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0月30日 · 10月24日,台灣重要的小說家七等生逝世。 各個媒體與訪談在追思之餘,也以「現代主義」來定位他的小說成就。 確實,七等生是台灣小說家當中,最致力追求現代主義美學的作家之一。

  2. 2020年10月30日 · 大家都下交流道,他卻踩了油門——悼七等生(下). 朱宥勳 30 Oct, 2020. 七等生也曾有轉向現實主義的契機,但最後仍堅持現代主義的路線,圖攝於1988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上篇:. 大家都下交流道,他卻踩了油門——悼七等生(上). 事實上,七等 ...

    • 七等生過世1
    • 七等生過世2
    • 七等生過世3
    • 七等生過世4
    • 七等生過世5
  3. 七等生,本名劉武雄, 1939 年 7 月 23 日生於苗栗縣通霄鎮,是位小學教師,也是 1970 年代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盛行時的代表作家。 七等生最擅長使用散文或詩的語言書寫小說,字裡行間充滿自省與情節跳躍的寓言手法,描述邊緣人物面對社群壓力的無助。

    • 教科書所忽略、文壇所邊緣
    • 從〈我愛黑眼珠〉一窺七等生的爭議
    • 獨特敘述精神世界的方式:幻想、感受、隱喻

    七等生是崛起於1960年代台灣文壇的小說家,70年代是他創作最為豐沛的階段,直到1997年出版小說集《思慕微微》爲止,創作生涯長達35年,屬於長跑型的作家。七等生之所以受人矚目,肇因於他作品中的道德爭議,諸如移情別戀、戀母、偷拐搶騙,而在當時報章雜誌上,更被劉紹銘等人攻擊為「小兒麻痺的文體」。 在台灣文學史上,七等生被歸類爲現代主義(modernism)小說家,這樣的說法,常讓人誤以爲他屬於特定的文學流派,或自始至終遵循現代主義文學的技法進行創作。但從《削瘦的靈魂》紀錄片中,可以看見七等生並無服膺任何政治思想、順服任何文學團體。 這種無功利性、無目的性,完全只爲個人的感覺而進行的寫作,近似於高行健所主張的「冷的文學」。作家寫作既不是爲了替人民請命,也不是爲了讓人當成偶像來崇拜,他只是一個人在...

    在七等生的小說中,最能揭露自我與現實衝突、引起最多爭議的,就非〈我愛黑眼珠〉(1967)莫屬。在《削瘦的靈魂》紀錄片當中,也以戲劇影像的方式,呈現小說最為人所知的一段情節。 主人公「李龍第」在城市那場突如其來的大洪水中,棄同樣身處危難的妻子「晴子」於不顧,堅持拯救身邊在水患中落難且生病的妓女。隔著一道洪水,主人公無視妻子在對岸焦急大喊其名,更在她的注視下與妓女相互擁吻,並告訴妓女:「我不是李龍第,我叫亞茲別。」這段情節不但引來評論界撻伐,也讓七等生蒙受「不道德」之議。 從「道德」的角度出發,李龍第的行為自然是離經叛道的,但若跳脫這個框架,李龍第當下的作爲無非是證明自我的重要時刻,一個「榮耀」的時刻: 以常情而言,這段描寫是極不寫實的,幾乎沒有人會在自己和妻子的生命飽受天災威脅之際,還在內心作...

    透過紀錄片、文字作品得以理解,七等生每每將大量的幻想情節滲入於小說的現實時空,以虛實交錯的手法動搖閱讀者的慣性認知,遂引來諸多評論。其次,七等生作品呈現濃厚的「寓言」特質,讀者不能以「直譯」的方式揭開其意,而須轉爲隱喻探求的方式,才能進入詮釋之途。 七等生小說中另一個鮮明的特徵是:濃厚的自傳性色彩。七等生小說中不斷出現若干與自身經歷對應的場景、人物與事件,不斷以複沓迴旋之姿,貫穿在不同文章之中,也讓個別作品之間產生對話,以及辨證關係。 法國象徵派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曾說:「浪漫主義恰恰既不在題材的選擇,也不在準確的真實,而在感受的方式。」七等生所謂「純粹發自於感覺」的書寫,正巧與十八世紀未興起於西方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文學觀相契合。七等生這樣一...

  4. 2022年4月24日 · 中央社 記者邱祖胤台北24日電. 作家、建築學者阮慶岳新作「一紙相思」,以6封書簡及3篇小說傳達對已故作家七等生的思念與敬意。. 阮慶岳與七等 ...

  5. 2021年3月18日 · 1939年,七等生出生在苗栗通霄的一個貧窮勞工家庭。 在他創作力最為旺盛的青壯年,正好重疊 台灣文學 史上,文藝思潮兩次「現代化」的關鍵時刻。 第一次是1960年代隨著美援政策登陸的「現代主義」,鼓勵作家朝向內心探索;第二次則是1970年代「寫實主義」興起,強調文學必須反映外在社會現實。 在七等生的作家生涯中,既有筆法詭異的現代主義小說《 我愛黑眼珠...

  6. 七等生過世,蕭義玲教授撰述追憶文章〈他下馬為他的告別舉杯——我所認識的七等生及其作品〉。 文中以「文學史之城、創作的宣言、寫作的主題與焦點、追求理想戀人的藝術、我所知道的晚年七等生」五個段落,娓娓道來,令人動容。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