字輩:“天合戰朝臣祥光萬家生” 四川忠縣黎氏字輩:“洪文世忠大道永克萬幫維正長發其祥”。 四川蓬安黎氏字輩:“國天元明清安長治德春”。 四川遂寧黎氏字輩:“天庭彥相孝暮再發星文茂仁國正永世應成繼馨香容源陸秩長鴻儒登甲第經術與年芳”。 廣東東莞黎氏字輩:“世篤忠貞聲和韻遠家傳孝友澤浚源長”。 廣東陽春黎氏字輩:“達仕興新運清揚佩勝經”。 廣東高州黎氏字輩:“啟汝伯福載”。 廣東信宜黎氏字輩:“國日富貴……” 湖南寶慶黎氏字輩: 六公房支派:“千應添文嗣志朝興正民大佐錫有光榮華迪吉昌”; 八公房支派:“千應添文嗣受望仲丹正祥光志大基榮華迪吉昌”; 九公房支派:“千應添文嗣受望仲心正祥光志大基榮華迪吉昌”; 十公房支派:“千應添文嗣正資秀勝顯宗紹繼有光榮華迪吉昌”; 益陽房支派:“千應添文嗣孟廷正楚尚國泰民安樂緒雲仍久長”; 合族新續派:“忠孝傳家寶崇先裕後良鴻儒登甲第經術世流芳”。 湖南沅江黎氏字輩:“添聞土源德肯夢道發撫行傅泰岳國文進仕生遇昌明世經綸治澤洪振家承祖緒上達步青中東漢貽謀永南湘枝葉榮箕裘宏祖業耕讀振家聲”。 湖南湘潭黎氏字輩:“良希祚大光培錦澤模烈均鑒湘東烻基錫永懋燦”。 湖南郴州桂陽黎氏字輩:“富貴安邦定,民理現人間”。 廣西桂平黎氏字輩:“道升昌和發士允先聚懷文輝彩仲應遠定才陽兆全孔德昌興澤進榮華區朝延”。 廣西天等黎氏字輩:“太仕文成明光德大發展”。 廣西賀州黎氏字輩:“三達慶益永遠”。 江西省: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譜不分卷 江西崇義黎氏字輩:“土士高正興陳明祖宗日純良道學人家福字長發達千秋招賢德仁華富貴永四方”。 河南內鄉黎氏字輩:“宗天德國兆尚世開今朝”。 貴州遵義黎氏字輩:“朝懷民焻忠如正天心應官清明治安”。 貴州遵義正安市坪鄉黎氏字輩:國正三字守,世金太廷忠,興旺家聲大,永紹相仁風,祥臣須仔細,啟勇普昌隆,桂蘭登孝友,明德遠遵崇 貴州興義黎氏字輩:"顯庭甘士英 國正天興順 官清明志安"。 貴州畢節黎氏字輩:“祖代萬世興,朝庭廣恩澤”。 湖北武漢黎氏字輩:“家齊世祖澤成”。 湖北漢川黎氏字輩:“正大光明宜修積成” 重慶黎氏一支字輩:“關清明志安守成思俊德”。 黎氏一支字輩:“仁義禮信文才必仲朝廷永承世智德應作紹隆昌國泰天時順家和地利興宗源培正達祖本積光明”。 黎氏一支字輩:“聲名傳萬世德業范源新”。 黎氏一支字輩:“光培錦澤穆列均乾”。 黎氏一支字輩:“時忠朝應元正文明興龍世太富貴遠昌”。 黎氏一支字輩:“明元同生化大道貴怡忠”。 四川巴中黎氏字輩:“從經修譜,忠孝碧昌;天維顯思,載錫之光。” 湖北荊州一支字輩:“樹國高陽應,枝封洪維先祖徳。” 湖北荊楚黎氏字輩:“洪維先祖徳,業肇經書庭。” 湖北通城黎氏字輩:景運喜時逢,作育英雄廣。 湖南湘陰夢魁公黎氏字輩:夢,思瓛百紋明,友伯聞興大,應正逢以宗,本朝文開顯,榮新裕世賢,先培裔永茂,名遠兆長年,道德經綸偉,詩書啟後昆,箕裘恢事業,忠厚振家聲。 湖北鶴峰黎氏字輩:“啟景忠志齊,承德雲祖宗,維善永安樂,繼世長吉豐

    黎乾公、字型存、諡號“忠貞”,四川戎州(今南溪縣)人,生於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五年丁巳【717年】,唐肅宗上元二年辛丑【761年】擢升為諫議大夫,因故告老終養歸戎州。唐代宗大曆元年丙午【766年】舉孝廉,二月釋奠國子監,授祭酒,旋復官諫議大夫。大曆十年乙卯【775年】拜任京兆府尹。大曆十二年丁巳【777年】晉升兵部侍郎,後蒙冤慘遭誅殺。唐德宗建中元年庚申【780年】評反,追贈兵部侍郎、太傅、京兆郡侯,諡號“忠貞”,賜葬祭,命有司送柩回原籍葬,於戎州城西。因他是第一個官任京兆府尹、並被宮追封為京兆郡侯的黎氏名賢,故史書、族譜均載“黎氏望岀京兆,自黎乾公始”。妣唐氏夫人,誥封“渭陽郡君”,生一子:黎廣。

    商王族子姓黎侯國祖伊後裔黎斡【民間族譜多誤作黎乾】諱垣夫,777年九月後接任京兆尹多年,後任兵部侍郎,與郭子儀、楊綰、崔寬為同朝密友,妣朱氏生五子黎烑、黎燧、黎炬、黎焻、黎煟。【《廣東省化州《黃竹黎氏族譜·黎氏源流跡考》“……唐(朝)興,星緯之學重,戎州黎斡通其術,玄宗時待詔翰林,擢諫議大夫,遷京兆尹,其子烑、燧、炬、焻、煟,及孫植,世守家傳,歷為右散騎常侍。】

    姬姓黎國後裔黎文魁,在西周穆王時代任天官之職。他的後代黎乾於唐武宗李炎會昌四年甲子【844年】舉孝廉、釋奠國子監祭酒,授京兆尹,升兵部侍郎,封京兆侯,葬蓮塘水口邊象形。生子黎度即江西省寧都縣黎氏始祖。黎度下傳六代為黎襯,生於北宋開寶元年【968年】戊辰,封京兆郡侯,為福建汀州府上杭縣黎氏始祖。

    姬姓黎國亡國國君靖遠侯黎恭公的後裔黎玄勝,在唐玄宗李隆基時代【712年至756年在位四十五年】任御史大夫。玄勝公第三子黎致統公,在唐肅宗時代任翰林院侍講,晉封右僕射(右丞相)。黎致統公次子黎輝武公,為唐德宗時駙馬。

    黎錞:字希聲,北宋四川渠縣寶城區宋場鄉黎家山寨即狀元村人,慶曆三年癸未科即1403年狀元及第,精通經術。宋英宗曾問歐陽修:“蜀中有何名士?”對曰:“文學有蘇洵,經術有黎錞。”封之為“經術博士”。其後見載《荊楚黎氏族譜》,歷次重修,譜面均印“經術堂”;

    黎明:宋代長沙(今屬湖南省)人,以孝友信義之高品受人讚賞。

    黎光少將

    黎光(1914-——),四川省南部縣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1軍特務營排長,第91師276團副連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冀中軍區第3軍分區26大隊營政治教導員、營長,第25大隊大隊長,冀中軍區第8軍分區30團團長,第10軍分區29團團長,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20團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2縱隊40旅11團團長,第6旅副旅長,華北軍區第7縱隊21旅旅長,第20兵團66軍198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畢業於軍事學院,同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8軍202師師長,率部參加了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和金城戰役。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8軍副軍長,連雲港要塞司令員,上海吳淞口守備15師師長,南京軍區工程兵副主任、主任,南京軍區司令部顧問。 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黎光大校

    黎光(1917-2005),安徽省霍邱縣人,1930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戰士、團委書記、科長、團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鬥爭和紅軍長征,參加了七里坪、潘家河、郭家河、長嶺崗、獨樹鎮、勞山、榆林橋、直羅鎮、東渡黃河等戰役戰鬥。 抗日戰爭時期,任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分校政治部副主任等職。參加了保衛黨中央、保衛陝甘寧邊區的鬥爭和大生產運動,參加了建立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和進軍桐柏山的鬥爭。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3縱隊37旅副政治委員,第18兵團第61軍182師副師長、師副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中原突圍、保衛兩淮、轉戰山東、華北攻堅和進軍西北、西南等戰役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1軍182師政治委員兼地委書記,川北軍區劍閣軍分區政治委員,後轉業到地方,任鐵道部第四工程局局長兼黨委書記,武漢鐵路局黨委書記,鐵道部政治部副主任,鐵道部政治部主任,鐵道部副部長,西南鐵路建設指揮部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等職。為新中國鐵路交通建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後無晉升,轉業地方)。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5年5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黎原少將

    黎原(1917-——),原名關俊彥,河南省息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9旅教導營參謀長、副營長、教導大隊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吉林軍區警衛團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29師85團團長,第四野戰軍第47軍140師團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140師參謀長、副師長,參加了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7軍140師師長。回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副軍長,廣州軍區副參謀長,第47軍軍長,湖南省革委會主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基本建設工程兵副主任。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候補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3. 其他人也問了

  4. 湘潭黎氏 (1個分類, 5個頁面) 「姓」分類的頁面 此分類包含以下 200 個頁面,共 394 個。 (上一頁 ... Wikipedia ®和維基百科標誌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註冊商標;維基 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 ...

  5. 基本介紹. 中文名 :. 外文名 :lee. 分布地區 :廣東廣西湖南江西湖北等省. 始祖 :豐舒,商湯後裔。 歷史名人 :黎嶷、僑、元洪等. 發源地 :國(今山西黎城縣東北) 歷史發展. 姓氏源流. 出自國後裔。 據《 元和姓纂 》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 這兩個國的子孫,後以國為,姓。 出自帝堯後裔。 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 帝堯 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國的名稱。 春秋時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而姓

  6. 黎氏企業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目录. 隐藏. 序言. 參考. 外部連結. 黎氏企業控股有限公司 ( 港交所 : 2266 ),是一家在 香港交易所 上市的建築公司。 公司歷史始自1980年於澳門成立的黎氏建築工程有限公司黎氏建築在1989年於澳門土地工務運輸局註冊為合資格建築商。 [1] 2017年2月10日公司以「黎氏企業控股有限公司」於港交所主板上市。 [2] 參考. ^ 公司簡介-黎氏建築 (PDF). www3.hkexnews.hk. [2019-04-29]. (原始内容 存档 (PDF)于2019-05-07). ^ 阿思達克財經 - 黎氏企業控股有限公司 - 招股日程. www.aastocks.com. [2018-09-12].

  7. 網站. http://www.lai-si.com/. 黎氏企業控股有限公司 ( 港交所 : 2266 ),是一家在 香港交易所 上市的建築公司。. 公司歷史始自1980年於澳門成立的黎氏建築工程有限公司黎氏建築在1989年於澳門土地工務運輸局註冊為合資格建築商。. [1] 2017年2月10日公司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