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人物经历. 郑佩芬曾任中央日报副总经理现任台湾女童军总会国际委员21世纪基金会董事会董事据台湾中央社报道2019年10月1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考核纪律委员会召开会议审议有关2020选举的违反党纪案件最终决议开除国民党资深媒体人郑佩芬党籍。 [1] 郑佩芬,汉族,中国国籍,出生于台北,台湾老牌“名嘴”、媒体人。

  2. 佩芬. 本词条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 添加义项. 中国台湾媒体人 羚邦集团财务经理. 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 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 ...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主要影响
    • 历史评价
    • 轶事典故
    • 主要作品

    朝鲜王朝开国元勋

    郑道传(朝鲜语:정도전,1342年 [36]—1398年),字宗之,号三峰,朝鲜半岛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改革家,朝鲜王朝开国元勋。

    郑道传本贯奉化(今韩国庆尚北道奉化郡),生于丹阳。他自幼博览群书,崇尚性理之学,在高丽末年通过科举入仕,作为新兴士大夫的代表人物而与守旧的世家大族对立,因此遭到流放。后投靠将领李成桂(后来的朝鲜太祖),并辅佐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建立朝鲜王朝,他因佐命开国之功受封奉化君,后晋封奉化伯,负责新王朝典章制度的创设。但他在国内卷入王位之争,外部则因表笺问题被明太祖朱元璋追究责任,围绕他的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在第一次王子之乱(戊寅靖社)中被李成桂五子李芳远(后来的朝鲜太宗)所杀。朝鲜高宗追赠谥号“文宪”。有《三峰集》传世。

    郑道传主张实行科田法,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崇儒排佛,谋求富国强兵,并主导规划新都汉城(今韩国首尔)。因为他在朝鲜王朝建国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故后世韩国史家称其为“王朝的设计者”。

    早年好学

    郑道传生于母家丹阳三峰(今韩国忠清北道丹阳郡岛潭三峰),他的高祖父郑公美还只是户长,曾祖父郑英粲开始入仕,官至秘书郎同正,祖父郑均官至检校军器监,父亲郑云敬官至刑部尚书,被《高丽史》列入“良吏传”,曾作为书状官奉使元朝,并与高丽名士李谷结为忘年之交。后娶散员禹渊(又作禹延)之女,生下郑道传。 郑道传长大后,拜父执李谷之子李穑为师。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与同门切磋琢磨,其文章“汪洋浑厚,博大奇伟,有古作者之风”,令同门折服。 [2]不过,他当时主要还是“习声律为对偶语”,即研习词章之学,后来听到同学闵安仁说郑梦周在研究性理之学,并推荐《中庸》《大学》两书,于是他开始接触性理学。

    宦海沉浮

    至正十年(1360年),郑道传中成均试,两年后在洪彦博、柳淑主持的科举中及第,历任忠州司录、典校注簿、通礼门祗候等职。 [5-6]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正月,郑道传丁父忧,赴外祖家荣州(今韩国庆尚北道荣州市)奔丧;同年十二月,又丁母忧。当时高丽士大夫一般服丧百日,郑道传则按儒家教条庐墓三年。在此期间,他努力研读儒家经典,郑梦周也寄给他《孟子》一书,郑道传每天都读。庆尚道一带的学者都向郑道传请教,郑道传的弟弟们也受到教诲。同时,他还将强健的奴婢让给弟弟妹妹,以表现孝友之心。 洪武三年(1370年),恭愍王重建成均馆,以李穑为大司成,郑梦周、金九容、朴尚衷、朴宜中、李崇仁等充当学官,他们都推荐郑道传为成均博士,于是郑道传重返开京,在成均馆与这些新兴士大夫钻研探讨性理学,推动了性理学在高丽的发展。洪武四年(1371年)七月,郑道传任太常博士,主管礼乐。恰逢恭愍王诛杀辛旽,准备亲告太庙,郑道传将礼乐准备得十分妥帖,令恭愍王很满意,遂升任礼仪正郎兼成均、太常两博士,并掌管国印,兼知制教(撰写教书),负责铨选,深得恭愍王爱重。 洪武七年(1374年),恭愍王遇弑,其子王禑继位,郑道传调任成均司艺、艺文应教兼知制教,在书筵上为王禑讲解《大学》,得到王禑肯定。 [13]恭愍王被杀后,北元使臣又接踵而来。当权的李仁任、池奫想对明朝隐瞒恭愍王死讯,又准备迎接北元使臣。郑道传同一批新兴士大夫要求马上遣使赴明告哀,又反对迎北元使,迫使李仁任等派崔源等赴明告哀,也没有迎接北元使者。在此期间,郑道传甚至亲自登门拜访侍中庆复兴(庆千兴),扬言:“我当斩使首以来,不尔缚送于明!”并说了很多不逊之语,触怒庆复兴,又向明德太后(恭元王后)力陈不可迎北元使。此外,郑道传还想让明德太后临朝,来牵制李仁任等权臣,但没有成功。由于得罪权臣,他被流放会津县(今韩国全罗南道罗州市会津里)。 [5] [8]宣光元年(1377年)四月才从会津回到三峰旧居。四年后又准许任意居住在开京以外的任何地方,于是他迁居汉阳三角山(北汉山)下,筑“三峰斋”以讲学。有一名汉阳籍的宰相很讨厌他,他又带着徒弟辗转富平、金浦等地。

    投靠成桂

    洪武十六年(1383年),郑道传去咸州(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市)投奔东北面都指挥使李成桂,看到李成桂“号令明肃,卒伍整齐”,秘密告诉李成桂:“这军队很不错,有什么事办不到?”李成桂问他想说什么,郑道传托词“击倭寇于东南方”,实际上则是想助李成桂推翻高丽。 洪武十七年(1384年)夏,郑道传又去了趟咸州。回来后任典校副令,并在七月以书状官身份随郑梦周出使明朝,祝贺明太祖朱元璋生辰。翌年四月回国,授成均祭酒,兼知制教,其撰写之请谥及请封表文得到朱元璋嘉奖,亦终于使朱元璋赐先王“恭愍”之谥号,并遣使册封王禑,使恶化多年的明丽关系有所改善。 [11]随后,郑道传就请求外放,遂迁南阳府使,任内颇有惠政。后经李成桂推荐,拜成均大司成。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李成桂发动威化岛回军,夺取实权。郑道传在此期间“屡献计”,可见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只是具体有哪些计策则未被后来的朝鲜王朝史官记录下来。 威化岛回军后,王禑被废。在李穑、曹敏修的坚持下,王禑之子王昌继承王位。郑道传对此很不满,从此与老师李穑分道扬镳。 [14]其后,他升任密直副使 [8],与赵浚、尹绍宗支持李成桂改革私田。 [15]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十一月十三日,发生了王禑派人暗杀李成桂未遂的事件,李成桂以此为契机,决定断行废立之事。十一月十四日,李成桂将判三司事沈德符、赞成事池湧奇、郑梦周、政堂文学偰长寿、评理成石璘、知门下府事赵浚、判慈惠府事朴葳、密直副使郑道传八名大臣召集到兴国寺讨论“废假立真”,最终决定立高丽神宗七世孙王瑶为王,是为恭让王。郑道传因定策之功,受封奉化县忠义君,赐“输忠论道佐命功臣”号,拜三司右使。

    政治方面

    •创立典章 朝鲜王朝建国后,郑道传编纂了《朝鲜经国典》《经济文鉴》《经济文鉴别集》,草创了新王朝的典章制度。他设计了一套“宰相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45]郑道传认为“人主之材,有昏明强弱之不同”,故宰相才是治国理政的核心,而“人主之职,在论一相”。 [47]李成桂对他的构想予以肯定,并称赞“一代典章,由卿制作”。 •规划新都 朝鲜开国于高丽旧都开京,多数大臣也赞同仍定都开京,李成桂则打算按风水之说迁都公州鸡龙山。郑道传主张迁都,并主张按照地理位置和民力情况而非阴阳风水之学来确定新都位置。 [50]最终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八月二十四日决定迁都于离开京很近的高丽南京汉阳。 [51]郑道传参与汉阳的规划与建设,并将王宫命名为“景福宫”,同时命名了各殿阁。 •经营边疆

    经济方面

    郑道传在高丽末年支持李成桂废除私田,实行科田法。朝鲜开国后,他主张实行公田制,按照民口数来分配土地,并以收成的十分之一来收税,而工、商、盐、矿、山场、水梁则由国家来经营。他的构想是通过扩大自耕农以及商业、手工业来达成富国强兵的目标。

    文化方面

    •崇儒排佛 郑道传在高丽恭愍王时与李穑、郑梦周、李崇仁等大力传播性理学,他“倡鸣濂洛之道,排斥异端之说,教诲不倦,作成人才,一洗我东方词章之习”。 不过,与关注朱子家礼的郑梦周不同,郑道传更注重以性理学为武器来批判高丽国教——佛教,以“辟异端(佛教)为己任。 [10]”在“道器”问题上,他在以形上、形下区分道器的同时,还强调了二者的不离不杂性,以此为基础批评佛教,指出佛教昧于道器之辨,视道、器为二物。主张佛教“道与器歧而二之”的“道器”两极化的思想,根于其“万法唯识”“诸相非相”观念。结果导致“以器为道”,使“道”落于形而下者之器。反映出郑道传不仅对程朱的道器说有准确的理解,而且对佛教理论要害处亦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在“心性”问题上,他认为“心者,合理与气,以为一身神明之舍。朱子所谓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愚以为惟虚,故具众理;惟灵,故应万事”,以程朱心性学说为基础批评佛教“性空”论,并得出“佛氏虚,吾儒实;佛氏二,吾儒一,佛氏间断,吾儒连续”的结论。 他撰写了《心气理篇》《佛氏杂辨》等哲学文章,在同佛教的论战中,他系统发挥了朱子学的观点。正是通过他对佛教教义系统而全面的批判,朱子学才获得官学地位。而且通过他的积极阐发和努力,朱子学中的理气论、心性论等领域的诸多观念和思想亦在此后朝鲜王朝性理学发展中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 •修高丽史 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后,就命令郑道传和郑总负责编纂高丽史,郑道传和郑总命其下属参考高丽历代实录、闵渍《编年纲目》、李齐贤《史略》、李穑《金镜录》等,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完成三十七卷《高丽国史》,李成桂亲览后十分满意,赐郑道传白金一锭、厩马一匹、彩段一匹、绢一匹。但李芳远即位后,认为郑道传书写的高丽末年历史多有不实之处,命令修改,到朝鲜文宗时终于完成了纪传体《高丽史》。 •制作乐章

    •《朝鲜王朝实录》:道传天资聪敏,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议论该洽,常以训后生辟异端为己任。尝穷居偃仰,自谓有文武才……凡可以赞襄者,靡不谋之,卒成大业,诚为上功。然以量狭,多忌且怯,必欲害其胜己,报其宿憾,每劝上杀人立威,上皆不听。所撰《高丽史》,恭愍以后笔削多不以实,识者非之。初道传师事韩山李穑,与乌川郑梦周、星山李崇仁为友,情好实深。后欲纳交赵浚,谗毁三人,以成仇怨。 •李穑:

    •①三峰道者郑宗之,立志甚高。其于学也,讲明则同圃隐,著述则同陶隐。微言之析,古调之赓,一时巨擘皆缩手袖间而不敢争。予观此录果然,然此不足论吾宗之。其居官也必尽其所当为,其遇事也不知其有所避。古之君子如吾宗之盖鲜,况今之人乎?予所慕也!予所慕也!

    •②三峰志尹(伊尹)志,志在天下,文章直其小才耳。 •权近:

    •①师友三峰数十年,早钦誉望出群贤。功夫缜密常持守,义理精微已贯穿。气若吐虹冲北斗,手能扶日上中天。庙堂不变书生志,经术还兼节制权。待士洪恩双白璧,传家清德一青毡。深谋决胜于千里,广度包容则百川。垂训要明斯道正,能言力辟异端偏。竹堂自幸尝联步,棘院多惭得比肩。交匪翟公贫富变,荣如郭氏始终全。索书不鄙家鸡陋,为写新诗愧斐然。

    •②温厚之色,严重之容。瞻之如仰高山,即之如坐春风。观其睟面而盎背者,可以知和顺之积中也。(此言其容貌)光焰万丈,气吐长虹。方其穷而其志不挫,及其达而其德益崇。是其胸次浩然而自得者,必有因甚集义以充之者也。(此言其气象)好善之笃,处事之通。宽弘若河海之广,信果若著龟之公。则其局量规模之大,又非迂僻固滞者之所可得而同也。(此言其材器)若夫性理之学,经济之功,辟异端以明吾道之正,仗大义以佐兴运之隆。文垂不朽,化洽无穷。真社稷之重臣,而后学之所宗也。(此言其学问事业文章) •李成桂:

    •①卿天资纯粹,识度渊微。器能可以涵德性之全,经业可以发圣贤之蕴。养之有素,知之益精。得以存心道德仁义之咸尽,达于为国礼乐刑政之兼通。至于词赋讽扬,乃卿之余事;言辞典雅,有诗之古风。

    身世奇闻

    郑道传称其母禹氏为“荣州士族散员(禹)渊(又作延)之女” [1],但他的政敌则说郑道传“家风不正,派系未明”“起身贱地”。 [24]《朝鲜王朝实录》记载,他的外祖母金氏之父金戬曾经当过和尚,与奴隶树伊之妻通奸,生下了郑道传的外祖母,长大后嫁给禹渊,生下郑道传的母亲。后来郑道传之所以急于除掉禹玄宝,除了禹玄宝忠于恭让王之外,还有郑道传怀疑禹玄宝家族(与禹渊同族)知道他外祖母的来历并到处散布,造成他长期得不到升迁,因此加以报复。 据今韩国忠清北道丹阳地方的传说,有相士预言郑道传之父郑云敬在十年后结婚所生的儿子将成为宰相。郑云敬相信了这个预言,前往金刚山修养十年。十年之后在回老家安东奉化的途中遭遇降雨,郑云敬寄宿于丹阳三峰的草庵之中,并邂逅了当地禹氏少女。郑云敬娶此女而归,生下了郑道传。取名“道传”就是因为他在道路上诞生的。

    不拘小节

    郑道传有一天早上去衙门,穿靴一黑一白,坐下来后,胥吏告诉他靴子穿错,郑道传俯视一眼,微微一笑,没有换靴子。回家时,他骑马而行,笑着对仆人说:“尔毋怪乎吾靴之黑白也。左者见白不见黑,右者见黑不见白,亦何伤乎?”

    各论乐事

    郑道传曾与李崇仁、权近一起讨论“平生乐处”,郑道传先发言,说:“朔雪初飞,貂裘骏马,牵黄臂苍,驰猎平原,此足乐也!”李崇仁说:“山房净空,明窗静几,焚香对僧,偶坐联句,此可乐也!”权近说:“白雪满庭,红日照窗,熏室温堗,围屏拥炉,手执一卷,大卧其间,美人纤手刺绣,时复停针,烧栗啖之,最为乐也!”郑道传和李崇仁都大笑,说权近的乐事启发了他们。

    郑道传的诗文在他被杀前一年就经其子郑津整理为《三峰集》并刊行于世。后经其曾孙郑文炯增补,变为八册,但流传不广。朝鲜正祖李祘对郑道传甚为推崇,并“惜其遗集不传于世,故心常恨之”,多方搜求后,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刊《三峰集》。 [93]郑道传之诗被徐居正评为“豪逸奔放而少锻炼” [85],而正祖则认为“不但文章奇伟,发难经义处又多可观”,予以高度赞赏。

  3. 《甄嬛传》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于2011年出品的清装宫斗剧,由吴雪岚(流潋紫)、王小平担任编剧,郑晓龙执导,孙俪、陈建斌、蔡少芬领衔主演、刘雪华、李东学、李天柱、蒋欣、陶昕然、斓曦、张晓龙、蓝盈莹、孙茜、战菁一联合主演,颖儿友情出演。该剧改编自吴雪岚(流潋紫)所著小说 ...

  4. 郑孝胥(1860年5月2日—1938年3月28日),字苏戡,一字太夷,号海藏(因居所名曰“海藏楼”)、夜起菴主,世称郑海藏,福建省闽侯(今福州)人,祖籍港头镇南郑村,出生于江苏苏州胥门。中国近现代诗人、诗学家、书法家、伪满洲国国务院总理。光绪八年(1882)中福建省正科乡试解元。十一年 ...

  5. 受此大辱,司马迁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 中书令 ,继续发愤著书,完成了被 鲁迅 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3] 《汲郑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6. 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清-曹州府辖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