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0月30日 · 「反共文學」的荒蕪年代. 故事或許要從「反共文學」的荒蕪年代講起。 七等生生於1939年青少年時期正逢1950年代。 跟他同時代的作家有黃春明、陳映真、王禎和、白先勇、王文興等人。 這批人屬於中華民國政府統治台灣之後,第一批完全在戰後受教育的文學青年。 他們所成長的年代,文學資源是極為匱乏的。...

  2. 2020年10月30日 · 有趣的是在七等生離開文學季刊之後的第六期,《文學季刊刊出了一批讀者回應有一位輔大的讀者魏仲智」,來函抒發他對七等生的熱愛:「(七等生永遠是那麼憂悒永遠為我們創造著午睡時的夢魘一般的世界

  3. 2020年10月26日 · 台灣最具爭議的現代主義小說家 小說家「七等生」辭世享壽81歲 | 文教新訊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 教科書所忽略、文壇所邊緣
    • 從〈我愛黑眼珠〉一窺七等生的爭議
    • 獨特敘述精神世界的方式:幻想、感受、隱喻

    七等生是崛起於1960年代台灣文壇的小說家,70年代是他創作最為豐沛的階段,直到1997年出版小說集《思慕微微》爲止,創作生涯長達35年,屬於長跑型的作家。七等生之所以受人矚目,肇因於他作品中的道德爭議,諸如移情別戀、戀母、偷拐搶騙,而在當時報章雜誌上,更被劉紹銘等人攻擊為「小兒麻痺的文體」。 在台灣文學史上,七等生被歸類爲現代主義(modernism)小說家,這樣的說法,常讓人誤以爲他屬於特定的文學流派,或自始至終遵循現代主義文學的技法進行創作。但從《削瘦的靈魂》紀錄片中,可以看見七等生並無服膺任何政治思想、順服任何文學團體。 這種無功利性、無目的性,完全只爲個人的感覺而進行的寫作,近似於高行健所主張的「冷的文學」。作家寫作既不是爲了替人民請命,也不是爲了讓人當成偶像來崇拜,他只是一個人在...

    在七等生的小說中,最能揭露自我與現實衝突、引起最多爭議的,就非〈我愛黑眼珠〉(1967)莫屬。在《削瘦的靈魂》紀錄片當中,也以戲劇影像的方式,呈現小說最為人所知的一段情節。 主人公「李龍第」在城市那場突如其來的大洪水中,棄同樣身處危難的妻子「晴子」於不顧,堅持拯救身邊在水患中落難且生病的妓女。隔著一道洪水,主人公無視妻子在對岸焦急大喊其名,更在她的注視下與妓女相互擁吻,並告訴妓女:「我不是李龍第,我叫亞茲別。」這段情節不但引來評論界撻伐,也讓七等生蒙受「不道德」之議。 從「道德」的角度出發,李龍第的行為自然是離經叛道的,但若跳脫這個框架,李龍第當下的作爲無非是證明自我的重要時刻,一個「榮耀」的時刻: 以常情而言,這段描寫是極不寫實的,幾乎沒有人會在自己和妻子的生命飽受天災威脅之際,還在內心作...

    透過紀錄片、文字作品得以理解,七等生每每將大量的幻想情節滲入於小說的現實時空,以虛實交錯的手法動搖閱讀者的慣性認知,遂引來諸多評論。其次,七等生作品呈現濃厚的「寓言」特質,讀者不能以「直譯」的方式揭開其意,而須轉爲隱喻探求的方式,才能進入詮釋之途。 七等生小說中另一個鮮明的特徵是:濃厚的自傳性色彩。七等生小說中不斷出現若干與自身經歷對應的場景、人物與事件,不斷以複沓迴旋之姿,貫穿在不同文章之中,也讓個別作品之間產生對話,以及辨證關係。 法國象徵派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曾說:「浪漫主義恰恰既不在題材的選擇,也不在準確的真實,而在感受的方式。」七等生所謂「純粹發自於感覺」的書寫,正巧與十八世紀未興起於西方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文學觀相契合。七等生這樣一...

  4. 2022年4月24日 · 00:00. 2022/04/24 09:36:23. 中央社 記者邱祖胤台北24日電. 作家、建築學者阮慶岳新作一紙相思」,以6封書簡及3篇小說傳達對已故作家七等生的思念與敬意阮慶岳與七等生有深厚交情許多評論者都說他的作品受到七等生的影響。...

  5. 其他人也問了

  6. 2021年3月18日 · 因為作品敗德晦澀,曾引起軒然大波、受到文壇圍攻,甚至思想審查的前輩小說家七等生,在多年沉寂後,還來不及看到目宿媒體出品、朱賢哲導演拍攝的作家紀錄片《削瘦的靈魂》上映,便於2020年末過世。 嗜好「孤獨」的成癮者 1939年,七等生出生在苗栗通霄的一個貧窮勞工家庭。

  7. 七等生本名劉武雄, 1939 年 7 月 23 日生於苗栗縣通霄鎮,是位小學教師,也是 1970 年代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盛行時的代表作家。 七等生最擅長使用散文或詩的語言書寫小說字裡行間充滿自省與情節跳躍的寓言手法描述邊緣人物面對社群壓力的無助。 投身 1970 年代臺灣現代文學創作的作家,大部分是外文系學生,熟知中外文學,畢業後也多留在學院內。...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