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7日 · 台師大國文系教授賴貴三解釋,「為對內正字,「為對外用字也可通用沒有差別。. 傳統用字比較嚴謹內外親疏有別而現代人只要約定俗成能夠理解區別即可其實已經不再如此分判明辨了。. 查詢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 ...

    • 鏡像裡的母女,被侷限的人生
    • 「昔日的母親」與「婚後的母親」
    • 面對傷痕的遲疑與修復

    影片開場,導演將鏡頭對準餐桌前的母親,在她不願面對鏡頭陳述過往而離去時,鏡頭反而是向導演坐著的方向緩緩推移,最終定焦在電視機上所反射出來的導演身影。這個鏡頭除了揭示導演便是女兒的身分,也暗示本片的拍攝對象將會從母親逐漸過渡到導演自身,這可以在片末兩人對坐在餐桌前的那場赤裸對談得到應證。導演拍攝此片的目的並不僅止於將母親從無法選擇的人生與家暴陰影中解放,更讓她化解長年來與母親的疏離情感與童年創傷。 值得注意的是,導演以電視機框限自身身影在前,隨後又以鍋蓋上的反射來呈現母親做菜時的身影,這一前一後,或可視為對「家」概念的間接表現與傳統家庭觀念對女性的束縛,也正是困鎖母女倆命運的關鍵。當我們看見影片開場母親為女兒、孫女備完餐點便外出與朋友共餐,對照片末一家三口同桌共食,其中隱含的關係變化不言而喻;...

    在「昔日的母親」段落,女兒提議返鄉之旅是追尋的起點。影片以母親回憶童年時的受訪旁白,搭配故鄉的空景畫面呈現,為全片營造第一個以景喻情的抒情時刻【1】。隨著童年回憶,影片敘事來到母親的出生之地,導演透過母親姊弟的訪談,近一步瞭解兩人對於母親同志身分的態度,與被迫進入傳統婚姻的不幸。前者,透過「同志議題」的表述,對比新、舊時代的價值落差,以兩位小姪女的自由開放對照老一輩的避而不談;後者,則以「家暴陰影」承接母親不幸婚姻的苦難,同時也對照外婆曾因外公長年施暴而一度有過輕生念頭的悲劇,這或多或少可以理解母親當初遭受家暴卻不願多談的內心。諷刺的是,母親姊弟對她遭受家暴的過去能夠侃侃而談,卻對她的同志身分三緘其口,彷彿暗示同志身分是一種自我選擇的錯,所以不應多談,遭受家暴卻非自身的錯得以詳談。 影片敘事...

    隨著影片關注的焦點轉移,導演透過旁白道出,這次要將母親與她自己徹底地從過去那個「家」走出。餐桌前母女赤裸的長談便是將心中壓抑的話語說出、面對,並由療癒的心理修復化解導演的童年創傷、疏離的母女關係。片末,影片透過兩組簡短敘事段落以「愛」收尾來呈現母女關係的改變,其一是先前提過的一家三口同桌共食所代表的「家」的意義,其二則是導演透過女兒對外婆提問關於「愛」的問題。

  2. 2023年12月15日 · 可以善良更要勇敢生氣將不易發飆的好人分門別類以動物化的形象協助讀者理解自己的特徵看見擅長與不擅長的情緒特質並深度解析生氣的原理以及煩躁感的來源。 作者透過34則日常生活案例,探討六類「好人」最有可能面臨哪些惱人的狀況,並各提供三種應對進退的方式──「可以說什麼話」、「如何思考」以及「該採取何種行動」。 文:安藤俊介. 執著也有強弱之分. 只要留意「應該~」、「理當~」、「常識」、「理所當然」、「正常來說」等詞彙,就能明白自己心中有哪些「正確之道」。 有些詞彙是實際說出口,有些則是在心裡這麼想,執著程度也有強弱之分。 1、只有自己這麼認為,執著程度較弱(個人堅持、習慣) 2、要求對方也做同樣的事,執著程度較強.

  3. 2023年2月8日 · 第三代掌門人林本源於2022年10月辭世未來的路將由這對姊弟挑大梁重新定義中美製藥的生命力回過頭去看前三代都是夫妻檔經營到了第四代換成姊弟檔林命權也是四代中唯一醫藥專科出身注定是要開創新局闖蕩一番

  4. 2017年12月9日 · 2017/12/09, 社會. 一二三四五六親等搞得我頭好亂,血親和姻親到底該怎麼算? Photo Credit: Penn State @flickr CC BY-NC-ND 2.0. 精選書摘. 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訂閱作者. 收藏本文. 我國法律將親屬分為血親跟姻親,血親就是指在事實上具有血緣關係,像是父母、祖父母、叔伯等血緣關係。 姻親則是指因為婚姻關係而發生的親屬,像是公婆、岳父母、女婿等。 Photo Credit: 聯合文學. 圖一. Photo Credit: 聯合文學. 圖二. Photo Credit: 聯合文學. 完全合法縱慾指南:如何不因為幾分鐘的愉悅燕好,而面臨牢獄之災? 江湖在走,法律懂:法律白話文小學堂. 以上連結 兒福聯盟.

  5. 2020年1月15日 · 超過八 %的領導者(包括認為勇氣是一種行為的人),定義不出勇氣涵蓋哪些特定能力。. 不過,他們可以立刻滔滔不絕的說起,對信任與勇氣有害的問題行為與文化規範是什麼。. 所幸,「從人出發」是基礎理論研究與社會工作的宗旨,而我也決定這麼 ...

  6. 2014年10月19日 · 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出生於巴基斯坦西北部的Mingora城,她從十歲開始,就為了爭取婦女受教育的權利而奔走,無論是在網路上發表日誌,記錄她與朋友在塔利班政權下的生活,還是參與New York Times的紀錄片拍攝,她以各種可能的方式努力著,但也因此不容於塔利班政權。 2012年馬拉拉在搭乘校車回家的途中,遭到槍手近距離射殺,情況一度危急,所幸經搶救大難不死。 面對這重獲新生的「第二生命」,她在去年7月12日(聯合國於2012年將此日訂為馬拉拉日)於紐約聯合國總部的演講表示:「恐怖分子以為能改變我的想法、阻止我的抱負,但這些並沒有改變,死去的只有軟弱、恐懼與絕望,但力量、動力與勇氣卻由此而生。 (相關報導: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