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5月23日 · Swatch事件發生什麼事? 又反映了馬來西亞社會什麼樣的保守趨勢此次Swatch爭議事件源於5月11日的一篇貼文當時一名網友在社群媒體上發文他上傳了幾張照片包括一間Swatch的分店以及其彩虹系列的手錶款式並寫上無需等待Coldplay。 誰戴了Swatch的手邊現在就可以扔掉了! 」 《星洲日報》報導...

  2. 2018年12月7日 · 本書翔實記述反猶屠殺期間令人髮指的暴行,並且強調傳統反猶情結及教會的袖手旁觀,都是讓鎮民對鄰人痛下毒手的因素。. 儘管根據口述歷史和回憶錄記載,戰前鎮上的波蘭家庭和猶太家庭似乎相處得十分融洽,然而當地民眾和教士的政治立場,卻都是親 ...

    • ▌什麼叫做「中國研究」?
    • ▌中國研究的再出走與逐漸成型的台灣研究
    • ▌「中國研究」的視角
    • ▌做法一:台灣與中國的差異對照
    • ▌做法二:檢視兩岸分流軌跡
    • ▌做法三:放入全球史脈絡
    • ▌二十大之後,台灣的中國研究

    在進入後續的討論之前,本段落將先行釐清後續文中會出現的關鍵詞彙,包括「中國研究」、「中國研究在台灣」和「台灣的中國研究」。 如果是沒有加上前綴或後置修飾詞的「中國研究」,基本上指涉由歐美學界、學者研究中國的成果,其背後的驅動力是為了理解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等面向,作為國內制定對中國政策的參考之用。 「中國研究在台灣」則意指在中國改革開放,與西方國家關係正常化之前,由於學者無法進入中國獲得第一手的資料或經驗,於是轉而將台灣或其他國家/地區做為研究中國的替代田野。這樣的方式也曾產出過許多傑出的學術研究作品。例如英國人類學家Maurice Freedman出版於1966年的著作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便是以香港作為替代田野所完成的研究成果。 最後...

    根據學者吳介民與林宗弘的劃分,過去五十年來的中國研究大約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冷戰時期不在中國的中國研究;冷戰結束後回到中國的中國研究;以及大約始於2018年中美貿易戰後,再次離開中國的中國研究。這種斷代的方式取決於,當學者想要研究中國時,有沒有辦法直接前往中國獲得第一手的經驗與資料。 在第一個階段,中國與歐美國家的關係尚未正常化,學者難以直接進入中國,只能尋求其他替代方式理解中國;第二階段則是中國與歐美國家關係相對友好的時期,研究人員得以直接前往中國的檔案館或進行第一手的訪談;第三階段,也是在目前、以及可預見的未來,中國的學術審查將日趨嚴格,想要進入中國獲取一手資料與田野調查的困難度與日俱增,使得許多中國研究的學者將必須再度嘗試其他替代方式進行研究——意即,中國研究又一次自中國出走。 而中國...

    在確立了台灣研究與台灣的中國研究的主客體關係後,下一個討論的議題是該如何在面對西方學界的中國研究時強調台灣視角的獨特之處。這個討論也包括了如何在西方學界策略性的區別台灣研究與中國研究的異同。這樣的討論源自目前西方學術體系(institution)的現況:歐美學界的中國研究機構數量與學術社群的規模,均遠大於台灣研究。 雖然這樣的現況在可預見的未來可能會有所轉變,畢竟在中國與西方世界新冷戰的脈絡下,台灣的重要性正與日俱增。但若只以現況而言,許多台灣研究的內容依然需要在中國研究的機構下進行發表。同時,在學術出版市場上,台灣研究也需要面對與中國研究的競爭。 舉例而言,創立於2018年的《國際台灣研究期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aiwan Studies)在歐美...

    本文作者從音樂/文化研究的視角切入這個議題,同時採取「並置比較」的方式,在面對歐美學界中國研究社群的時候凸顯出台灣視角的獨特性。作者的博士論文以西班牙大提琴家/人道主義者帕布羅‧卡薩爾斯(Pablo Casals)在日本、台灣、中國、香港的接受史為例,討論二十世紀下半葉古典音樂在傳入東亞的過程中如何被殖民/冷戰/資本主義等意識形態影響。 內容安排上,作者的論文沒有以地域的方式區分,而是以時間作為區分,分為1950-1970年代、1970-1990年代與後冷戰時期。這樣的章節架構希望凸顯在同一個時段內,每個地方對古典音樂的引介如何回應當時的國內、區域及國際政治脈絡。例如,在1970年代的冷戰架構下,出於政治考量,卡薩爾斯在台灣被介紹成一個「反共音樂家」;但在同一個時期中國的文獻,卡薩爾斯卻被認...

    從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視角切入,「台灣中國研究」透過比較台灣與中國,也能為近代史領域帶來豐碩的成果。而這種比較不只是同時性的並置,也涉及兩岸分流的動態發展。 過往許多歷史研究的視野經常局限於某一特定政治分期,如帝制中國、共和中國、共產中國、日治台灣、戰後台灣。這樣的劃分固然有其道理及便利,但更多時候,這些研究課題所屬的場域與政治之間,仍維持一種相對自主的關係。 換言之,它們的發展有其獨立於政治的邏輯和慣性,卻也同時受到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的影響。以科學史為例,雖然許多科學活動與特定政體下的官方政策、意識形態密不可分,但即使經過政體轉換,科學機構、人員、理論、概念與實作都可能仍保有一定的延續性,而不同類型的科學也會呈現在延續/斷裂光譜上的差異。 若要更有效回答所研究課題的內在理路與外部政治環境的關聯...

    最後,若將區域研究(Area Studies)放入全球史(Global History)的脈絡去剖析其歷史發展與進程,是現今學界非常熱門的討論路徑。全球史顧名思義是以更大的視角去檢視不同地域所發生的歷史事件,其試圖解決歷史研究長期以歐洲為中心的出發角度,並突破以單一政治制度、場域與意識形態作為研究的屏障與界線。若以全球史視角去詮釋台灣的中國研究,其獨特處就能凸顯出來。 以藝術與物質文化研究來說,近年已有許多台灣學者試圖以東亞文化圈的視角去檢視藝術與物質文化的發展、傳遞與接收等議題,凸顯不同地域在全球史觀的整體脈絡下,必有不同的視角與扮演的角色。如中國藝術史教授石守謙以「國家藝術史的困擾—從中國到臺灣的兩個個案談起」為題,探討藝術史研究之困境。藉由藝術家張大千與林玉山為例,檢視因政治時局的驟變...

    台灣的中國研究在經歷過去數十年的發展之後,已經不再是用於政治宣傳的「匪情研究」或者被視為理解中國的替代田野,而是逐漸發展出具有獨立視角的研究學門。二十大過後,東亞乃至全球的地緣政治即將迎來新的格局。 在目前中國研究即將再次離開中國的時刻,台灣的中國研究也必須重新思考自己在台灣乃至全球學術界的定位。在這個浪潮中,台灣的中國研究必須更加跳脫大中國的想像(無論此處的「大中國」指的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明確的將中國研究客體化為認識競爭對手與威脅者的學科。同時應該更主動的與歐美學術界的中國研究社群接軌,在共享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之餘,也凸顯台灣與中國在政治體制、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等層面上的差異。 這種方式既可以清晰的表達台灣與中國的不同,又能夠作為一種在歐美學界定位台灣的中國研究的方式。無論...

  3. 2015年12月28日 · 舉例來說手錶的普及正是源於歐洲各國為了因應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那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攻擊所需要的精準要求而大量配發給被動員的將士然而距離上次大戰的二十年後法國卻忽略了一項新科技對戰場信息傳遞的影響那就是無線電。 少了無線電傳輸訊息與協助戰事協調,法軍再強的軍隊仍「宛如沒有潛望鏡的潛艇」。 圖/維基共享....

  4. 2023年5月10日 · 光是在3月到5月的東京就有多起3月24日東京御徒町的高級手錶店被持刀刃的男子二人組分別是20歲與21歲入店搶劫4月14日另一間同樣在御徒町的高級手錶店遭到強盜犯破壞設施後竊盜逃亡5月7日也就是銀座事件的前一天又傳出相似的精品店 ...

  5. 2019年4月8日 · 2019年是德國「包浩斯」(Bauhaus)創立100週年,各種紀念活動不斷。現今講到「包浩斯」,腦袋中可能會浮現幾個模糊的印象:德國工藝美學?極簡風格?或是Word內建字體的經典包浩斯字體?但除了這些已經成為現代主義經典的美學形式之外,「包浩斯」究竟是什麼?它誕生的歷史內涵又是什麼?

  6. 2019年9月5日 · 「他是超模誕生的見證者,也是凝視女性解放的藝術家。」2019年9月3日,德國時尚攝影大師——彼德.林堡(Peter Lindbergh)——逝世,享壽74歲。林堡被稱為「影像詩人」,在時尚攝影圈擁有極高聲譽與地位。從業40餘年來,林堡幾乎為各大時尚雜誌、超模以及高端精品都掌鏡過,更被視為是1990年代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