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2月20日 · 每個古墓就像一顆時空膠囊從體質人類學到物質文化保存很多屬於我們自己族群歷史和祖先的各種訊息每毀掉一個就消失一個膠囊在這個島上就那個數毀掉就沒有了不會再複製也不會再生它不會再死一次給你看

  2. 2017年3月27日 · 我們失去太多,挽救不回來的是土地──部落青年看原住民傳統領域. 為了抗議原民會公布的《原住民族土地劃設辦法》將「私有地」排除在原住民「傳統領域」之外,原住民團體在總統府前露宿抗爭已超過月餘。. 撇開當前法理爭議,把場景拉回東台灣部落 ...

  3. 2016年7月20日 · 作為全世界最知名的難民,招牌笑容與誇張手勢背後,扛著的是流亡藏人的沉重負託,而回家的路依舊漫長⋯⋯。 《報導者》問(以下簡稱報):你認為當今國際難民危機的最終解決方案為何? 達賴喇嘛(以下簡稱達賴): 和平必須在我們的家鄉被實現,然後這些難民應該建立自己的國家,其他的呢,特別是那些收容難民的國家,要提供設備,包括錢、訓練以及一些工具,我想這些是最終的方案,沒有實現和平,就沒有希望。 那些歐洲國家,特別是德國,有一位很棒的女總理梅克爾,提供很大的援助,我覺得很棒,很有勇氣,但是除非他們(難民)在自己的國家帶來和平,否則沒有解方。

  4. 2023年3月13日 · 精選書摘. 阿潑/《歐洲鬼地方》:沉默之下,亟欲訴說的傷口. 2020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納粹正式投降戰敗的75週年,在柏林布蘭登堡門的投影紀念儀式。 (攝影/AFP/John MACDOUGALL) 本文為 《歐洲鬼地方:戰後德國靈異治療的狂潮,如何揭露科學理性所回應不了的創傷? 》 推薦序,經衛城出版授權刊登,文內小標經《報導者》編輯所改寫。 《歐洲鬼地方:戰後德國靈異治療的狂潮,如何揭露科學理性所回應不了的創傷? 》,莫妮卡.布萊克(Monica Black)著,張馨方譯,衛城出版. 在一個迷信怪力亂神動盪不安的社會,「鬼魂往往有話要說。 」如果歷史幽靈在21世紀的今天,再次騷動呢? 伴隨這個國家產生傷口的一切,是否真的消失了? 思索轉型正義的同時,我們必須傾聽鬼魂的聲音。

    • 眾多身分他只認「Pulima」
    • 族人與他之間的那道傷疤
    • 最邊緣的末梢其實最有利

    彷彿這些身分都還不夠。另一種年表上,26年前,他是「山胞十大傑出青年」、「台灣省山胞專業人才」,26年間,「山胞」慢慢變成「原住民」,直到12月5日,國家文藝獎宣布,不見原住民三字,他是「藝術家」,撒古流。 「排灣族根本沒有藝術家這個字,只有『Pulima』(多手),也沒有藝術品,只有『Lalang』 (美的事物)」,撒古流解釋,巴瓦瓦隆家族,在部落裡的分工是「Malang」,是「美的釋放」,一家子從曾祖父到撒古流的兒子,雕刻、繪畫、紀錄片等,他們都是美的釋放者。 「你看石頭是石頭、木頭是木頭,我們是看到它們的靈魂,從石頭雕刻出一隻豬、一隻鹿、一個獵人,那就是(美的)釋放。」撒古流於是說,人們口中的他的「藝術」,其實就是生活,從生活裡頭釋放出美,「(我們)不是承載單一藝術的人,承載的是人、生...

    危機與轉機,在2009年八八風災,一起降臨達瓦蘭。 當時,作為重災區之一的達瓦蘭,面臨遷村的命運。對部落的人來說,這場走山,是民國60年來政府不斷開放部落周遭砍伐林木資源的結果,要重新開始,他們試著不再重蹈覆轍。族人全體投票支持撒古流,擔任重建委員會的總召集人。 第一次,「部落為教室」的理念,終於可以在家鄉實現。撒古流立刻做出了新家園的模型,包括穿山甲造型的集會所、民族學校,以及整個部落以石板蓋成的建築,「如果實現的話,就是現在每個人都在講的綠建築了。」當時的規劃,從建築材料的採集符合生態承載量,且建築居住舒適、低耗能,都是依著山上資源有限的條件而設計,最重要的是,在重建的過程中,「部落的人會重新了解自己的土地、文化,會有向心力,也會重新學會傳統禮讓我們生存的技能,這樣不是很好嗎?」 那模型...

    20年前,他出版《部落有教室》,倡導菁英回鄉、成為原鄉動力,2009年八八風災,他錯失實踐理論、重建部落的機會,2015年底,在部落走進永久屋4年之後,他推出「末梢枝葉特展」。 「樹梢,是日出太陽最早曬到的地方,是日落最後照到的地方,是強壯的千年老鷹最理想築巢的地方,也是小老鷹起飛的地方,是夜間星空降落露珠最豐盛的地方,也是清晨蝴蝶採露珠最豐盛的地方。」撒古流解釋。 「原住民族,末梢民族。」他停了幾秒,「樹的邊緣,就像現在原住民在社會的邊緣,但這邊緣不是不好的地方,其實是很多有利的位置,尤其對人類來說,原鄉有很多有利的條件,綠建築、慢活、環保,原住民最多這種知識,那是人類最優等的位置,我們過去用悲哀方式來說原住民的邊緣位置,而忽略了我們其實擁有最好的。」 從《部落有教室》到「末梢枝葉」,是從...

  5. 2022年1月13日 · 蔡友月曾拍攝以醫療糾紛為主題的紀錄片、前往哈佛醫學院醫學社會學系參與全球精神疾病與健康的計畫一年,關心台灣精神疾病議題的人應該都聽過 《達悟族的精神失序》 ,而她至今仍舊持續回訪蘭嶼,從文化療癒的角度繼續這個研究。 李舒中念的是心理系,做過臨床心理師,之後轉向人類學,精神科病房成了他的田野地。 兩人的角色都跟這本書密切貼合,而基於學科訓練和長期關注方向,他們對於「人」如何面對疾病、文化以及現代醫療體制的拉扯,拉出了不同視野的觀察空間,也和參與講座的讀者(其中很多是精神科醫師)激盪出精彩的對話。 這場講座的講題原本訂的是「什麼是精神疾病? 什麼是精神疾病患者? 」,蔡友月和李舒中做了更細緻且在地的定位:如何成為一個現代的精神病人? 《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左岸文化.

  6. 2022年11月4日 · 在板橋高中歷史上被消失了近40年的板中青年第37期終於在日前返校復歸板中青年社也填補了板中歷史上被戒嚴時期黨國威權體制刻意抺去的一頁空白。 這項由板中教師與學生自主發起、板中校長積極響應的轉型正義平反行動再次彰顯:校園白色恐怖並不遙遠,台灣社會若不努力守護民主成果,民主發展隨時可能不進反退,戒嚴時期的羅織罪名與警總幽靈也仍將盤據在台灣上空。 40年前,戒嚴下仍追尋「菩提精神」的板中人. 我在1981年進入板中就讀時,震驚台灣社會的 美麗島事件 剛發生兩年,板中校風仍極為保守。 舉例而言,板中雖是男女合校,但校規禁止男女生並肩而行,不准坐同一節火車車廂上學,放學後教官會突襲進入學校旁的冰果室要求男女生分開吃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