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打破數十年來與以色列僅限於「代理人戰爭」的軍事周旋,伊朗於4月14日清晨從本土發動空襲,作為對以色列空襲伊朗使館、刺殺指揮官的復仇。 美方雖支持以國自衛,卻也伴隨對納坦雅胡的不滿,擔心會引爆中東大戰⋯⋯

  2. 1 天前 · 5月20日,伊朗駐伊拉克大使館外,許多親伊朗民兵、民眾自發性地前來對在空難中身亡的伊朗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致哀。由於伊拉克戰爭與ISIS反恐戰爭的關係,伊朗在伊拉克境內擁有相當龐大的武裝與政治支援網路,因此伊朗領導層的變動,也將直接牽動伊拉克與中東諸國的穩定。

    • 意識型態的左支右絀
    • 往東走或向西跑?
    • 伊斯蘭與現代化
    • 民族主義大興利市
    • 宗教族群矛盾一觸即發

    2013至2014年期間,土耳其和烏克蘭分别發生大規模抗議行動,前者為「蓋齊公園事件」所引發的城市世俗派對抗日益伊斯蘭化的艾爾多安政府;後者則是烏克蘭東西部親歐與親俄派間的矛盾激化,在獨立廣場上演的「尊嚴革命」背後,有歐洲和俄羅斯兩大強權藉機撕裂這個國家。 土、烏兩國的後續發展非常戲劇化,繼「蓋齊公園事件」後,土耳其竟來了一場流産政變,震驚國際社會,自此進入「白色恐怖」狀態。至於烏克蘭,「尊嚴革命」後,東部的衝突演變成內戰,至今仍未平息。 在走訪兩國的過程中,我不斷思考,烏克蘭在冷戰期間,被蘇俄統治超過了半世紀,在蘇俄社會主義的工業化模式下,東部成為重工業基地,培育不少科技人才。一位長居北京的朋友告訴我,烏克蘭於1991年從蘇聯瓦解中獨立後,經濟隨即陷入低迷混亂,生活困頓,中國就在這時吸納了...

    這種撕裂使得烏克蘭東西兩邊人民,在文化身分上有各自的認同、各自的政治忠誠,以致這個國家即便獨立後亦難建設成一個能正常運作的統一國家。我專程跑到俄裔人口占多數的克里米亞,他們對俄羅斯的情感認同,不下於烏克蘭中西部之於歐洲的感情,這就是烏克蘭的特殊歷史環境,如何解决,可不是要往哪邊站的二元選擇那般簡單。 當冷戰意識形態堡壘被拆毁,迎來的便是地緣政治的爭奪。北約(NATO)東擴,要把烏克蘭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俄羅斯卻又視烏克蘭為其俄語系的傳統地緣板塊,為阻擋西方東進的緩衝區域。 從外部的拉扯到內部的撕裂,過去20多年烏克蘭親俄與親歐力量互相爭奪統治地位,不曾好好建立民主內涵,更遑論展開現代化的發展道路。處於兩大強權夾縫中的烏克蘭,有外交專家認為可參考「芬蘭模式」。芬蘭於二戰後,在與歐洲拓展關係的同...

    「文明衝突論」直指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間的衝突,特別是伊斯蘭世界回應西方現代化的衝擊,所出現的伊斯蘭復興運動,當中還包括對抗性的政治伊斯蘭,以致「文明衝突論」被引伸成「伊斯蘭威脅論」。如果現代化意謂著社會的祛魅(disenchantment),那麼,伊斯蘭復興便是試圖讓社會重新復魅(re-enchantment),這被視之為要與現代化和全球化背道而馳。 做為鄂圖曼帝國的繼承國,土耳其在國父凱末爾(Mustafa Kemal Atatürk)的世俗主義建國基礎上,有漸趨回歸伊斯蘭化的現象,不僅受現任總統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的推動,這還有著更複雜的歷史文化社會因素。而國父的「西化方案」中所衍生的國族主義,更引發內部的族群矛盾。原本在西方眼中最能內化「西方現代性」的...

    地緣上緊靠著伊斯蘭世界的印度,這個文明古國在面對伊朗輸出伊斯蘭革命、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伊斯蘭主義活動漸趨活躍之際,又要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價值全球化的來勢洶洶,使得印度教復興運動愈發激進化,並受到民族主義的鳴鼓開路。 此外,印度教民族主義其實早在英國殖民時代便已萌牙,這是印度傳統文化面對西方殖民主義的強大衝擊下,所産生的空前危機感而做出的抵抗,這與伊斯蘭復興可謂有著相似的因由。 特別是二戰後英殖民的末任總督蒙巴頓(Lord Mountbatten)草率決定,把英屬印度一分為二成兩個國家:印度與巴基斯坦,而後再分裂出孟加拉,以致南亞次大陸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的民族主義不斷高漲,衝突頻生,自此永無寧日。 有一點要指出,這兩個宗教族群並非先天相互敵視,而是英殖政府強行把他們分成「你」與「我」後,讓他們...

    曾是英屬印度一部份的緬甸,繼承了起源於古印度的佛教文明,歷史上也曾出現過燦爛的王朝,如第一個統一帝國──蒲甘王朝,自此以小乘佛教為信仰。在英殖時代,英國試圖發展英式教育,從而影響到緬甸佛教文化傳統,導致僧侶群起反抗,讓緬甸佛教成為緬甸民族主義與反殖民的原動力。 想不到,佛教民族主義竟然在民主轉型中的緬甸繼續發揮力量。近年,緬甸因處理國內羅興亞穆斯林族群的手法,備受國際社會抨擊,而佛教民族主義者在緬甸軍方利用下,對非緬族、非佛教徒的排斥,讓民主轉型面對極大的考驗。 漫長的英國殖民統治,採取分而治之手段,為緬甸留下的宗教族群矛盾,現今這個國家又要從軍人統治中解脫出來,可謂是布滿「紅缐」。我在當地採訪,如其他外國記者一樣,必須要小心翼翼。我們亦關注到,正當世界經濟秩序重新洗牌之際,缅甸要往哪個方向...

  3. 2023年11月6日 · 美國. 以巴衝突. 人物專訪. 文學. 宗教. 中東. 心理. 國際關係. 種族歧視. 軍事. 黎巴嫩. 戰爭. 伊朗. 文化生活. 敘利亞來的禁忌黨旗:阿拉伯之春前夕,大馬士革的火焰與鞋印. 2009年,鎮宏從敘利亞帶回來的真主黨旗幟,在當時是為伊斯蘭兄弟撐腰、反美以等西方勢力的強力應援道具,如今反倒成了鎮壓人民、恐怖統治的爭議象徵。 歷史巨輪在大馬士革留下的痕跡,如此具體又令人發麻。 2023.1.20. 美國. 音樂. 以巴衝突. 敘利亞. 中東. 黎巴嫩. 戰爭. 旅遊. 國際兩岸. 貝魯特大爆炸遺留的火種:黎巴嫩現場漫長的公民抵抗. 還記得2020年那場震撼世界的貝魯特港口大爆炸嗎? 20個月後,真相調查竟仍遙遙無期、無人承擔。

  4. 2024年4月14日 · 伊朗空襲以色列:300枚導彈無人機突襲,以伊首度正面衝突不再玩代理戰爭. 以色列時間4月14日凌晨,伊朗向以色列發布空襲。. 在以國南部城市阿什克隆(Ashkelon),拍攝到以色列防空系統啟動攔截伊朗無人機與飛彈。. (攝影/REUTERS/Amir Cohen/達志 ...

  5. 2023年6月14日 · 美國. 性別平權. 非洲. 中東. 俄羅斯. 書摘. 言論自由. 移民. 阿富汗. 旅遊. 【精選書摘】 本文為 《比遠方更遠:走入個人與國族,凝視政治下的創傷與差異,一場起於變革年代的人性之旅》 部分章節書摘,經大家出版授權刊登,文章標題與文內小標經《報導者》編輯所改寫。 在《背離親緣》裡,臨床心理學家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讓我們看見接納異於我們的孩子有多難,以及接納可以如何發生。 在《比遠方更遠》中 ,身兼報導者的他前往過去近30年發生劇烈變革的地域,點出接納異己之難,以及此一艱難所透露的寶貴訊息。 書中集結了所羅門的旅遊報導,從1988年始,至2015年止,行遍7大洲,走訪22片異域,其中不乏當時極少人遊歷的中亞及非洲諸國。

  6. 2023年11月12日 · 「如果這場戰爭擴散到其他國家,尤其是黎巴嫩真主黨和伊朗,然後美國也投入戰爭、被迫在不同陣線上分身乏術,對於想入侵台灣的北京來說,就會是大好機會。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