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海禁 (又稱 洋禁 ),是一種 鎖國政策 ,旨在禁止民間私自出海,有謂「片板不許下海,艨艟巨艦反蔽江而來,寸貨不許下番,子女玉帛恆滿載而去」 [1] ,也限制外國商人前往本國通商。 具體實施隨著時間變遷而有張有弛,即「嚴禁」及「弛禁」之分。 海禁本來的目的是為消滅反叛勢力、打擊 海盜 及 走私 ,保障社會穩定的初衷。 [2] 日韓亦有此政策, 朝鮮王朝 皆執行海禁逾200年,規定指定國籍和商人外,官民禁止與別國商人貿易。 然而,實際上真正受到打擊的是本國經濟、對外的貿易及 漁業 、外交關係,以及科技知識的學習與 人文交流 ,因此歷代以來各政府的海禁最後都不了了之,並最終以開港通商收場。

  2. 海禁 (又稱 洋禁 ),是一种 鎖國政策 ,旨在禁止民间私自出海,有謂「片板不許下海,艨艟巨艦反蔽江而來,寸貨不許下番,子女玉帛恒滿載而去」 [1] ,也限制外國商人前往本國通商。 具体实施隨著时間變遷而有张有弛,即「严禁」及「弛禁」之分。 海禁本來的目的是為消滅反叛勢力、打擊 海盜 及 走私 ,保障社會穩定的初衷。 [2] 日韓亦有此政策, 朝鲜王朝 皆執行海禁逾200年,規定指定國籍和商人外,官民禁止与別國商人貿易。 然而,實際上真正受到打擊的是本國經濟、對外的貿易及 漁業 、外交關係,以及科技知识的学习与 人文交流 ,因此歷代以來各政府的海禁最後都不了了之,並最終以開港通商收場。

    • 設立黄渡市舶司
    • 撤销黄渡市舶司
    • 明朝建国
    • 事件
  3. 2021年2月18日 · 在兩岸獨特的競爭性下只要中國不實施鎖國政策各國可以自由進入中國安全的經商賺錢那台灣的重要性就會大幅降低。. 王臻明. 中國海禁政策與鎖國歷史):對中共政權而言鎖國仍是非常有誘惑力的選項. 荷蘭檔案館熱蘭遮城1625年簡圖 ...

  4. 北韓的鎖國政策為了是控制其本國國民的思想與交流北韓實施鎖國政策貿易對象僅限於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蘇聯 與部分 東歐 前社會主義國家( 捷克斯洛伐克 、 波蘭 、 匈牙利 、 東德 等),北韓得以藉由前蘇聯控制下的經貿同盟「 經濟互助委員會 」所提供的低價之「優惠價格」與北韓之邦交國進行貿易。 後來因為 蘇聯解體 、 東歐劇變 造成經濟互助委員會解散,北韓也因此債台高築,甚至也得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償還與北韓貿易的債權國之間的債務。 鄰近的中國與 韓國 雖然有伸出援手以經濟和人道援助的方式幫北韓解決民生與外債問題,但北韓至今仍處於入不敷出的情況。

  5. 閉關鎖國政策 ,指 閉關自守 ,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是典型的 孤立主義 。 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也因此中國的整體國力及發展比西方國家落後。 明朝 在 明成祖 至 明宣宗 的 鄭和下西洋 (1405-1433)後,實施 海禁 ,並在北方修建 明長城 ,是明朝鎖國的象徵。 1723年(雍正元年),因與羅馬教廷間有關中國禮儀之爭的白熱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許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國內傳教,並限制貿易,被視為鎖國的開始。 到1757年( 乾隆 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聖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除 廣州 一地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西洋貿易,這就是所謂的“ 一口通商 ”政策。

  6. 其他人也問了

  7. 2022年9月6日 · 近日中國歷史研究院一份有關明清閉關鎖國政策的文章在網絡引發爭議有網友認為該文為閉關鎖國政策翻案是要借古論今支持中國目前嚴格的清零政策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政治學教授陳澄接受BBC中文採訪時表示這篇文章全文僅在討論明清兩朝的政策並未提到這些爭議對當代政治經濟有任何適用性。...

  8. 對台灣來說中國的鎖國是台灣發展的契機。 回顧台灣的歷史,最早建立外來政權的荷蘭人,一開始是希望直接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但因中國禁止的關係,只能先落腳於澎湖,尋找機會。 沒想到明朝的官員連澎湖都不願意讓荷蘭人逗留,強硬要求荷蘭人撤到當時的「無主之地」台灣,才導致荷蘭人來到台灣。 而荷蘭人在佔領台灣的期間,仍然不斷在尋求與中國建立通商管道的方式,無奈一直都不順利。 稍後明朝滅亡,鄭成功選擇撤到台灣,並擊敗了荷蘭人,在台灣建立了新的政權,與清朝展開長期的軍事對峙。 由於清朝嚴格的禁海令,雙方除了私下的走私與掠劫外,幾乎沒有任何的往來。 鄭成功開啟了台灣的明鄭時期,但他一直希望能反攻大陸,回到中國去。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