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性惡論的定義是如果順從自然本性而行,則引起惡果;而善是後天學習和努力而得。. 內含含義是雖然自然之性不是惡,但它是引起惡果的源頭。. 從荀子在性惡篇一開始給出的論証是可以看到,雖然荀子未能解釋價值的根源何在,但是這個定義是可成立的 ...

  2. 孔子.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 [註 1] [1] —前479年4月11日 [2] ), 子 姓 , 孔 氏 , 名 丘 [註 2] , 字 仲尼 ,後代敬稱 孔子 或 孔夫子 ,生於 魯國 陬 zōu 邑(今 曲阜市 ),祖先为 宋国 貴族,即 殷商 遺族後代, 東周 春秋 末期 魯國 的 教育家 與 哲学家 ,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離開魯國后周游列國十四年,最終 魯哀公 將其迎回魯國,賜封 國老 ,稱「尼父」。 孔子隨後開始編修《 春秋 》一書,是以無天子之名而行天子之事,號稱「素王」 [註 3] 。 孔子為 儒家 创始兼主要代表人物,在 儒家四大聖 之中被奉為「至聖」,其地位為儒家聖賢之中最高者。

    • K'ung3-tzu3
    • ㄎㄨㄥˇㄗˇ
    • Kǒngzǐ
    • 中國
  3. 仁 是古代中國人的 倫理 觀念,因為 儒家 的發展而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 道德 標準、人格境界及 哲學 概念。 孔子 之前已經有關於「仁」的觀念,但是孔子對「仁」的重視和闡述提高了它的重要性。 很多學者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字解 [ 編輯] 「仁」字可能是 春秋時代 的新名詞。 羅振玉 《殷墟書契前編》2卷19頁的第1片 甲骨文 卜辭 雖收有一個像「仁」的字 [1] ,不過許多研究古文字的學者不同意這樣的解讀。 他們認為這片卜辭的上下文字皆有殘缺,這個字不但有殘缺,而且左右兩邊的 漢字構件 隔得很開。 有認為這個字右邊的「二」,實際上是一個「兆序」數字,並非該字構形的一部分。 所以,甲骨文中應當還未有「仁」字。

  4. 有獸,其狀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養之可以已憂。 ^ 吳任臣《山海經廣注·卷五》:「任臣按:《駢雅》曰:『朏朏、蒙頌,皆貍屬也。 ^ 郝懿行《山海經箋疏·卷五》:「 陳藏器 《本草拾遺》云:『風狸似兔而短,取籠養之。

  5. 晏嬰(前578年—前500年),字仲,諡平,習慣上多稱晏平仲,亦稱晏子。齊國萊地夷維,祖籍為宋國[1][2]。春秋後期外交家、思想家。 晏嬰的父親晏弱為宋穆公的曾孫,因宋國內亂而到齊國擔任上大夫,被齊國賞賜以萊地作為封地。[1][2]據說晏嬰身材短小 ...

  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五倫 ,為 儒家 倫理 原則的五種 德目 ,一般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1] 等人與關係間,合宜的相處關係。 在「五倫」一詞中,「倫」即是指的關係 [2] 。 在古籍中,較早出現的相關用語是「五典」 [3] 、「五品」 [4] 、「五教」 [5] 、「五常」 [6] ,指父 義 、母 慈 、兄 友 、弟 恭 、子 孝 ,這五種關係為「五常之教」 [7] [8] 。 其所指的人際關係限於 家庭 內,父母與子女、兄弟間的相處關係,與後來所謂的五倫意義不盡相符,後出的五倫一詞,多加上了夫婦、君臣,以及朋友 [2] 。

  7. 不知而不慍」是《 論語 》首章中的一句話。 第一章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學者對「不知而不慍」的釋義多有不同,收集於此。 楊伯峻 [ 編輯]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 [1] 這一句,「知」下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麼呢? 當時因為有說話的實際環境,不需要說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給說出。 這卻給後人留下一個謎。 錢穆 [ 編輯] 別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鬱不歡之意. 隨著時間的推移,孔子更加博學,孔子之道也更加深遠,已到了他人無法了解的境界。 即便聰明的顏回,也不能完全了解孔子之道的高大,然而孔子不生氣。 慍,怫鬱義,怨義。 學習是為了自己為了大道,別人不知道,也沒有生氣的道理。 心能樂道,就開始達到這種境界。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