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5月21日 ·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我們身邊原本唾手可得的自然環境,大多已被人造物割分得支離破碎,區分了公私領域,也將人與自然環境隔離,最後這些被切割的溪流、樹林、草地、天空,逐漸成我們不願再注目的景觀。.

    • 「現代好野」與原住民宇宙觀
    • 在地深根: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 奇觀與反奇觀的藝術實踐
    • 席地而食、雙手為筷、與螞蟻共餐⋯⋯踏出文明局限重返「水平野性」

    與其說「好野」是在單方面肯定傳統文化;不如說更多是在批判與反思現代社會的「好野」,也就是以急功近利、開發生產、經濟掛帥與人類自我中心的好野。我們可以從否定與質疑的角度來看此命題,而不是直接滑入對自然的嚮往與單方面肯定。用策展人蘇素敏的話來說:「不必成為『什麼樣』的人,因為我們早已經是『好野人』。」 換言之,現代意義下的好野人早已被成功學的模組給同質化(如《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等書),要求我們成為怎樣的有錢人,或學習怎樣過有品味的文青生活風格,這種便是以貨幣交換、資本累積、進步論與單一價值觀為前提的「現代好野」。 「現代好野」已經難以回應這日趨複雜的世界,在疫情、風災、水災、地震與大火作為背景的條件下,我們擁有的「現代好野」與資產累積可能隨時遇到各種天災的威脅而付之一炬,例如我們可以從疫情對...

    在我參與體驗導覽的過程中,並非是策展人高高在上的輸出知識,而是藉由在地原住民,跟我介紹藝術裝置與自己文化。在體驗過程中,我體會到有別於「現代好野」的另一種「原始好野」世界觀。舉凡不強調視覺中心為主的知識理論分析;更加以身體、觸覺與其他感知建立跟自然的關係,或是跟自然共存、尊重自然不過度開採自然的態度等。這都在在脫離「現代好野」將自然客體化,交給人類主體不斷開發利用的框架,而更強調「主客交織」的肉身實踐。

    關於肉身實踐,不能不提瑪籟.瑪卡卡如萬的〈移動中的部落〉,她極為巧妙地探討著文化遷移與藤編技術的關係。她仿效背包客,背著鍋牛殼形般的大型藤簍(自己手做的)到各部落壯遊。此外,她還做了一個〈部落圖騰住〉的裝置,相較於一般形式化的「觀光圖騰柱」,〈部落圖騰住〉更多雜合許多現成物(長草的雨鞋、跟斧頭綁一起的手套、套在塑膠椅上的花布等),她將各部落會用到的生活物件跟傳統故事搓揉成混雜的「圖騰住」,不停於傳統原真性的讚頌,而是以幽默方式將原住民常民的生活轉化到神聖的圖騰柱上。要言之,這作品挑戰一般人對原住民保有原真性迷思(往往奇觀式地觀光化),讓我們看到日常中往往被忽略的塑膠雜物如何成為紀念碑的一部分。 但我們只能以反奇觀的形式批判奇觀嗎?蔡佳吟與黃啟軒的〈海景第一排〉可堪稱本藝術季最奇觀的作品。因為...

    上述3組作品都充滿了批判性與內在張力,同時對大地藝術季的同質化提出反省,讓我們以更複雜的角度對待作品。其他7組作品當然也連結在地社群、回返勞動的身體過程、復甦傳統技藝等。但關於傳統技藝,我更有印象的是旅行中最後那頓令人難忘的中餐,在港口部落的杰敏船長,重新帶領我們以不同方式感知環境,他訴說著乘載著集體歷史的大樹、年齡與階級的關係、傳統儀式與禁忌等,而他也跟族人們一起到海裡游泳抓魚,現抓現煮地跟我們分享。 食用時,鮮抓的魚跟米飯被平鋪在野外的地上,而我們也得用雙手(媽媽給的「筷子」)直接抓起魚肉來吃。由於很親近野地,所以這些鋪在地上的食物馬上就招惹螞蟻與蒼蠅,螞蟻穿梭在飯當中,大家自然地抓起來食用,我發現在這場合,他們並不排斥這些往往被文明視為不衛生的「雜物」,而我也意識到心中文明禁忌的局限。...

  2. 沈昭良/潛行與浮現──關於麻豆大地藝術季的「潛行攝影計畫」. 「潛行攝影計畫」在台南總爺藝文中心的大草坪上,以木展座鋪排溪流和攔砂壩意象。. (圖片提供/台南市文化局/宜東文化). 疫情之前,我陸續在Facebook上觸及龔卓軍老師所帶領的策展團隊 ...

  3. 2021年3月31日 · 陳斌全/從在地觀點出發,「社區紀錄片」如何幫我們記錄環境變遷?. 因為生態自然消長、或人類活動干預所造成的環境變遷,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社群的文化與社會發展,是紀實影片製作領域長久以來關注的議題。. 跳脫每一部不論何種形態的紀錄片 ...

  4. 2019年12月2日 · 那些長不大的樹──平地造林20年亂象叢生,百億經費如何收尾?. 實施20年的平地造林政策即將在2021年到期,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首度宣示,期滿後平地造林政策將走入歷史。. 然而回顧20年造林成效,卻和一開始發展林業、景觀功能的目標大相逕庭,主要造林區 ...

  5. 2019年6月23日 · 從年出口6萬張穿山甲皮,到保育模範生──台灣穿山甲保育之路. 根據國際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TRAFFIC) 統計 ,過去10年,有100萬隻穿山甲遭盜獵,數量已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為「極危」等級,下一個階段就是野外滅絕。. 而台灣,極可能是穿山甲最後的 ...

  6. 2022年7月13日 · 這項台灣最大規模的植物保種計畫,由林試所轄下的台北植物園領銜,結合林試所其他5座植物園,以及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和林務局各苗圃,與中興大學、台灣大學、民間的財團法人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組成保種網絡,預計在2022年,留存50%~55%受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