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地点依恋attachment to place)是指个人与居住环境之间一种积极的情感联系。 有水平差异:(1)最低水平,仅仅知道某一地点,并不伴随任何强烈的感情或个人回忆;(2)稍高水平,对这种地点的回忆与个人经验紧密联系,如上学的学校、儿时玩过的田野或树林等;(3)较高水平,能引发人们极富情感的回忆,触动心灵;(4)最高水平,自我与环境融为一体,如人与住了一辈子的屋子。 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个人的需要、目标与环境资源之间的一致性,个人对去留 某地的认识,新选择的吸引力和重要性等。 使人有安慰感和安全感,对未来稳定性产生高期望,并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历史和地理知识。 有助于人们确立自己在社会组织中的地位。 在人们面对茫然未知的未来时,能提供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心理连续性。 [1] 中文名. 地点依恋

  2. 依恋障碍attachment disorder是指个体难以形成爱持久和亲密关系的一种症状儿童在0-3岁幼儿期时未能与特定照顾者建立关爱安全舒适等依附关系因被疏忽照顾或伤害又缺乏适当的处理长大后出现了如较自我封闭自卑捣蛋反叛滥爱或不懂得爱注意力不能集中过于冲动或不能控制情绪等行为表现。 外文名. attachment disorder. 别 名. 依恋障碍. 就诊科室. 精神科. 多发群体. 不安全依恋的儿童. 常见病因. 母亲或其他照料者对待婴儿的方式不适合. 常见症状. 自我封闭、反叛、情绪不稳等. 传染性. 无.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临床表现. 3 病因. 4 治疗. 5 预防. 基本信息. 播报. 编辑.

  3. 0. 本词条由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 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相互关系如何随婴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的方面。 现在,研究者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中文名. 依恋理论. 外文名. Attachment Theory. 应用学科. 心理学. 应用范围. 发展心理学. 目录. 1 产生与发展. 2 依恋的类型. 3 重要概念. 依恋行为系统. 依恋策略. 安全基地.

  4. 依恋行为系统是 依恋理论 中的重要概念,因为它从总体上使这两者联系起来:人类发展的行为模式、情感调节和人格的现代理论。 在鲍尔比看来,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 他接受我吗? 他关注我吗? 如果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 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 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竭”,后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分离或失踪的情境中。

  5. 相关研究. 播报. 编辑. 而所有患有“亲密恐惧症”的人,往往都会借由着“ 出轨 ”这个渠道,去满足自己对爱情的要求。. 如果再进一步细究,会发现,那些患有“亲密恐惧症”的男女,其父母的婚姻往往也遭遇过同样的不幸。. 换言之,他们对婚姻生活缺乏 ...

  6. 依恋是中国台湾女歌手 蔡淳佳 演唱的一首歌曲,翻唱自法国 Hélène 演唱的《我的名字叫伊莲》(Je m'appelle Helene),由张乐声重新填词,收录在蔡淳佳2007年12月28日发行的专辑《 庆幸拥有蔡淳佳 》中。 (概述图片来自 [1]) 中文名. 依恋. 所属专辑. 庆幸拥有蔡淳佳. 歌曲时长. 0时3分49秒. 歌曲原唱. 蔡淳佳. 填 词. 张乐声. 谱 曲. J.F Porry、G. Salesses. 编 曲. Terence Teo. 歌曲语言. 普通话. 发行时间. 2007年. 原 曲. Je m'appelle Helene. 目录. 1 创作背景. 2 歌曲歌词. 3 歌曲评价. 4 歌曲mv. 5 获奖记录.

  7. 1.来源. 播报. 编辑. 根据安恩沃斯 (Mary Ainsworth) (1913-1999)陌生情境实验研究结果儿童的依恋分为ABC三型: 1)A型 焦虑-回避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母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 母亲离开时,儿童不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寻求接触,而且母亲接近时反而转过身去,回避母亲的亲密行为。 在忧伤时,陌生人的安慰效果与母亲差不多,不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 2)B型 安全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 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 忧伤时容易被陌生人安慰,但母亲的安慰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