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日 · 台灣清明節習俗傳統掃墓可以分成兩種儀式:一、培墓:(廣泛用於閩南人)培墓是將祖墳整修並向祖先祭拜。 每年的清明節,陽上子孫用鐮刀將祖先墳上的雜草清除,禁止使用鋤頭,然後準備一些三牲禮、酒、菜、蔬果和粿類作為供品。
- 掃墓祭祖:「培墓」、「挂紙」
- 踏青春遊
- 插柳戴柳
- 頒賜新火
- 盪鞦韆
- 放風箏
- 拔河
- 遊人傾城攤販戲耍成市
- 清明節食俗
清明節緊隨寒食。在中國古代,人們對寒食節比較重視,清明是節氣,只是包含在寒食節中的一天。後來,到了宋代城市中人多在清明節出城掃墓,北宋遺事《東京夢華錄》有記載:「清明節 ……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墳」,其中以清明日最盛。 歷代相沿成俗,直至今日,今人將清明節和掃墓祭祖的習俗相連。 民間清明節掃墓祭祖主要有兩種儀式,一是「培墓」;一是「挂紙」(閩南語)。「培墓」也又叫上墳、墓祭、祭掃,包含修墓培土和祭拜,並且用銀硃重描墓碑上模糊不清的字體。除了富有家第,培土整修不是年年做。培墓的人家要準備一對「子孫燈」,祭拜時在墓前點燃,然後帶回家,象徵子孫興旺。 清明上墳祭祖,還有一種年年「挂紙」的作法,就是「壓紙」,也叫「挂墓」、「挂錢」,意思是替祖先「蓋厝瓦」修房子,表示這個墳有後嗣祭奠,不是無主的孤墳。挂...
清明節又是「踏青節」,是個春遊的好時日。清明節到郊外上墳掃墓祭祖,這時春天過了半了,天清地明,春光明媚,萬物欣欣向榮,所以古來在清明節就結合了踏青春遊的習俗,不僅是大人、孩童、男子,連平日難得邁出門的婦女都能穿上新鞋履踏青草,探春、尋春。 官員士子庶人都出郊省墳,有的在郊外奇花異木園圃中設宴,所以慎終追遠的清明節,也充滿了青春明媚、輕鬆遊憩的氣息。
「插柳」同時是寒食和清明節的習俗,人們在門戶上、墳上插柳,在頭上戴柳條編的飾物,在宋代遍及千門萬戶。也有傳說這種插柳習俗和寒食節都源於春秋時代晉文公和介子推的史事,但不見於正史記載。柳樹培植不管倒插枝、正插枝都能長,生命力強,又相傳柳枝具有辟邪功能,宋朝就有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插柳又有一種說法稱「明眼」。宋代詩人陸游的《春日》一詩中也有明白記述:「人家插柳記清明」,顯然在宋代家家戶戶於清明時節在家門上插柳的習俗廣傳。清明時正是柳枝青青,民間上墳掃墓之後,往往折柳枝帶回家,插在門楣上以辟邪,有用柳枝編成柳帽戴在頭上辟邪,婦女則戴上柳條做成的飾品。中國還有的地方,祭祖掃墓時也在墳上插上一些柳條。
清明之前為「寒食節」,舉國禁火滅掉火種不舉炊、只吃冷食,所以一到清明就要鑽木取新火,寓含去舊迎新之意。清明節在春天,一年春季的新火,更具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意義。 「禁火」是周朝就有的舊制,在季春出新火。寒食在仲春之末,清明落在三月之初,也就是季春之初;寒食禁火,一過了寒食就是清明,將出新火。因「寒食」全國禁火把所有的火種都熄滅了,所以到了清明要重新鑽木取火。《周禮.夏官司馬》記載:「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季春出火,民咸從之」。在古代鑽木取火,依照四季天候選擇不同的木材作鑽木取火,春天取榆柳,稱「柳之火」,四季新取的火都叫做新火。 唐代和凝的《宮詞百首其二十六》提到宮中「司膳廚中也禁煙」的寒食時俗,同時寫到「清明節日頒新火」。顯然在唐朝時,寒食和清明節日已經是並存的了。 據宋人宋敏求《春明退朝錄...
寒食、清明節時玩鞦韆的遊戲,是鍛鍊身體輕矯健的一種體能遊戲,傳說起源於北方民族,後來傳入中原,成了女孩兒們最愛的遊戲。從《藝文類聚》集錄《古今藝術圖》可以看到這一段紀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以習輕趫者。後中國女子學之。」 傳說盪鞦韆在春秋時期就傳入中國,因其設備簡單,容易學習,故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到了漢代以後,鞦韆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體育活動,廣為流行在女孩兒、仕女間。清明時節,春陽下身衣炫服的明媚仕女們或坐、或立於鞦韆的懸木上,迎風而盪,鞦韆綵繩連衣裾飄揚風中,成了春日明媚一景。唐代王建《鞦韆詞》就有描寫:「少年兒女重鞦韆,槃巾結帶分兩邊」。同時出了閨門盪鞦韆也是青春女孩們尋找良人的一種方法。
清明節「放風箏」是一種遊戲兼具禳災的民俗活動,源於清朝。清朝習稱風箏為紙鳶、紙鷂,當時人有「清明斷鷂放災」的說法,掃墓時帶著風箏上墳,掃墓祭拜後就在墓地放風箏。人們將要禳除的災禍、病情寫在風箏上頭,然後將風箏放上天際,等到風箏隨風高飛、飛遠後,就剪斷絲線,意為讓災病隨著風箏在風中消逝。 清人潘榮陛所著的《帝京歲時紀勝》就記載時人在清明祭掃時玩放風箏比賽的風氣,達到了「傾城而出」的盛況,書云:「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風紙鳶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從其紀勝可知,出郊的掃墓人在祭掃完畢後,便在墳前施放風箏。清代曹雪芹的名著《紅樓夢》也在元宵燈謎中,反映了這一風物、風情:「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上述鞦韆是女子的活動,而拔河則是男子的活動了,相傳風俗起於春秋時代,在隋唐代時很流行。 拔河也是唐朝宮中風動一時的清明活動。拔河,古人叫「牽鉤」,是來自襄漢的風俗,相傳本是楚國的一種教戰訓練。北宋王讜《唐語林》描述「拔河」是「以大麻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繫小索數百條,掛於胸前,分兩棚,兩向齊挽。當大繩之中,立大旗為界,震聲叫噪,使相牽引」。 又有說以「拔河」祈求豐穰,所以受到歷代帝王的提倡。拔河怎樣祈求五穀豐登?拔河遊戲進行時,配以鼓節加上觀眾群噪歌謠,喧呼動地,震驚遠近,宛然是一場祈豐年的祭典。《隋書.地理志下》有記載:「(南郡、襄陽)二郡又有牽鉤之戲,……鉤初發動,皆有鼓節,群噪歌謠,振驚遠近,俗云以此厭勝,用致豐穰」。 唐中宗時曾在清明節親御宮中梨園的球場下令侍臣拔河為戲。唐玄宗時,好...
戶外踏青、掃墓時,遊人自然也就吸引了不少的攤販叢聚成市,玩的、吃的、喝的應有盡有。南宋一代西湖掃墓時節,攤販聚集西湖成集市,熱鬧情景不亞於今日。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當時景況:「是日傾城上塜,……蘇堤一帶,桃柳印陰濃紅翠間錯走索、驃騎、飛錢、拋鈸、踢木、撤沙、吞刀、吐火、躍圈、觔斗、舞盤、及諸色禽蟲之戲,紛然叢集。而外方優妓、歌吹、覓錢者,接踵承應。又有綵妝傀儡、蓮船、戰馬、錫笙、鼗鼓、瑣碎戲具,以誘悅童曹者,在在成市。」
古代在寒食節禁火禁舉炊,只食冷食,到了清明節就有新火。通常清明節的祭祖祭品很豐盛,備有「三牲」或「五牲」,各種粿類的點心如紅龜粿、鼠麴粿、草仔粿,還有水煮蛋或鹹鴨蛋、潤餅等等,這也是方便在郊外祭祀的冷食,同時又是表現節俗意義的食物。古人在上墳祭拜祖先後將粿子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這種習俗稱為「揖墓粿」(又稱乞墓粿、印墓粿),象徵「祖德流芳」。在祭祀完成後回家前,要將雞蛋、鴨蛋等在墓碑上敲碎,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或「蟬蛻」,表示新生。 「潤餅」又叫春捲,以薄餅皮包春蔬,也是一種清明節冷食。潤餅來源的傳說中,一說是在清朝太平天國的時期,當時的戰亂一直蔓延到閩南,尤其是漳、泉一帶,由於兵荒馬亂,沒有時間準備祭品,便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所有的食物捲進薄麵皮中,以此來祭拜祖先。 中國古代就有開春...
2021年3月26日 · 依照古時候的習俗,掃墓最好的時間是卯時,也就是早上5點到7點,雖然現代人較少在那時候掃墓,但也盡量避免晚於下午3點。 有此一說,時間越晚,陽氣會逐漸消退,時運較差的人可能會招來不好的陰靈。 若是現實考量,墓地多位於山區,夜深也容易看不清楚道路,而增加危險。 另外,祭祀時除了將鮮花、水果、紙錢、前人生前喜愛的食物等擺上外,也要記得奉香給守護、管理墓地的山神。...
第一年掃墓時間:春社日以前,每年的春社日都不同,可以參考廟裡的農民曆。如果是出殯後直接土葬或直接入塔,那在對年以前遇到清明,就要照第一年的掃墓時間。 第二年掃墓時間:春社日以後到清明節之前。 第三年掃墓時間:清明節當日,又稱正清明。
2022年3月31日 ·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墓節」,與農曆新年、端午節、中秋節一同被視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大家知道清明節的由來是什麼嗎? 清明節又有哪些活動呢? 如果想用英文與外國遊客及朋友介紹清明節,又可以怎麼說呢? 本篇文章帶您一起來看看! 清明節的由來?
2022年3月31日 · 關於清明節習俗,你知道多少? 1.掃墓 楊登嵙解釋,民間清明節掃墓可分成兩種儀式,即「培墓」及「掛紙」。「培墓」也就是「掃墓」,又叫墓祭、祭掃或上墳,就是修墓與祭拜。掛紙又叫「壓紙」,就是替祖先修房子的意思。
清明節祭祖掃墓 (靈骨塔)注意事項!. 服喪期間可以掃墓嗎?. 掃墓祭品供品準備與時間/習俗禁忌?. 民間習俗與節慶, 身後事處理. 掃墓禁忌, 清明節喪家掃墓, 清明節掃墓, 清明節新亡掃墓. 13 4 月, 2022. 每到了清明節就是家家戶戶慎終追遠、團聚掃墓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