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6月16日 · 鄭成功家族(另稱鄭氏集團 [4] )是一個對東亞歷史有著深遠影響的家族集團。 鄭氏源自於 中國 福建省 泉州府 南安縣 ,是 閩南人 。 鄭氏的興起可以追溯到發跡於 日本 平戶 的大海商 鄭芝龍 ,他所建立的龐大家業是日後 明鄭 軍閥的濫觴。

    • 鄭克塽

      鄭克塽(臺灣話: Tīnn Khik-sóng;1670年8月13日 ...

  2. 鄭氏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極盛勢力圖 鄭成功家族(另稱鄭氏集團 [4] )是一個對東亞歷史有著深遠影響的家族集團。 鄭氏源自於中國 福建省 泉州府 南安縣,是闽南人。鄭氏的興起可以追溯到發跡於日本 平戶的大海商鄭芝龍,他所建立的龐大家業是日後明鄭軍閥的濫觴。

  3. 臺灣明鄭時期 是指1661年至1683年間由 明鄭 政權統治 臺灣 的歷史時期。 其統治期間一直奉 南明 為正朔,前後歷經 鄭成功 、 鄭經 及 鄭克塽 三世統治共二十一年 [參⁠ 6][參⁠ 7][參⁠ 8][參⁠ 9]。 明鄭統治臺灣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卻是臺灣歷史上首個漢族政權,同時亦為一以 閩南民系 為主體的事實上獨立政權,對臺灣政治認同發展有重要意涵,其影響極為深遠持續至今 [參⁠ 10][參⁠ 11]。 明鄭以臺灣為 反清復明 據點,號召大批仁人志士隨其渡臺並形成一大明朝遺民群體。 他們於明鄭與滿清鬥爭中既堅持漢族「華夷之辨」的儒家正統觀,同時又產生割據臺灣對抗滿清的本土意識。 該現象的本質是明朝遺民對抗滿族統治的民族精神,渡臺後轉化成熱愛臺灣這塊不受滿清統治土地的本土意識。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歷史發展
    • 人口分布
    • 姓氏文化
    • 姓氏名望

    鄭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鄭桓公為姬姓鄭氏得姓始祖。

    鄭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至2006年,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按人口排序,鄭姓在中國大陸為第二十一大姓(在台灣地區是第十二大姓)。大陸鄭姓人口約為936萬,約占大陸總人口的0.78%。

    •中文名:鄭姓

    •得姓始祖:鄭桓公

    •郡望:滎陽郡、高密郡、南陽郡等

    •堂號:滎陽堂、通德堂、南陽堂等

    起源始祖

    •主要源流 1、源於姬姓,以國號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鄭國,遠祖為鄭桓公。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國滅亡後,散居於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等地,為紀念故國,鄭國人相繼改姓為鄭,自此,鄭姓誕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後,子奠也稱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為商朝一方國。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子姓鄭國也隨之滅亡,周人遷子姓鄭人到渭水上游,約在今陝西寶雞附近。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後。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於鄭,以統治子姓鄭人,史稱西鄭,故城在今陝西鳳翔縣。周穆王奪西鄭為下都,姜姓鄭國滅亡。國人姓奠井氏,或為鄭井氏,亦即鄭氏。 4、源於地名,以居邑名稱為氏。出自古褒國附庸之邑南鄭。韓哀侯滅了鄭國後,鄭國王族、國民逃遷至陝西漢中地區,以故國之名再建了一個小方國,史稱南鄭,並以故國名為姓氏,稱鄭氏。 5、源於改姓而來: ①朝鮮族改鄭姓: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國第三代國王朴儒理執政時期,開始仿漢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鄭氏。 ②蒙古族改鄭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蒙古族寶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鄭氏、寶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訥魯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鄭氏。 ③裕固族改姓鄭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稱增斯恩氏、贈坷斯氏,因姓氏過於繁複,後多簡化成漢姓為鄭氏。 ④哈尼族改姓鄭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陳晟把《百家姓》中開始兩句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八個姓氏分別讓當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從此才有了鄭氏。後來,一些哈尼族人在與漢族的交往中,受漢文化的影響,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漢字“鄭”,成為哈尼族鄭氏的新成員。 ⑤滿族改姓鄭姓:滿族濟禮氏,亦稱紀里氏,世居駑宜(今俄羅斯薩哈林島)、長白山區、占尼河(今吉林梨樹葉赫河支流)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鄭氏;鄭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瀋陽,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鄭氏;弼嚕氏,亦稱碧魯氏、必祿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烏喇(今吉林永吉)、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鄭氏。 •得姓始祖

    遷徙傳播

    先秦時期,鄭姓主要分布於陝西、河南、山東等地。其中,山東鄭姓源於邴地(今費城),為原鄭國派駐人員的後代。 戰國時期,開始進入四川、山西、山東、河北等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動亂較多,南方相對穩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遷徙。晉永嘉元年(307年)南遷始祖鄭庠,曾任吳國車騎長史、平難將軍,後出任東安太守,鎮守丹陽。鄭庠次子鄭昭為東晉龍驤將軍,封開國侯,率兵入閩,稱“入閩始祖”。 至唐末,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鄭姓先民定居於福建,鄭姓的中心開始在東南沿海形成。 明末清初,鄭成功抗清進入了台 灣。

    宋朝時期,鄭姓大約有75萬人,約占中國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為鄭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鄭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福建、河南、浙江三省,這三省鄭姓占鄭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於江蘇、廣東、江西、湖北等。中國鄭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豫鄂兩塊鄭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鄭姓大約有12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為鄭姓第一大省,約占鄭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布仍集中於浙江、江西、福建,這三省鄭姓大約占鄭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於廣東、廣西、江蘇、安徽等。中國鄭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遷移,以浙江為中心的鄭姓聚集區開始形成。

    郡望堂號

    •郡望 洛陽郡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因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 高密郡 又稱高密國,西漢漢宣帝時改膠西郡置高密國,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高密市,治所在高密,轄境包括今山東膠州和濰坊一帶。 雍州郡 東漢時期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關中、隴西地區,包括陝西省西安市、鹹陽市西北部一帶地區。 隴西郡 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 南陽郡 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 滎陽郡 三國時期,曹魏正始三年(242年)將原有的河南郡分出一部分設定滎陽郡,轄地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滎陽縣至朱仙鎮一帶,即鄭地區。 •堂號 滎陽堂:以望立堂。 隴西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高密堂:以望立堂。 雍州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通德堂:史稱北海相孔融敬重鄭玄,在高密縣設立一個“鄭公鄉”,稱之為“通德門”,因以為堂。 博經堂:西漢朝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某一經,鄭玄卻力主博通諸經,因以為堂。 安遠堂:漢宣帝執政時期,鄭吉為侍郎,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後封為安遠侯,派他衛戍西邊國境,是為西域都護使。

    宗祠對聯

    •四言通用聯 藝工三絕;文成一家。(上聯典出唐朝鄭虔,善畫、好書、工詩,唐玄宗譽為“三絕”。下聯典出宋朝鄭厚,工文詞,自成一家。) 古之遺愛;號為司農。(上聯典出春秋鄭子產,孔子稱之為“古之遺受也”。下聯典出東漢鄭眾,官大司農,人稱“鄭司農”。) 家傳詩教;系出滎陽。(上聯典指東漢鄭玄,為漢朝經學大師。下聯典指鄭氏望居滎陽郡。) 家傳詩教;聲響蓬萊。(此聯為鄭氏宗祠滎陽堂通用堂聯。) 畫荻歐母;乞巧采娘。(上聯典出北宋歐陽修四歲而孤,其母鄭氏守節教子。下聯典出鄭侃之女采娘乞巧日夢織女授其神針。) 尚書世祿;通德名門。(上聯典自東漢鄭均,章帝賜尚書祿終其身。下聯典自東漢鄭玄,廣開門衢,曰“通德門”。) 家著葩經;庭留松蔭。(全聯典出東漢鄭玄,遍注群經。) 鄢陵世澤;心史家聲。(全聯典自南宋鄭思肖,著有《心史》。) 鄢陵世澤;司農家聲。(全聯典出東漢鄭眾,章帝時為大司農。) 一門尚義;九世同居。(此聯為浙江省浦江縣義門鄭氏碑亭聯元翰林學士祿帖木撰。) •五言通用聯 書畫留三絕;文史添五略。(上聯典出唐朝鄭虔,詩書畫,號稱“三絕”。下聯典出南宋鄭樵,著《通志》。) 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全聯典出清朝鄭燮。“揚州八怪”之一,後辭官歸里。) 石井滿腔血;瀛台寸草春。(此聯為清朝沈葆禎,題台灣省台南市鄭成功祠聯。) 合族源流始;同居發朝初。(此聯為浙江省浦縣鄭氏宗祠“鄭義門”同居碑亭聯。) 滎陽綿世澤;秋浦振家聲。(此聯為安徽省東至縣鶯山牌樓下村鄭氏宗祠聯。上聯典出鄭氏郡望。下聯典出本支鄭氏居住在秋浦河邊。) •六言通用聯 通德門聯閥閱;尚書履響蓬萊。(上聯典出西漢鄭崇,為尚書僕射。下聯典指東漢鄭玄。) 養心莫善寡慾;至樂無如讀書。(清朝鄭燮自題聯。) •七言通用聯 北戰南徵收寶島;船來帆往下西洋。(上聯典指明朝鄭成功。下聯典指明朝鄭和。) 名高藝苑何由怪;德感黃巾不入鄉。(上聯典指清朝鄭板橋。下聯典指東漢鄭玄。) 草隨愛日生書帶;蘭及春風兆筆花。(上聯典指東漢鄭玄。下聯典指西漢鄭崇。) 威震西域封安遠;學傳北海集大成。(上聯典出西漢鄭吉,為安遠侯。下聯典出東漢鄭玄,學說集漢朝經學之大成。) 三台道學傳千古;六邑文章本一人。(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史官不用春秋筆;天子親書孝義家。(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三朝旌表恩榮第;九世同居孝義家。(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孝友出張際之上;文章接吳宋以來。(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宋元明三朝賜命;忠孝義百世流芳。(此聯為鄭氏宗祠通用堂聯。)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字輩排行

    (以上,為部分鄭姓字輩排行資料)

    概況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鄭姓歷代名人494名,占名人總數的1.09%,排在名人姓氏的15位;鄭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1.31%,排在第12位;鄭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1.23%,排在第18位。

    歷代名人

    以及三國魏末年至西晉官拜兵部尚書的鄭沖;唐代“南湖三先生”鄭露、禮部侍郎鄭莊、光祿大夫兼兵部尚書鄭淑,唐代常言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的鄭啟;北宋官至侍郎鄭閎中;南宋官至兵部尚書的鄭磐石,永嘉的龍圖閣直學士鄭伯熊;元代官拜朝散大夫兵部侍郎的鄭銳,嘉興學者鄭忠;明代在武英殿被贈太子大傅的鄭紀,禮部尚書鄭沂;清代名士鄭宏;出將入相的鄭惟見,官至大子大保的鄭子威,金華的資政殿大學士鄭則中,嚴州的國子監丞鄭彥,杭州學者鄭圭,司農鄭伯良,刑部侍郎鄭群,龍武將軍鄭遇鼎,武英殿贈大子大傅的鄭榮茂,戶部侍郎鄭清海,雲南按察司鄭清溪,人瑞鄭仁表,著書的鄭鍔、鄭敬仲等。 註:南宋理宗皇帝曾御賜金字對聯給鄭會,聯語云:“楊柳池塘春意,簪纓詩禮人家。”

  4. 2024年2月4日 · 在臺灣史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國姓爺」──鄭成功,可說是每個臺灣人從小耳熟能詳的大人物,關於他對臺灣的影響力更是不容小覷。. 可惜鄭成功年僅 39 歲便溘然長逝。. 鄭成功畫像(Source: wikipedia). 1661 年的鄭成功意氣風發,連橫在《臺灣通史》評價他 ...

  5.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明鄭時期(1661年—1683年)又稱台灣明鄭時期,是由奉 大明 正朔 的 延平王 鄭成功 於1661年在台灣建立的鄭氏政權,共歷五王、前後二十二年。 明亡後,1661年鄭成功東征,收復被荷蘭殖民者占領的 台灣。 鄭成功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 漢人 政權,第一次在台灣建立中國人的行政機構。 將台灣改稱東都,赤崁地方更名“東都明京”為 承天府,為台灣最高行政機構,仿明朝中央官制,設六官;府城分為東安、西安、宋南、鎮北四坊,各設首領,管理事務;府之下設二縣,承天府以北叫天興縣、以南叫萬年縣。 這是台灣設定郡縣的開始。 鄭成功其子 鄭經 繼位後,改東都為“東寧”,並以其為自稱。

  6. 2021年2月9日 · 鄭芝龍、鄭成功、鄭經的鄭氏家族即是其中代表。 他們活躍在跨國的空間之中,能使用多種語言,遠比明帝國的官員擁有更多對外經驗。 他們曾先後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明帝國的傭兵,也曾扮演荷蘭人與中國生意的中介,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關係有時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