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0月26日 · 我們常常把「自戀」當成貶義詞使用,以自戀形容一個人的時候,大概是想說這個人過分關注自己,無法客觀地看待自己,自戀的狀態似乎是令人反感的。. 但在心理學中,自戀其實是一個中性詞,是描述對自己的一種依戀狀態,不過的確有「健康的自戀 ...

  2. 2024年4月19日 · 依戀風格是個體成年後人際互動模式的雛形它成型於生命早期並持續影響人們一生的親密關係。 根據鮑爾比的依戀理論, 如果嬰幼兒期被主要照料者忽視甚或情感虐待那麼孩子就會在這種不良的互動過程中形成一種消極的依戀風格併進而發展為不良的內部工作模式”,即因為安全感與信任缺乏從而以消極的視角看待自己或他人。 舉個例子,如果母親每次都能準確而及時地回應小孩尋求關注的努力,孩子就會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反之,如果這種尋求關注的信號常常被誤解甚至無視,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甚至是惹人嫌的。 孩子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工作模式會逐漸得到強化,進而演變為其人際圖式的一部分,形成或友愛或淡漠的行為傾向。

  3. 2021年1月27日 · 首頁 » 婚姻真心話 » 心理學家:無法與他人親密,其實是因為內心住了一個被嫌棄的自己. 專欄作家 發表於 2021-01-27. 看留言討論. 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愛”與“被愛”是每一個人的真實需求。 但實際上,有一部分人需要愛卻無法因為愛而與他人產生親密關係。 於是,本應給人帶來甜蜜、美好、回味、纏綿的親密關係,卻給當事人帶來失望、痛苦,甚至膽怯和怨恨。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人,往往是因為內心住著一個被嫌棄的自己。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人類情感的心理原理。 人最初的情感通常產生於原生家庭。 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被養育、被照顧、被愛的方式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成年後的親密關係模式。

  4. 2023年10月24日 · 迴避性依戀是一種心理特徵」,表現為個體避免親密關係情感依賴和親密互動這種依戀模式可能源自早期的親密關係經歷導致個體在成年後難以建立健康的親密的關係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迴避性依戀提供一些經典臺詞以及具體情境以説明更好地理解這一現象什麼是迴避性依戀迴避性依戀是依戀理論中的一種類型由約翰·鮑威爾John Bowlby)和瑪麗·艾因斯沃思·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等心理學家提出,它通常表現為對親密關係的迴避和抗拒,個體可能害怕依賴他人或允許他人依賴自己,迴避性依戀的人可能有以下特徵: 難以表達情感:他們可能很難表達自己的情感,尤其是關於親密關係的情感。 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他們可能避免深入的情感互動,以避免感到脆弱。

  5. 2023年1月18日 · Karl Albrecht提出了幾種常見的愛情模式,走入這些模式的伴侶們難以擁有快樂持久的關係。 1.重力模式The Gravity model :你就是我的全部. 這種人似乎落入一種情緒化的深坑:瘋狂愛上對方,以致失去了生活重心。 你的喜怒哀樂圍著對方打轉,他的一言一行都能牽動你的情緒。 當關係出現裂痕世界也變得搖搖欲墜是一種重度依戀模式。 2.命運模式The Destiny model:你是我的真命天子. 這種人幻想世上有一個能完全理解並與自己契合的「靈魂伴侶」。 事實上,研究表明有一種更實用的戀愛方式:將伴侶視為最好的朋友,而不是真命天子。 採用這種哲學的夫妻之間相處壓力更小,因此爭吵較少、性生活更多,關係長久的機率也越高。

  6. 2019年8月14日 · 總是對外宣稱自己能應對一切的迴避性依戀經典台詞有哪些? 媽媽經編輯部 發表於 2023-10-24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迴避性依戀是一種心理特徵」,表現為個體避免親密關係情感依賴和親密互動這種依戀模式...

  7. 2023年5月15日 · 心理學上稱之為依戀焦慮」,通常出現在過度依賴他人的人身上常見於親密關係中的一方可能是因為過去的失去經驗不安全的感覺或者人格特質等原因所導致。 如果無法控制這樣的情感,容易對對方產生過度的控制,導致對方產生疲憊感、抵觸情緒等負面反應。 圖片來源:《原諒他77次》劇照. 依戀焦慮通常是形成於「童年時期」 主要是由於缺乏安全的依戀關係,或者是遭受到重大的依戀關係傷害,而影響到成年後的依戀行為和心理狀態。 一般來說,以下這些人比較容易出現依戀焦慮: 經常被遺棄、疏離或者忽略的人,可能會出現依戀焦慮,因為他們很害怕再次被孤立。 情感依賴性較高的人,通常會將自己的情感需求寄託在他人身上,當對方沒有滿足他們的需求時,就會出現依戀焦慮。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