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21日 · 台灣棒球史上出了不少四棒名將,從洪太山、官大全、謝良貴、趙士強、呂明賜一直到陳金鋒。 可能只有52號的陳金鋒是「有求必應」,球迷希望他做什麼,他就能做什麼。 台日戰三局上半兩出局中華隊攻佔一二壘陳金鋒先讓投手上原浩治拿下兩好球接著外角直球陳金鋒放掉然後一顆變化球朝向本壘而來陳金鋒才一轉身球即平射飛向左外野很金鋒式的全壘打軌道很難用我們習慣詞炸裂來形容這支全壘打。 但我們轉播席卻真的炸裂了,簡直像一團火球炸開了,大家驚叫不已,但球場內的陳金鋒本人卻很冷靜地跑壘。 他沒有像2001年世界盃時在台北的天母球場,同樣對日本隊揮出全壘打那般地高舉右手慶賀,只是安靜繞壘,讓時間停下來、讓大家享受這一刻。

    • 把「母親」刺在手臂永久紀念
    • 一條記憶父親的棒球線
    • 56歲選擇交棒努力做自己
    • 唯一遺憾「再播一場中職」

    他沒料到,母親離開對他影響如此之大,久久走不出來。甚至曾求助專業心理背景的友人諮商,後來友人告訴他,遺忘,不一定是紓解痛苦的方法,其實「你要去記憶」。從來不曾有刺青念頭的曾文誠,後來在手臂刺下了母親的生日,找到了一種方式,紀念自己最親、也最愛的母親。 即便這次的徒步環島,「最常在我心裡浮現的,也是對母親的記憶。」這或許是年過半百的他,最深沉潛藏的動力──一步一腳印,梳理、沉澱對母親的思念,「很奇怪,走了10幾、20天以後,不自覺會變成小學生。像在路上看到一隻小蟲,就自然會蹲下來、跟牠玩個3、5分鐘。瞬間感覺,我小時候也做過一樣的事,好像回到過去一樣,常常想到媽媽。」 徒步環島的過程中,遇到有人出殯,「我真的就對著那個人(亡者),在心裡問他:『你,沒有遺憾了嗎?』」曾文誠說。 沒有遺憾了嗎?這...

    2001年父親節前夕,曾文誠寫下《一條記憶父親的棒球線》,追憶他與父親短暫且片段的相處時光。「我和父親見面的次數,數來一共不超過10次。」記憶中,父親曾從高雄北上到基隆去看他,父子倆人曾在大操場上接棒球,當時曾文誠從沒想到要問,為什麼父親能教他如何把球投快?為什麼能和他傳接球?也沒多去想,教他做棒球比賽記錄的父親,怎麼會懂這些? 上了高中後,有回和父親一起到台北市立棒球場看球賽,看到父親與方水泉(華興棒球祖師爺)如老友般聊天,也不以為意,那是父親最後一次北上來看他。 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時,曾文誠的父親已過世,他進入學長開的貿易公司上班,起薪不錯,年年有國外員工旅遊,「這位學長的公司直到現在都經營得不錯。」那時突然在報上看到籌備中《職棒雜誌》徵才廣告,兒時獨自搭公車去基隆打球、看球的回憶,一下...

    從文字工作、走上球評之路,現在每年都有大約120場至140場比賽評述,多年來,始終維持他冷靜、專業但不失情感的講球風格。 僅有2次播報時嚴重「驚聲失控」──2003年亞錦賽台灣擊敗南韓那場「又是高志綱!」躍過三壘手頭頂的高彈跳再見安打,興奮到把身上的隱形麥克風裝置都拍掉;以及2004年雅典奧運台日大戰時,陳金鋒三局上從原浩治手中轟出驚天3分炮創造台灣與當屆奧運四強最接近的時刻。「直到比賽結束前,就是很難去預測或定論結果。棒球場上的變化,有時就是一瞬之間。」這是他認為棒球最迷人的地方。 人在江湖,很難不沾是非。因為體育台轉播權的競爭,讓播球的他也被迫「選邊」,2003年後形同「被退出」中華職棒的播報,如今除了國際賽、曾文誠評球成為「MLB限定」,是球迷、也是他自己,最糾結的時刻。 去(2017...

    有了更多時間做「想做」的事,多年前那個曾經想陪職棒球員馮勝賢跑步,因跟不上、只能放棄乾等的曾文誠,去年上半年先是跑了一場半馬(21公里)、完成113公里的超級鐵人賽(游泳、自由車、跑步);下半年出版了《曾文誠的私房畫》手繪畫冊書,57歲生日前幾天泳渡日月潭,11月8日起展開36天的徒步環台之旅。 徒步環島籌畫近一年,曾文誠看了大量國內外挑戰、冒險的書籍與紀錄片,告訴自己「一定可以做到」。他原本想與兒子一起徒步環島、預訂在去年年初成行,但因為WBC世界棒球經典賽3月開打、加上兒子入伍,才延到了年底,「我想,我自己走也可以。」在妻子的支持下,曾文誠揹起背包出發、要好好看看這片從小生長的土地。 雖然開走頭兩天,雙腳就都起了水泡,心裡也很掙扎,戲稱也曾「想偷偷搭上火車到下一站去」,「但我從小就不是那...

  2. 2023年7月31日 · 8月1日是1994年原住民族正名的日子,也是蔡英文在2016年向原住民族道歉,並成立「 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轉會) 」的日子。 在象徵原住民族及其權利受到官方重視的原住民族日中,反觀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歧視事件── 台中某國中原民學生被霸凌後自殺 、 台中一中校慶學生擺攤文宣 、 台大言論自由月 、 台大經濟系學會候選人政見 、 苗栗原住民學生被霸凌 等,社會現實卻使得許多關心原住民族議題的人們感到憤怒、受傷及心灰意冷。 而這個國家也未如道歉文中所承諾的,成為一個正義、多元而平等的國家,族人仍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原住民族土地至今還有許多的歷史真相未被揭露,歷史傷痛未平,族群與個人尊嚴又在歧視中不斷被踐踏。

  3. 2020年8月11日 · 不過嚴格說起來日本時代所稱的台灣人」,與現今台灣人的範圍並不相同當時所稱的台灣人是指漢人及行政區內的原住民熟蕃),並不包括山地原住民生蕃)。日本統治者採取漢原分治政策使雙方各在不同行政體系下被管理缺乏接觸的機會

  4. 緩護療是目前令部份藥癮者進到勒戒所,接受消極隔絕以外的唯一選擇,也是將其「從犯人到病人」的重要司法處遇轉向。 從2008年實施至今,已將邁入第11個年頭。 從司法到醫療體系,緩護療貢獻了什麼? 還能做什麼? 檢察官缺少好的「分流篩子」 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是個為期6個月以上,連續一年為限的治療。 這個過程需要經過檢察官蒐證和評估、確認個案戒意願。 接著,送到醫療機構評量後,最後送二審檢察署進行再議通過。 經過這些關卡,藥癮者才能得到緩護療處分。 而檢察官做出緩起訴處分後,再交由同屬地檢署的觀護人轉介,安排個案至合適的特定醫療相關單位。

  5. 違反工地安全規定,屢屢被勞檢糾舉的公司,卻能獲取各種工安獎、企業社會責任獎,藉以打造完美企業形象。. 《報導者》清查勞動部資料發現,過去5年,工安獎常勝軍的國內20大營造廠,竟只有1家無不良紀錄,累積工安違規案件超過500件,7成5發生過死亡 ...

  6. 1980年代一連串的社會事件,包括疑似精神失常男子闖入螢橋國小對學童潑硫酸,以及龍發堂收容患者的環境以及方式引發非議,促成1990年《精神衛生法》的立法,其中並明確訂出強制就醫的規範。 此一危害社會秩序的想像就此投下長長的陰影在精神病患身上,直到近年新一波疑似與精神病患者有關的重大社會事件發生,烙印更揮之不去。 「過去台灣的精神醫療體系其實是多元而複雜的,大多散佈在各地方的私人醫院或中小型機構,比較沒有高度的集中化管理,1980年代發生種種的爭議事件後,使得精神疾病被大眾視為一種需要處理的社會問題。 國家慢慢開始以醫療評鑑、醫院管理等手段把原來被認為『反現代』、不符合標準的民間機構收拾掉,繼之而起的是大型療養院的設立與設置大量的急性精神病床。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