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3月15日 · 文. 楊孟軒. 天下Web only. 發布時間:2019-03-15. 瀏覽數:38715. 一名網友興奮地在臉書曬出和「淡水信義線」的恩愛對話,同時標註其他4條捷運線,要他們一起來當朋友。 沒想到「中和新蘆線」隨即在貼文底下嗆聲:「你當捷運是計程車,有在說來就來的嗎」——充滿性格的回覆,令人莞爾。 將捷運擬人化、設定臉書個人帳號,其實是台北捷運慶祝100億搭乘人次活動之一。 目的是吸引網友到活動網站投票,預測第100億人次出現在哪條路線、哪座車站。 (取自臉書截圖) 負責投票網站和臉書操作的是2015年成立的資訊設計公司「簡訊設計」,曾製作過互動網頁「全能古蹟燒毀王」、台北市政府施政報告「進步價值,光榮城市」等作品。 簡訊設計創辦人是知名網站「圖文不符」的共同創辦人張志祺。

  2. 2012年6月25日 · 」是現象。 然而,台灣出現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五成五的受訪民眾直指法令制度不健全,四成一的人則認定人民素質太差;而國家沒有方向╱社會缺乏共識,也是三成四受訪民眾心中的因(表三)。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制度、人民素質、社會共識等結構性因素之外,近年常引起國人爭議的傳播媒體及政治領導人,也各有二成左右的民眾認定是台灣的源。 面對國家象、社會責任,民眾認為自己應該如何負責?

  3. 2022年6月29日 · 你知道除了人有鮭魚之亂之外國家也有過改名潮嗎土耳其通過聯合國申請正式更改英文國名土耳其改名真的是因為不想和火雞撞名嗎在土耳其之前還有哪些國家改過名又是為什麼呢

  4. 2021年11月11日 · 高鐵之亂牽動明年縣長選戰 影響所及四城的漲價潮已擴及宜蘭各地。 陳碧源發現,從最北邊的頭城,到國道五號終點的蘇澳,都有民眾匡列土地,在地方社團宣傳各自鄉鎮有哪些優點適合設置高鐵站,藉此炒作農地價格。

    • 新聞不是娛樂事業
    • 資訊亂鬥,資金不明
    • 如何挑選好媒體?

    「新聞時刻」(NewsHour)是美國公共電視PBS招牌節目之一,開播於1975年,每晚黃金時段播出1小時,內容包括當天重大新聞、深度報導以及新聞分析。 普特尼在網誌詳述推薦理由: 一、理解時事很重要,但是,新聞節奏愈來愈快,除非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否則很難消化每天的重要事件。 而且,24小時電視新聞、爆炸成長的新聞網站,都充斥太多意見、太少事實,背後更常有利益操縱。種種現象迫他思考:如何找到可信、有效率又健康的「資訊攝食」(information diet)? 二、經過幾年摸索,他建立一個私人清單,其中,他認為「新聞時刻」是首選。 一是因該節目易得性高,除了電視頻道,YouTube有直播、完整節目及隨選片段,全部免費;二是因新聞選材及編輯嚴謹,豐富多元,讓他覺得「寶貴時間被尊重」。 三、金流...

    尤其這時代,電視、網站、報刊雜誌、社群寫手、網紅網美都在一場資訊亂鬥裡,企圖搶奪注意力與詮釋權。 就像普特尼擔心的,其中夾雜太多宣傳及隱藏利益,「博恩置入事件」就是顯例。 雨後春筍般的新聞網站或社群網紅,通常未揭露幕後金主、營運結構、利益宣告,有些甚至連可供核實的「關於我們」都付闕如,一張粗糙的聳動迷因圖、一個不負責任的陰謀論,就能賺取上萬點閱。 9月4日,一段傳自印度的網路影片宣稱「中共蘇愷戰機遭台灣飛彈擊落」,雖無足以辨識的證據,也未註明出處,聳動內容吸引無數目光。 印度IFE新聞網的推文1小時獲得兩千多人按讚、1000多人轉推,下方英文留言歡騰鼓舞,慶賀解放軍被狠狠教訓。 當然,此事純屬子虛烏有。 自稱「新媒體」的IFE新聞網,所有資訊都蒐自網路,並非一手採訪,也沒有查證,它利用印中衝...

    並非所有新媒體或自媒體都有詐騙心態,仍有不少嚴肅彙整時事、提供詮釋,甚至親身採訪的個人與團體,大多具備以下特徵: 一、揭示真實姓名或身分,或足供查證的利益關係人,包括股東及經營人; 二、誠實揭露利益關係,是否接受資助、置入、餽贈招待、廣告邀約,是否與特定企業或政治組織有任何關聯; 三、標註內容是原創或引用,提供轉述事件的可信來源,清楚區隔事實與個人詮釋、臆測、分析。 在數位資訊時代,唯有「由下而上」的匯流力量,才可能扭轉當下的資訊亂鬥,這正是我倡議「資訊履歷溯源」的原因。 愈多人藉由資訊溯源→建立標準→排除可疑來源→開列清單→行動支持→推薦擴散,追求可信、有效率而健康的資訊攝食,並積極影響他人,就可能以集體力量,催生更好的生態。 期待新聞環境一夜長大,不如從自己做起。 就如同「餐桌改變產地」...

  5. 1986年10月1日 · 基本道在於做「人」 上文所引介關於親身傳播、團體小溝通、大眾傳播、和公共或政治傳播的倫理觀念與規範,只是一個輪廓性的展現而已。 倫理是一個很主觀的論題,行為者(或傳播者)的自我良心判斷才能把「焦距」調整到最適當的精確度上。

  6. 1991年11月18日 · 尹萍. 天下雜誌6期. 發布時間:1991-11-18. 瀏覽數:5635. 「雙手挖土飼兒來大漢……」 彈著月琴,吟唱台灣民謠的陳達,從「思想起」到了新傳」,唱出,了早年移民胼手胝足的打拚精神。 而一部台灣的社會史,幾乎也就是閩粵沿海移民冒險、犯難、調整、衝突、適應的歷史。 清廷對於台灣,無疑有一份難解的情結。 這裡是明鄭的根據地,反清復明的意識最強烈 (台灣天氣炎熱,台灣的漢人卻總是以縐紗包頭,表面的理由是美觀,真正的原因則是要遮掩剃髮的恥辱);這裡曾經由外國人統治,觀念與習俗摻雜了一些西方色彩,連市面上流通的貨幣也是荷蘭錢、日本錢、西班牙錢、巴達維亞錢、永暦錢形形色色;這裡的人民有一半是原住民,卻又有所謂的「生番」與「熟番」之分,對清政府有的支持,有的全不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