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野蜂式自走砲 ( 德文 : Hummel )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 納粹德國 以 三號 / 四號戰車 混種車體為基礎,開發出來的一款 自走砲 ,主要武裝為一門150mm 榴彈砲 。 由 德意志國防軍 從1942年晚期起使用,直至二次大戰結束。 賦編型號全稱為"Panzerfeldhaubitze 18M auf Geschützwagen III/IV (Sf) Hummel, Sd.Kfz. 165","Hummel"此型稱是1944年2月27日由 希特勒 授名。 開發過程 [ 編輯] 野蜂式自走砲設計於1942年。

  2. M8 75毫米榴彈炮載具 (英語: 75 mm Howitzer Motor Carriage M8 ,縮寫:M8 HMC)是一款 二戰 期間 美國 製 自走炮 。 這款自走炮是在 M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 的車體上加裝一具裝備75公厘榴彈炮的360度全向旋轉炮塔而製成,它原本是為了提供 裝甲兵 野戰曲射火力支援而開發,但是在戰鬥需求急遽變化後轉為二線用途。 它在1944年依循美國裝甲兵傳統被取名為斯科特-一位在美國南北內戰期間負有盛名的 將軍 。 歷史 [ 編輯] 自1920年代,美國陸軍即開列出自走砲的需求。 最初底盤選擇了一般曳引機,後來更換為 T1輕戰車 (英語:T1 Light Tank) ,但是這些開發都受到經濟大蕭條之故而暫告頓挫。 到1939年備戰後,自走炮開發才獲得經費。

  3. 從二戰開始為跟上裝甲部隊的機動力同時兼顧機動力裝甲和與牽引砲相同火力的自走砲就成為提供大口徑曲射火力的首選最初的自走砲底盤是直接改造戰車底盤而來而後續雖有使用半履帶車掛載的嘗試但最終仍是履帶底盤為主但在輪型載具機動力進步以及全球公路普及率提升的情況下輪型自走砲也開始出現並得益於高機動和較低維護成本成為國際軍武市場新寵兒甚至開始有國家捨棄原本的履帶型自走砲而改用而在這波風潮之下以色列Elbit的自主化卡車裝載自走砲系統2000」 (Autonomous Truck Mounted howitzer System 2000,ATMOS 2000)正是現在的常勝軍。

    • 二戰自走砲1
    • 二戰自走砲2
    • 二戰自走砲3
    • 二戰自走砲4
  4. 其他人也問了

  5. 野蜂式自走炮 ( 德文 : Hummel )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 納粹德國 以 三號 / 四號戰車 混種車體為基礎,開發出來的一款 自走砲 ,主要武裝為一門150mm 榴彈砲 。 由 德意志國防軍 從1942年晚期起使用,直至二次大戰結束。 賦編型號全稱為"Panzerfeldhaubitze 18M auf Geschützwagen III/IV (Sf) Hummel, Sd.Kfz. 165","Hummel"此型稱是1944年2月27日由 希特勒 授名。 開發過程. 野蜂式自走砲設計於1942年。

    • 2.97 m
    • 7.17 m
    • 24 噸
    • 2.81 m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主要區別
    • 常見類型
    • 重要案例

    自走炮一般指本詞條

    自行火炮(self-propelled artillery)是同車輛底盤構成一體自身能運動的火炮。自行火炮主要由武器系統、底盤部分和裝甲車體組成。自行火炮除按炮種分類外,還可按行動裝置的結構形式分為履帶式、輪胎式和半履帶式;按裝甲防護分為全裝甲式(封閉式)、半裝甲式(半封閉式)和敞開式。全裝甲式車體通常是密閉的,具有對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防護能力。

    •中文名:自行火炮

    •外文名:self-propelled artillery

    •組成:武器系統、底盤部分和裝甲車體

    •作用:增強火力支援

    •第一台發明:法國1917年

    •劃分方式:重量 行駛方式 火炮種類等

    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區別主要是因為其用途不同造成的,就結構性能上來說,有以下幾點:

    1、火力:坦克是直瞄武器,要求較大的直瞄距離,但對最大射程要求不高,因此坦克炮就是加農炮,俯仰角一般是負五到正二十度左右;自行火炮以間瞄為主,甚至有些國家的自行火炮連直瞄瞄準具都沒有,對最大射程要求較高,除了自行反坦克炮外,對直瞄距離要求不高,因此自行火炮是榴彈炮為主、加農炮、加榴炮、迫榴炮等都有,火炮的俯仰角一般是0度到三十度之間,有的可以到九十度(自行高炮)。

    2、火控:坦克講的是先敵發現、先敵開火、首發命中,所以坦克更注重如何先發現敵人,迅速開火,也就有了穩像式等火控系統,也就有了行進間射擊的能力,坦克重在“知彼”;而自行火炮一般是看不到目標的,目標一般由觀察所或上級通報下來,但它也講究行軍戰鬥轉換時間,雖然看不到敵人,但如果知道的地理位置,再知道目標在哪裡,火控系統就能很快算出射擊諸元來,所以現代自行火炮一般都會有雷射陀螺等尋北裝置,通過衛星定位等多種手段準確感知自身的位置,接到目標通報後可以迅速射擊,自行火炮重在“知己”

    3、防護:坦克是衝擊武器,攻擊主要來自正面,所以坦克的正面裝甲非常厚,可以達到幾百毫米;自行火炮是遠程支援武器,攻擊主要來自敵人遠程炮火的打擊,也就是四面等幾率的炮彈碎片,因此自行火炮前後左右的裝甲是等厚度而且非常薄。

    榴彈炮

    自行榴彈炮是同車輛底盤構成一體、靠自身動力運行的榴彈炮。它越野性能好,進出陣地快,多數有裝甲防護,戰場作戰力強,便於和裝甲兵、摩托化步兵協同作戰。自行榴彈炮出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得到迅速發展。二戰後,一些國家把它列為發展重點,成為現代炮兵發展的一大方向。 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自行榴彈炮得到穩步發展。隨著世界範圍內局部戰爭和地區武裝衝突的不斷發生,陸軍炮兵從未來作戰需要出發,減輕武器裝備重量,提高戰略和戰術機動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這種情況下自行榴彈炮應運而生。 自行榴彈炮分為履帶式自行榴彈炮和車載式自行榴彈炮。 履帶式自行榴彈炮有著鮮明的特點和優越性,但其戰略機動性較差,對後勤保障要求高,降低了它的使用方便性。在這個大背景下,標新立異、獨具特色的輪式自行榴彈炮應運而生,成為火炮發展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車載式自行榴彈炮是以一種成本較低廉的牽引式榴彈炮與卡車底盤有機結合,通過巧妙設計而成。車載 式自行榴彈炮具有較強的戰術機動性、快速反應能力,與履帶式自行榴彈炮相比還具有列裝成本低和操作、維修方便等優點。在世界先進的155毫米車載式自行榴彈炮中,比較典型的有法國“愷撒”、南非T5-52、以色列ATMOS-2000和瑞典FH-77BD四種型號。

    高炮

    自行高炮,堪稱是自行火炮中的貴族。1輛自行高炮的價格,往往相當於2輛主戰坦克的價格。20世紀80年代中期,1輛“獵豹”的價格為870萬馬克。20世紀90年代中期,1輛日本87式自行高炮的價格高達1 460萬美元!令號稱“世界上最貴的主戰坦克”——日本90式主戰坦克也望塵莫及。自行火炮之貴是事出有因的。一方面,是由於自行高炮上採用了先進雷達等昂貴的電子設備和儀器;另一方面,也是由於自行高炮的採購數量較少,像日本的87式1年只採購一兩輛,這樣的生產規模,不貴才怪呢。不過,貴歸貴,各國軍方還是照買不誤。這說明自行高炮還是蠻重要的一種兵器。自行火炮在當代自行高炮中,首屈一指的當屬德國的“獵豹”自行高炮。不僅它的生產數量和裝備數量最大,而且也開創了“三位一體”自行高炮的新時代。二戰後期及戰後的一段時間內,防空系統的主流還是高炮、指揮車、電源車三大塊的防空作戰系統。打起仗來,呼呼啦啦一大堆,增加了指揮作戰的複雜性。而到了“獵豹”時代,才將高炮的火力、火力指揮控制、電源供給這三大塊綜合到一起,這就是“三位一體”的高炮。如果再加上自行化,那簡直是“四位一體”了。 “獵豹”自行高炮於1973年設計定型,首批產品於1976年底正式裝備聯邦德國陸軍。到20世紀80年代初,德軍共裝備420輛。此外,出口到荷蘭95輛,比利時55輛。“獵豹”自行高炮採用“豹”1坦克底盤,便於實現底盤零部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其戰鬥全重由“豹”1的41.5噸提高到46.3噸,說明1輛先進的自行高炮裝的系統和部件要比主戰坦克還要多和複雜。“獵豹”的乘員人數為3人:車長、炮長和駕駛員。這說明它的自動化程度相當高。 “獵豹”自行高炮採用2門瑞士厄利孔公司的KDA型35毫米機關炮。這種機關炮射速高、威力大、可靠性高,是一種成熟的產品。其火控系統包括:搜尋雷達、跟蹤雷達、火控計算機、光學瞄準具、紅外跟蹤裝置、雷射測距儀等。西門子公司生產的這兩種脈衝都卜勒雷達,堪稱是“獵豹”上的兩個“亮點”。 世界上現裝備的自行高炮不下一二十種,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日本的87式(又一個“獵豹”!);德國的“野貓”(價廉物美的輪式自行高炮);瑞典的“變色龍”(裝2門40毫米機關炮);南非的ZA-35(輪式,百葉窗式的雷達天線很特殊)等。

    火箭炮

    傾瀉鋼雨新戰神。 著名的蘇軍“喀秋莎”火箭炮,在二戰中打出了威風,令納粹軍“聞聲喪膽”;著名的美軍M270自行火箭炮,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共出動了230輛,發射17 000多發火箭彈,像傾瀉的“鋼雨”,因此,有伊拉克士兵“不怕戰斧怕鋼雨”之說。 由於多管自行火箭炮的強大地面殺傷威力,各國對自行火箭炮的發展相當重視。但是,20世紀70年代以前,各國裝備的自行火箭炮以輪式卡車搭載的為主,履帶式的比較少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自行火箭炮一般配置在縱深的後方作為“全職支援武器”,對裝甲化的要求不高。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認識到,在常規戰爭中,自行火箭炮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才有了新型M270自行火箭炮的“誕生”。 1983年,第一輛M270裝備美軍。美軍稱它為“多管自行火箭炮系統”,簡稱為MLRS。M270自行火箭炮系統由履帶式發射車、發射箱及火控系統組成,戰鬥全重25.2噸,乘員3人。它採用M2“布雷德利”步兵戰車的底盤,但作了若干改進。後部的發射箱裝12枚待發火箭彈,彈徑227毫米,所用的彈種主要有M26雙用途火箭彈和AT2反坦克雷火箭彈。火箭炮的名堂幾乎全在“彈”上。1輛M270發射M26彈時,1次齊射可以打出7726枚子彈,像“天女散花”一樣撒布到6個足球場大小的面積上,頓時一片火海。據美國海灣戰爭的戰後報告稱,1個M270自行火箭炮排(3輛M270)一次齊射的威力,相當於12個M109自行榴彈炮營(共288門炮)的威力,可見一斑。 到上個世紀90年代,美軍裝備的M270超過800輛。此外,還有北約及日本、以色列等共10多個國家裝備了M270。MLRS的生產總數超過1 000輛。 M270的改進型中,最重要的是M270-6型。它既可以發射火箭彈,又能發射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威力大增。陸軍戰術飛彈系統是一種近程地對地飛彈,直徑610毫米,發射重量1 672公斤,射程約150公里。和M270原來的彈藥相比,它簡直成了“巨無霸”級的彈藥了。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M270共發射35發ATACMS彈,初露鋒芒。 在履帶式自行火箭炮中,比較有名的還有:以色列的LAR160毫米自行火箭炮、日本的75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和中國的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等。其中,日本的75式自行火箭炮有地面風測量車配合作戰,也算一絕。 自行火箭炮的缺點是,防護力較差,發射時容易暴露自身。所以,只有在戰場上取得制空權、制電子權之後,才能發揮它的強大威力。

    2014年6月23日,俄羅斯裝甲車輛網刊文對中國SH1型155毫米52倍口徑輪式自行火炮的性能進行了分析。該文作者指出,SH1是中國針對國際市場研製的一種輕型火炮系統,於2007年在阿布達比國際武器展上首次公開亮相。由於配備了越野能力很強的6×6汽車底盤,因此SH1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能。

    SH1系統的主要武器為1門155毫米身管52倍口徑的榴彈炮,可發射中國生產的各型155毫米口徑彈藥,其中包括:爆破彈、火箭助推增程彈和以俄羅斯“紅土地”152毫米炮彈為基礎研製的雷射半主動制導炮彈。尤其需要強調的是,在發射火箭助推增程彈時,SH1的射程可達到驚人的53公里,足以對敵方的遠程炮火實施壓制。

  6. 臺灣正體. 工具. 15公分sIG 33裝甲戰鬥車輛二號 (15 cm sIG 33 auf Fahrgestell Panzerkampfwagen II (Sf))是 二戰 德軍使用過的改良型自行重 步兵砲 。 以 二號戰車 的底盤為基礎、配搭 sIG33 150mm重步兵砲 作為主炮構成。 與 野牛式自走炮 可拆卸設計不一樣的是,野牛II採用的是火炮固定在底盤的設計,使其可以充分吸收sIG 33的後座力。 1942年初被送往 北非戰場 對抗 盟軍 。 它們雖然因為不斷的發動機故障和機動性缺陷,而使服役紀錄蒙上污點,但是基於野牛II設計的固定底盤的自走炮設計(如 蟋蟀 、 野蜂 等)則在往後愈加成熟。 概要 [ 編輯]

  7. 提要. 一、現代戰爭中,隨著反砲兵偵察能力及遠距離武器投射精準度增加,為使火力支援任務順遂,砲兵在戰場上必須要有極高的生存能力、快速的反應力、精準的打擊力。 綜觀上述條件,各國對於砲兵能力要求標準是火砲至少能在3 分鐘內進入陣地完成射擊準備並發射5 至6發射彈,精準打擊目標或完成當次任務後,能快速變換陣地。 自走砲發展在初期為履帶型自走砲,後期因作戰型態科技及環境的改變,進而發展出輪型自走榴彈砲,該型火砲除了具有外形簡潔低矮高性能的越野車輛底盤之外,更配備高科技射擊系統,使火砲的重量更輕射程遠精度高威力大,在戰場上更具有威脅性。 三、近年來各國注意到輪型自走榴彈砲優異的綜合性能表現,面對未來現代化作戰中,均配備的高科技系統,以發揮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