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9月1日 · 1994年的楊德昌,與他們的《獨立時代》──訪演員鄧安寧、陳湘琪、陳以文. 楊德昌在拍攝《獨立時代》的工作照。. (圖片來源/國家影視聽中心). 1994年,楊德昌作品 《獨立時代》 問世。. 籌備期間歷經劇場創作《如果》(Likely Consequence, 1992)與《成長季節 ...

  2. 2019年5月30日 · 1989年6月3日下午,身在通縣(現通州區)三間房軍用機場,116師高炮團1營2連中尉雷達站長李曉明看到北京東南郊的天色一片陰沉。 5月20日,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李鵬簽署「戒嚴令」,他就在那一天隨所在的第39集團軍116師從駐地遼寧省海城市出發,22日到達了三間房機場,住在軍用帳篷裡。 三間房機場的出口有哨兵24小時把守,軍人們出不去,除了出操訓練,只能學習《解放軍報》,也有人帶了收音機,瞭解學運的情況。 軍校本科畢業、分到部隊擔任副連職雷達站站長的李曉明,有點不知道如何面對學生。 一方面,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但另一方面,在部隊被稱為「學生官」的他,兩年前也還只是石家莊軍械工程學院的學生。 設想如果自己還是大學生,他覺得自己可能也會走上街頭聲援。

  3. 2016年12月14日 · 「先鋒」在教育部國語辭典上的解釋是「泛指一切事物的開創者或領先者」,在同運這條路上,踽踽獨行的祁家威確實是個名副其實的先鋒。

    • 4月17日,氣氛仍然和平的北京
    • 廣場上,曾無所畏懼的我們
    • 最後一張照片
    • 一趟未完成的任務

    身為中國官方首次核准的第一批台灣記者團成員,對這趟採訪是既興奮又忐忑。出發前,同年4月7日才剛經歷了鄭南榕為爭取言論自由不惜自焚的震撼,緊接著被任職的自立報系,指派前往北京採訪,掛念著自焚事件的後續,也還沒從失去好友的傷痛中平復,感覺不應在這時離開台灣,卻又不想放棄這難得的機會,心情很是掙扎。 這是我第一次到中國,此行主要有三項新聞任務,一是亞青盃體操賽、二是亞銀年會、三是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訪中。1989年亞銀年會是由當時的財政部長郭婉容領軍,彼時蘇聯尚未解體,戈巴契夫訪中可是件國際大事。出發前即獲知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耀邦過世,北京學生們自發性地在天安門廣場舉辦悼念活動,飛機一落地出關,等不及到飯店放下行李,馬上轉往天安門廣場,想在第一時間拍攝些畫面傳回台灣。那時廣場上的氣氛仍和平,學生們在...

    除了那三件主要新聞任務,剩下時間我都到天安門報到。第一次感受到緊張氣氛是4月19日,數千名學生聚集在中共高層居所的中南海新華門前,為確保領導人的安全,中共出動武警驅散了這些高呼口號的學生,這是北京學運首次出現暴力驅離的動作。不過,我並不害怕,帶著在台灣街頭征戰的經驗,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台灣1987年解嚴後,各式民主運動綻放,街頭請願、抗議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我恭逢其盛,歷經了520事件等街頭運動的洗禮,帶著在台灣的實戰經驗,看著北京剛萌芽的民主運動,心情是無所畏懼的。 但扛著專業相機在廣場上畢竟醒目,常有人跑來問我「你打哪來?」不想引起太多注意,我多是回答「我是南方來的記者」,偶有人回「你是外省人!」頓時不知如何回答。某次遇上廈門大學的學生,主動問「會說閩南話嗎?」兩人就在北京的天安門廣場前...

    5月中,學生們絕食愈演愈烈,廣場上抗議人數愈來愈多,各式耳語傳言不斷,不時聽說解放軍已經兵臨城外,隨時準備以武力驅散鎮壓。風聲鶴唳之際,記者們的安危也令人擔憂,尤其是像我這樣拿著相機的攝影記者,目標更是明顯。台北報社不只一次希望我能撤離,尤其在中共當局宣布戒嚴後,天安門上的管制區不斷擴大,現場不時發生小暴動,人們流露著害怕及不信任的眼神。報社明白表示,不會再提供金錢,以切斷奧援逼我回台北,我不只一次抗議,強烈表達想留在新聞現場的意願,但在身上只剩一百多美金和一張回程機票下,不得不妥協。 5月23日,天安門廣場上的毛澤東肖像遭3名工人損毀,我拍下最後一張照片傳回台北,帶著任務未完的遺憾,於隔天搭機離開北京,從新加坡轉機回台灣,距離我第一天踏上天安門廣場,總共40日。 回台沒多久,六四事件爆發,...

    在我的記者生涯裡,採訪天安門學運是一趟沒有完成的任務。回台灣後,我在出差核銷單裡夾著辭呈,以離職抗議報社強制要我回來的決定。那些記錄北京學運的影像,跟心裡的遺憾,30年來被隱藏於角落裡,一直到張照堂老師看見了它。 在一次為攝影博物館所做的口述訪談裡,張老師看到了我在1989年所洗的照片,也聽我說了當時的經過,他告訴我:「不是非得待到6月4日才算完成任務,不要覺得遺憾,重要是參與過,過程也很重要。」轉眼間,天安門學運已經30週年,這些塵封了30年的影像重見天日,看著那些如今已不復見的北京樣貌、廣場上奮鬥的臉孔,想起學生們浪漫的情懷,「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這是當時的一句標語,希望我留下的影像,能表達學生們對民主自由渴望的千萬分之一。 (閱讀英文版,請點:Meet the Taiwanese R...

  4. 2024年1月18日 · 《中央通訊社》評選2023年 十大新聞 的第六名就是9月22日發生的 明揚大火 ,造成10死、100多人輕重傷,其中包含 4名消防員 、6名員工死亡,及10名消防員受傷。 如此嚴重的工安事故並非一朝一夕造成,而是長期持續存在的汙染問題,及一整套行政管理監督機制失靈的結果。 專家學者多次對明揚的環保、工安問題提出預警,原本有一次又一次的機會可以阻止明揚大火的發生,卻因為經濟部流於形式的管理與放水,放任明揚長期讓員工 暴露在高風險的作業環境中 ,錯失挽救機會,最終釀成悲劇。 很可惜的是,事發至今將近4個月,未見政府相關部會進行全盤檢討,媒體也因為總統大選而排擠了重大議題後續的追蹤報導,難以給予行政機關更多的輿論壓力。

  5. 2020年10月7日 · 1965年香港邵氏兄弟公司出品《蘭嶼之歌》,是最早以蘭嶼為主題的電影,也是最歧視達悟的電影,片中直說「這裡沒有旅館、沒有餐廳,甚至連文化都沒有! 」當時最當紅的鄭佩佩飾演女主角「雅蘭」,雖是達悟族人,直說自己不喜歡傳統服裝(丁字褲),只穿漢人精美服飾。 雅蘭與男主角何醫師接吻後輕解羅衣,何醫師竟叫:「趕緊穿起來,我們不能學土人那種樣子,我要妳知道怎樣做一個文明人! 2014年5月上映的《到不了的地方》片中,男主角台客謝呈全說「沒穿丁字褲,好像沒來過蘭嶼」、「來蘭嶼就可以遇到對的人」,完全符合漢人對偏遠原住民的異文化想像。 穿上丁字褲,就認識蘭嶼嗎?

  6. 2022年9月7日 · 《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 是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闡述他的心血結晶「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簡稱ODC)的著作。 ODC不是台灣賴以單獨抗共的萬靈丹,甚至還不是可用來暫時讓我們忘卻無法應對之軍事威脅的百憂解,但它確是一個具體、務實的解決倡議,一個理性辯證台灣防衛戰略的起點。 【編按】什麼是「整體防衛構想(ODC)」? 李喜明所倡議的「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 ODC)是以「拒止式嚇阻」(Deterrence by Denial)為理論基礎的防衛戰略,目的是使敵人在有意妄啟戰端之前,意識到無法達成政治目標而不得不捨棄興師的念頭。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