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6月15日 · 一場有效圓滿的法會應具備的十個條件. 關於現今法會的重要性我在前述現在學佛人聽法就好何必參加法會? 」一文中已詳明其原因然而在各宗教法會充斥盛行的情況下如果未能透徹法會的真正目的與實質作用可能法會只會淪為佛教徒的一種例行活動」,度人為主的聚會模式如此來說就無法顯示出法會真正應有的殊勝功德甚至是功效不彰或力求心安的作用而已。 尤其不知從何時起,多數的修行人,一旦出家後,似乎也不需再報名什麼法會或作何超荐,因為很多人會說「你都已經出家了,還要報名什麼牌位呢? 」其實出家只是外相的不同,並不是代表出家就是到了彼岸,更重要的是,縱使我們成就了,並不代表我們的冤親債主也同時成就或離苦得樂了,所以法會超荐不是在家眾的專利,而是現今我們度化群靈最佳的利器啊!

  2. 2015年2月8日 · 法會又稱為佛事法事指的是各種說法或供佛供僧及佈施等活動的集會其根本精神是以法相會如法修行」。 一般來說寺院的朝暮課誦定期舉行的共修以及根據不同經典含攝佛菩薩誓願的經懺佛事皆屬於法會的範疇。 當代的法會,集梵唄、供養、誦經、禮拜、念佛、持咒、觀想等多種修行法門於一身,可說是漢傳佛教所獨有;佛陀時代的法會則不然,純粹是「聽法、說法的聚會」。 佛陀成道後,在恆河兩岸游化、應機而說,開演教法多達三百餘會。 當時大眾一起聆聽佛陀說法、一起受戒誦戒,或者接受國王、大富長者的佈施供養等,皆可說是法會的雛型。 當佛陀入滅不在人世後,說法聽法的場景不再,迦葉尊者與五百阿羅漢集結經典, 亦透過弟子之間的口耳傳誦佛陀所說的教法, 開展出分享佛法、弘揚佛法的內涵。

  3. 2019年8月22日 · 從出世間的角度看,禮、佛、祭是無與倫比的。 無量 的美德和 修行 是培養世間福德資糧的絕佳機會。 由此不難看出法會 的初衷是通過接受、持持、誦讀佛法來培養菩薩的心。 無論是敬拜還是供奉, 都是 通過這種便捷的方式,所有的眾生才能回歸到佛教的本 懷 ,即從苦難中獲得幸福,最終成佛。 歡迎您關注微信公眾號: 普眾禮佛 或者添加微信號 :qclz03. 在這裡您可以聆聽到最悅耳的佛學之聲,在舒適的環境下感受佛經帶給您的魅力。 相信很多信善的人,對「佛會」這個詞並不陌生,因為很多佛經都提到過「佛會」這個詞。 例如著名的《金剛經》,其中有「法會因由分」,《藥師經》中也有「法會緣起分」。 那麼,什麼是法會?我們參與法會有什麼好處?

  4. 2019年6月15日 · 現在學佛人聽法就好何必參加法會呢或許我們常聽學佛人說:「佛陀時代又沒有法會只有聽法所以我們也應該聽法就好何必參加法會呢其實三世諸佛所宣說之宇宙真理無論是緣起無生放下解脫祂們皆是自古皆然同說此理因為這才符合契理的原則然而十方菩薩度眾救苦之法則絕對觀機逗教因地制宜各種巧妙不同因為這才是契機」,唯有合乎契理」、「契機的本懷才是佛經的宗旨。 在《雜阿含經》卷第十八•弟子所說誦第四品•第四九八篇中,舍利弗尊者對佛陀說,我明確知道無論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之教法都是一致共通的,祂們都要弟子們斷除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蓋,再覺照身、受、心、法四念處,接著修習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等七覺支,而明心現性解脫成佛的。

  5. 參加法會有什麼好處與功德?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以佛事報親恩是我們孝順父母的一個特別方式,功德無邊: 消災免難,福智現前. 現世父母,增福延壽. 過去父母,得生淨土. 冥陽兩利,自利利他. #慈山寺 #梁皇寶懺 #盂蘭報恩梁皇法會. +9. 545. 8 comments. 63 shares. Like. Comment. 【參加法會有什麼好處與功德? 】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 以佛事報親恩是我們孝順父母的一個特別方式,功德無邊: 消災免難,福智現前 現世父母,增福延壽 過去父母,得生淨土 冥陽兩利,自利利他 #慈山寺 #梁皇寶懺 #盂蘭報恩梁皇法會.

    • (1.9K)
    • 香港新界大埔普門路88號, Hong Kong, Hong Kong
  6. 其他人也問了

  7. 2020年7月30日 · 在所舉辦的法事當中有的是自我懺悔的方式如懺摩有的是經大眾附議通過者如布薩有的是對大眾宣說佛法如陞座說法也有於新春時為國家檀那祈福祝禱者乃至到山門迎春等一年當中更有春秋二祭及三皈五戒八關齋戒的多次舉行等方便社會大眾參與修持。 今略述數條於下: 一、布薩羯磨:僧團中,僧眾若有犯戒者,則於大眾前發露懺悔,稱為「布薩」。 凡與大眾有關的決策,須經大眾三次決議通過,稱為三番羯磨。 二、懺摩請戒:三壇大戒中,每於登壇受戒前夕,由羯磨和尚引導戒子懺悔發願,以便身心清淨,納受戒體。 三、護戒誦戒:僧團中受過菩薩戒的僧眾,每半個月誦菩薩戒法一次,藉以勉勵自己不忘發心,行菩薩道。 四、陞座說法:叢林中,大和尚晉山就職,或逢節日慶典,乃至平日對大眾說法,都稱為陞座。

  8. 起初法會指的是佛陀聚眾講經的集會如說某某經即可冠名爲某某法會某某會如釋迦牟尼佛初 成佛 宣講的法華經 》,可稱此次宣法集會爲法華」。 法會也可以指延僧供齋的集會,按照佛教的義理,組織一次千僧會, 供養 千名僧人,必然會有至少一名得果聖人隱於其中 [2] 。 施齋於僧, 功德 已然高,能得到佛、菩薩、羅漢聖人的光臨,則實在有幸。 因此古來達官豪紳,不乏供僧法會的事跡 [3] [4] [5] [6] 。 佛教中還有一類 追薦 亡人,將亡靈超度至 善趣 的儀式,亦稱爲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