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2月12日 · Instagram年終報告調查2024年趨勢發現三分之一的Z世代將自主創業作為積纍財富的最佳途徑98%的人在職場生涯的開端就已經對工作倦怠。 該調查數據來自印度、巴西、韓國、英國和美國的5000名Z世代受訪者。

  2. 2020年4月28日 · 要根治這個問題,可先將整份工作 分拆成小項目,如 寫小說那樣,聽起來可能難實行,但若是花5分鐘自由創作,相信沒有人會感到有壓力。 報道亦指,「5分鐘法則」有助改善拖延症,或與心理學家曾提出的蔡格尼效應(The Zeigarnik Effect)有關。 蔡格尼效應指出,相較於已經完成的工作,人們比較容易記得未完成,或是打斷的工作。 這些未完成的事,會成為人心頭大石,一直記掛着。 因此,將工作分拆做不同的部分,逐步以5分鐘的時間完成,就能在這種效應影響之下,推動自己完成工作。 如果你也正拖延症所困擾,也可參考這個「5分鐘法則」,着手改善情況。 責任編輯:李瑩. ======= 免費下載 hket App,關注「全球疫情實時動態」: https://bit.ly/2X5LdZI.

  3. 2023年12月14日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201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在社交媒體上花費超過3小時的青少年患焦慮和憂鬱的風險更高。 社交媒體=「時間陷阱」 Malinsky還覺得,瀏覽社交媒體耗盡了她的業餘時間:刷10分鐘IG,處理更重要活動的時間就少了10分鐘。 為了更有意義地利用空閒時間,去年她就已刪除Twitter賬號,並停用約會軟件。 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副教授Ashley Whillans認爲,「時間富裕」,即「有意義地擁有和利用時間的狀態」,可以改善幸福感。 而「時間陷阱」則會讓人感覺時間匱乏,社交媒體就是一種時間陷阱。 訊息過載可致錯誤理財決策.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當人們接收的資訊的數量或強度超過個人的處理能力時,會出現信息過載,導致焦慮、決策失誤等不良後果。

  4. 2019年5月3日 · Like數目成為了KOL在市場上的叫價能力,但同時,追蹤者卻未必會發現這些並非純粹的個人分享的帖文,當追蹤者發現原來是廣告之後,往往引來不少人反感,批評KOL欺騙追蹤者。

  5. 2024年2月7日 · 通常清楚金融網紅是否有權進行受監管的活動;然而,它們已成為年輕投資者,尤其是18~25歲的Z世代獲取投資資訊的重要來源。 CFA協會對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荷蘭的TikTok、YouTube和Instagram內容進行原始分析,以識別金融網紅內容的主要特徵。

  6. 2019年11月23日 · 身體有不適時自行Google有關症狀可能發現與某些嚴重疾病的病症脗合因而憂心忡忡愈陷愈深隨時患上網絡疑病症cyberchondria)。 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學者研究首次發現在網上提供認知行為治療CBT),例如學會在審視自己症狀時拒絕諗埋一邊」(見表),有助減輕有關症狀。 所謂疑病症(hypochondria)其實一直存在,並非新興現象,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Brian Fallon,患者會持續至少6個月臆想生病或誇大病症,患上某種疾病成為患者個人身份的關鍵部分,以致影響人格及人際關係。 互聯網愈趨發達,更延伸網上版的疑病症。

  7. 2024年2月5日 · 消費者往往需要在查閱月結單甚至更後期時,才發現可疑的信貸申請,然後再向監管機構及金融機構查詢,時間上的落差有機會長達數月,加上及後的調查和跟進,對消費者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 這種情況在過去數年並不罕見,引起不少消費者對「借貸」的憂慮。 此外,於暗網(Dark Web,即黑客網絡)轉售竊取的個人資料予其他騙徒並從中牟利,亦是常見的網絡罪行。 暗網販賣的個人資料種類繁多,包括身份證號碼、銀行帳戶、信用卡號碼等。 外洩這些資料帶來巨大風險,我們可能面臨身份盗用、財務損失和信用詐騙等問題。 面對暗網這類新興犯罪生態,我們需要更強大和全面的反制措施,提前一步在騙徒盜用個人資料作不法用途前先發制人,減低潛在損失。 信貸提示:及時得知可疑信貸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