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6年1月24日 · 在台灣的颱風季節,剛好是木鱉果的開花結果期,這點是種植木鱉果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喜溫暖的氣候和向陽的環境。 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宜選擇排水良好的環境栽培. 四、收穫 野放:主要開花期國曆6~9月,結果期國曆9~12月. 人工介入管理:開花期國曆6~11月,結果期國曆9~12月,甚至可至明年2月. 不同品種其果實大小差距甚大. 果實採收能在欉紅最好,但果實的顏色由綠先轉黃再轉為外表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以上為紅色時,也達到可採收的標準。 然後將果實保存在乾燥,涼爽及通風的環境下,等待果實表面全部轉紅後,就可以煮食了。 (資訊來源/取自網路與個人經驗) 文章標籤. 木鱉果木鱉子木鱉果種植越南木鱉果木鱉果產地.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gactw. 木鱉果、諾麗果-應用與料理.

    • gactw.pixnet.net

      gactw.pixnet.net - 木鱉果種植-神奇木鱉果之種植紀錄技術 ...

  3. 生育特性:木鱉果為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植株生長速度快,抗病耐蟲,但不耐低溫及強風,每年入冬後,地上部會逐漸枯萎進入休眠狀態,翌年春天氣溫回暖後植株才重新生長。 木鱉子於每年5-6月開花結實,9-11月果實成熟。 植株適合富含有機質之壤土至砂質壤土生長,土壤過於黏重或排水不良地區則不適合栽種。 株型與特性:木鱉子屬多年生藤本,主蔓長4至8公尺,塊根粗壯,近圓柱形,稍有分枝,葉片形狀為三角形;植株花性為雌雄異花異株,栽種時需特別注意;果實寬呈橢圓形或卵狀球形,長約10至20公分,初生為綠色成熟則為橙黃色,肉質刺狀突起。 生長環境與採收食用:木鱉子原產地為中國大陸廣東、廣西、江西、湖南和四川,目前在台灣全島中南部、東部平野、低海拔森林中皆有栽種

  4. 木鱉果一種充滿異國情調風味的水果它的產季只在一年中的特定時段想知道何時能品嚐到它獨特的味道嗎答案就在這份木鱉果產季攻略中讓我們一起探索木鱉果的開花和結果時間揭開它成熟的秘密讓你盡情享受這份季節限定的美味吧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形態特徵
    • 生長習性
    • 地理分布
    • 栽培技術
    • 藥用價值

    木鱉一般指本詞條

    木鱉子(學名: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 Spreng.),別稱:番木鱉(中國經濟植物志),糯飯果(雲南河口),老鼠拉冬瓜等。多年生草質藤木,具膨大的塊狀根。莖有縱棱;卷鬚粗壯,與葉對生,單一,不分枝。葉互生,圓形至闊卵形,長7-14厘米,通常3淺裂或深裂,裂片略呈卵形或長卵形,全緣或具微齒,基部近心形,先端急尖,上面光滑,下面密生小乳突,3出掌狀網脈;葉柄長5-10厘米,具縱棱,在中部或近葉片處具2-5腺體。花單性,雌雄同株。常生於海拔450-1100米的山溝、林緣及路旁。野生於山坡、林緣的土層深厚處。喜溫暖和充足陽光。在過陰環境下生長不良。分布於分布於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中南半島和印度半島也有。有消腫散結,祛毒的功效。

    •中文學名:木鱉子

    •拉丁學名: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 Spreng.

    •別稱:木鱉藤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粗壯大藤本,長達15米,具塊狀根;全株近無毛或稍被短柔毛,節間偶有絨毛。

    葉柄粗壯,長5-10厘米,初時被稀疏的黃褐色柔毛,後變近無毛,在基部或中部有2-4個腺體;葉片卵狀心形或寬卵狀圓形,質稍硬,長、寬均10-20厘米,3-5中裂至深裂或不分裂,中間的裂片最大,倒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10 (-15) 厘米,寬3-6 (-9) 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有短尖頭,邊緣有波狀小齒或稀近全緣,側裂片較小,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7 (-11) 厘米,寬2-4 (-7) 厘米,基部心形,基部彎缺半圓形,深1.5-2厘米,寬2.5-3厘米,葉脈掌狀。卷鬚頗粗壯,光滑無毛,不分歧。

    雌雄異株。雄花:單生於葉腋或有時3-4朵著生在極短的總狀花序軸上,花梗粗壯,近無毛,長3-5厘米,若單生時花梗長6-12厘米,頂端生一大型苞片;苞片無梗,兜狀,圓腎形,長3-5厘米,寬5-8厘米,頂端微缺,全緣,有緣毛,基部稍凹陷,兩面被短柔毛,內面稍粗糙;花萼筒漏斗狀,裂片寬披針形或長圓形,長12-20毫米,寬6-8毫米,先端漸尖或急尖,有短柔毛;花冠黃色,裂片卵狀長圓形,長5-6厘米,寬2-3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有齒狀黃色腺體,腺體密被長柔毛,外面兩枚稍大,內面3枚稍小,基部有黑斑;雄蕊3,2枚2室,1枚1室,藥室1回折曲。雌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5-10厘米,近中部生一苞片;苞片兜狀,長、寬均為2毫米;花冠、花萼同雄花;子房卵狀長圓形,長約1厘米,密生刺狀毛。

    果實卵球形,頂端有1短喙,基部近圓,長達12-15厘米,成熟時紅色,肉質,密生長3-4毫米的具刺尖的突起。種子多數,卵形或方形,乾後黑褐色,長26-28毫米,寬18-20毫米,厚5-6毫米,邊緣有齒,兩面稍拱起,具雕紋。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喜溫暖潮濕的氣候和向陽的環境。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宜選擇排水良好、肥沃深厚的砂質壤土栽培常生長於生於海拔450-1100米的山溝、林緣及路旁等土層較深厚的地方。

    分布於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

    中南半島和印度半島也有。

    種植技術

    用種子和根頭繁殖法。種子繁殖直播法:3月播種,按行株距2米×1.5米開穴下種,每穴播各3-5粒,覆土2-3厘米,播後澆水保濕。根頭繁殖法:11月至翌年2月,將雌株根頭挖起,按根上的芽數,切成若干塊,每塊必帶有芽1-2個,作種根,按上法穴栽,每穴種1-2塊。

    田間管理

    苗期鬆土、除草、追肥各1-2次。苗高60-80厘米時,及時搭棚架,插竹枝引蔓上棚。用種子繁殖的植株,於開花時將大部分雄株拔除,僅保留少數雄株,以供授粉。每年萌芽前、開花期、藤蔓枯萎時,各種耕除草、追肥1次,追肥以廄肥、人畜類和複合肥為主。

    藥品介紹

    【性味】 苦、微甘,涼;有毒。 【歸經】 歸肝、脾、胃經。 【功能主治】 散結消腫,攻毒療瘡。用於瘡瘍腫毒,乳癰,瘰癘,痔漏,乾癬,禿瘡。 【用法用量】 0.9-1.2g;外用適量,研末,用油或醋調塗患處。

    化學成份

    含木鱉子酸(momordic acid)、絲石竹皂甙元(gypsogenin)、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α-桐酸(α-elaeostearic acid)、氣基酸、甾醇。

    藥材鑑定

    性狀鑑定:種子略呈扁平圓板狀,中間稍隆起,直徑約2-3cm,厚約5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色,粗糙,有凹陷的網狀花紋,周邊兩側均有十數個相對的鋸齒狀突起。外種皮質堅而脆,內種皮薄膜狀,表面灰綠色,絨毛樣,其內為二片大形肥厚子葉,黃白色,富油質,有特殊的油膩氣,味苦。以籽粒飽滿、不破裂、體重、內仁黃白色、不泛油者為佳。 1.外種皮表皮細胞斷面觀略呈柵狀,外被角質層,細胞長短不一,側壁微彎曲或波狀彎曲;表面觀多角形或類方形,垂周壁較平直或稍彎曲。 2.種皮下皮細胞較小,壁厚,胞腔內含灰棕色物。 3.星狀厚壁細胞不規則分枝狀,相互連結成團,界限不甚分明,分枝端較平截,壁稍厚,木化,胞腔不規則,有孔溝。 4.外種皮內表皮石細胞形大,形狀不規則,多延長,界限不甚分明,壁波狀彎曲,層紋清晰,孔溝不明顯。 5.內種皮星狀薄壁細胞不規則分枝,壁薄或稍厚,微木化,孔溝不明顯,有的具類方形紋孔。此外,子葉細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本品以飽滿、外殼無破裂、種仁色黃白者為佳。 顯微鑑別種子橫切面:種皮的表皮細胞1層,近長方形,常徑向延長,壁薄;表皮下為3-4層薄壁細胞,近方形或短圓形,較小,排列整齊,內側為十數層近圓形或形狀不規則的厚壁細胞,大而壁極厚,邊緣波狀,層紋較明顯;其內為3-4層長方形或長圓形薄壁細胞,壁常呈波狀,種子兩側的細胞壁漸增厚,至兩端處細胞壁增厚成縱向延長的石細胞,橫切面呈圓形。胚乳薄壁細胞2至多層,其中有的部分已頹廢,子葉薄壁組織中充滿糊粉粒。 粉末特徵:灰黃色或淺棕黃色。 ① 厚壁細胞有兩種:一種棕黃色,不規則橢圓形或矩圓形,邊緣多深波狀,長50-338μm,寬45-143μm,壁厚9-50μm,木化,有層紋,胞腔狹窄或幾無胞腔。另一種呈條狀或棒狀,長100-270μm,直徑約25μm壁厚約10μm,邊緣深波狀。 ② 子葉薄壁細胞五角形或六角形,充滿糊粉料和脂肪油塊,脂肪油塊類圓形,表面可見網狀紋理。

  5. 木鱉子種子種植須去殼(附圖),3-4月種植採用棚架栽培也可以用扦插種植雌雄株皆需種植才會結果(雌雄同花異株

  6. 早期原住民獲取木虌果的方式大多為野生採集或自用零星栽培並取食其嫩葉與尚未成熟的青果一般民眾鮮少知道此作物。 文/楊理博 攝影/林靜怡. 在這一連串的研究過程中最讓他們開心的並不是將瓶頸一一克服而是他們發現了一株超級木虌果沉寂多年的原生木虌果 在臺東場再次甦醒. 木虌果假種皮洗出的汁液顏色鮮紅讓農委會臺東區改良場場長陳信言相當驚艷使他開始對原生種木虌果產生興趣。 「我在(民國)97年當技術士時就看過木虌子(果),那時候的原住民是吃青果、嫩葉,配蝸牛煮湯,味道很特別。 」臺東場的場長陳信言,一面看著同仁親手書寫的資料,一面語速沉緩地說。 身為土生土長臺東子弟的他,散發出一種文人與農人揉合的特質,黝黑的手臂洩漏了平常在工作之餘務農的習慣。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