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1月12日 · 現代中醫不認為可以單純針對高血壓這個訊號去做治療卻可以透過改善相關一組症候群 (例如眩暈頭痛頭重口渴便秘),高血壓也隨之恢復正常這一組症狀稱之為證候」。 在台灣地區18歲以上的高血壓 盛行率達25.82% ,約有508萬人罹患高血壓。 因此 直接在高血壓的人身上 進行經絡檢測 是最直接觀察「原因不明」的方法 。 以下將中醫分類高血壓的類型,結合經絡型態來加以綜合分析。 1. 肝陽上亢、肝腎陰虛、肝風內動. 中醫最常將高血壓與「肝臟」相關連,這個「肝」不是西醫的「肝臟」,所以永遠雞同鴨講。 中醫的「肝」涵蓋肝經、肝臟、相關臟器、自律神經系統、情緒...等等複雜的「肝系臟腑」。

  2. 2022年7月7日 · 中醫將高血壓分成下列3種類型平時可以多按壓相應的穴位來幫助降血壓。 1.肝火旺盛: 患者責任感強烈、個性急躁,容易「動肝火」,交感神經常處於亢奮狀態;一生氣則面紅耳赤,常有口乾口苦、大便祕結的症狀。 穴位保養:太衝穴。 2.肝腎陰虛: 多屬先天不足又有長期過勞、熬夜,或腎功能較差者,以致面色暗、有黑眼圈、精神萎靡、腰痠背痛、性功能減退,容易有高血壓合併腎病變。 穴位保養:太谿穴。 3.痰濁血瘀: 患者多是飲食習慣不良,平日攝取過多鹽分、熱量與脂肪,以至於細胞水分及脂肪堆積太多,不僅形成「中廣」身材,還阻礙血液循環。 病人常胸悶、四肢末端水腫,稍微活動則氣喘如牛,容易有動脈硬化與高血壓性心臟病。 穴位保養:三陰交穴。 「3款茶飲」降血壓、明目,緩解頭痛、頭脹. 1.降壓茶.

  3. 中醫治療高血壓的想法和做法,與西醫不大相同。 西醫主要以藥物降低、控制「血壓升高」的症狀,而中醫則是把診治焦點放在「造成血壓升高的原因」上,例如作息不正常、長期睡眠不良,造成「陰虛陽亢」,或代謝不良而成「痰濕阻逆」,然後針對不同原因,給予治療方法。

  4. 2018年10月2日 ·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吳佩青表示高血壓是西醫的病名中醫古籍沒有高血壓這樣的病名也因為高血壓初期大部分沒有症狀到比較嚴重產生症狀時類似的病名眩暈頭風中風風眩所以高血壓的判別標準還是以西醫的為主吳佩青認為談到中醫輔助治療高血壓就不能不談到高血壓的重要性事實上台灣人因高血壓造成中風遠較歐美地區高。 根據衛生福利部105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因高血壓有關的死亡人數共38,539人(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相當於每4.5人死亡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 而高血壓初期通常沒有症狀,許多人是在量血壓之後才知道血壓高;少數人會出現頭暈、頭痛、耳鳴、眼花、肩頸痠痛或睡不好等情形。 吳佩青指出,高血壓在中醫常見的病性為本虛標實,陰陽平衡失調。

  5. 2020年9月3日 · 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不少高血壓患者長期服用降壓藥後藥物療效下降需逐漸加大劑量或合併兩三種降壓藥才能獲得理想降壓效果。 血壓也由前期容易控制在理想水平到中期出現波動,再到後來控制不理想,甚至高居不下,進而出現併發症,嚴重影響健康。 根據臨牀經驗,如在服用西醫的同時,結合中藥,更有效長期控制好血壓。 另外,有一部分患者頭痛眩暈、煩躁失眠等徵狀沒有因為血壓得到控制而減輕,合併中藥能有效紓緩這些不適。 中西藥配合 效果更佳. 中醫根據高血壓主要徵狀,如面紅目赤、頭暈頭脹頭痛、視物昏花、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脈弦而有力等,常將高血壓辨證為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痰瘀互結等證型。 治療上常採用平肝潛陽、育陰熄風、活血化痰等治療方法,使機體達至陰陽平衡。

  6. 標本兼治是中醫治療高血壓病的基本原則治療方法可分為治標治本兩大類另外中醫講究 辨証 ,在標本兼治的基礎上,根據每位患者實際証候來 配伍藥物 。 中醫認為高血壓病變主要在 肝 、 腎 二臟故治療應以調整該臟之陰陽盛衰為要旨。 以下是一些方劑舉例: 肝陽上亢. 治則:平肝潛陽,清 火 熄 風. 舉例方劑: 天麻鈎藤飲. 陰虛陽亢. 治則: 育陰,潛陽. 舉例方劑: 鎮肝熄風湯. 陰陽兩虛. 治則: 溫 腎陽 ,補腎陰,瀉腎火,調 沖任. 舉例方劑: 二仙湯. 肝風痰濁. 治則: 化 痰 ,熄風,通 絡. 方劑: 導痰湯 合 牽正散 加減. 瘀血阻絡. 治則: 活血化瘀. 舉例方劑: 血府逐瘀湯 加減. 無症狀型. 治則: 益腎,養肝,降血壓.

  7. 中醫師全聯會建議. 不管是否有高血壓經常在這些穴位上揉揪來作按摩刺激能促進氣血循環增強血管彈性與穩定血壓的效果。 一般來說,以姆指、食指、中指的指腹按摩穴道,較好施力,手也不容易痠。 每個穴道按摩3至5秒,休息2至3秒,再按摩3至5秒,重複3-5次,選用的按摩穴位有: 督脈:人中、百會、命門。 大腸經:曲池、合谷、手三里、迎香。 三焦經:液門、支溝、翳風、絲竹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