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4月16日 · 這部分互動是收集證據的,藉此資料我們進入了他人的心理觀點,推理他為什麼會這麼做的背後意圖,並預期他人用什麼角色與邏輯在進行下一步。 大概類似名偵探的作法,或者一句話表示:「設身處地」。 情感的同理心和認知的同理心之間彼此獨立,能在情感上強烈共情的人不一定也善於理解他人的認知觀點,反過來也是。 然原則上兩者必須並用,「同理心」才會真正完整。 強烈共情的人很容易被情緒主導,跟著對方進入破壞、宣洩的立場,此時就需要認知的同理心幫忙踩住界線,讓「你是你,我是我」,讓「同理,而不是同意」;而過於理解他人的認知同理心,很容易進入自己對他人的想像,太早幫對方解決問題,事情是作對了,然人類的情緒沒先被回應,就什麼也動不起來,此時就需要情緒的同理心回應對方感受,讓他感覺到「我是支持你的」。

  2. 2024年2月5日 · 「增強理論」四技巧,媽咪收服小魔頭. 媽媽經編輯部 更新於 2024-02-05. 看留言討論. 撰文\喜佩涵. 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育理念傳頌千年,其思想啟蒙諸多學子,更以「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聞名。 然而如此仁愛的孔子,居然也有對學生「無言以對」的時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推薦閱讀: 要教孩子如何表達自已的想法,而非制止孩子不能頂嘴! 《論語‧陽貨篇》:「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 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有天,孺悲被魯哀公派去找孔子學士喪禮,卻被以生病為由推辭。 當他摸摸鼻子走人時,孔子卻彈起瑟來,一邊唱著歌,刻意讓孺悲知道:我沒有生病喔! 只是不想見你。 這就是有名的「不屑之教」。

  3. 2020年7月13日 · 我們討厭比較,卻又難以停止比較。 推薦閱讀: 10張圖畫出「一般父母」與「智慧父母」大不同,讓你的孩子聰明快樂! 常聽到學生告訴我:「父母老愛拿我跟別人比,什麼都要比」。 而身為父母的則常說:「我們才不是愛比較的人,只是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 在意輸贏,就是比較呀! 父母口口聲聲說沒比較,但言談中卻處處流露出比較的訊息。 例如,時常在孩子面前,提起某某人考上哪個大學科系、哪個親戚的孩子現在在哪裡高就、目前年薪多少、誰又與什麼家世背景的對象結婚……等。 殊不知,孩子聽了都感到格外刺耳,因為這就是比較。 過去,是因為外在資源匱乏才需要比較,這具有生存的價值。 而現在,物質生活無虞時仍要比較,顯示的正是內心的匱乏。

  4. 2021年1月29日 · 基礎體溫小介紹. 基礎體溫英文為basal body temperature,簡稱"BBT",育齡期女性的基礎體溫受到卵巢分泌的性激素影響,而呈現週期性波動,從1904年發現基礎體溫與卵巢功能的關係後,到現在已經應用一百多年了,雖然現在西醫都用超音波監測排卵,但在中醫不孕的診斷治療中仍為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怎麼量基礎體溫? 1. 先去藥局買一支 電子基礎體溫計 ,放在床頭或伸手可及之處。 2. 經過 6-8小時 連續睡眠。 3. 醒來後躺在床上不要動、不要說話。 4. 將體溫計置於舌下測量5分鐘。 5. 將結果紀錄在基礎體溫表上。

  5. 2024年1月24日 · 作者\許川. 冷暴力算是一種精神虐待,長期被冷暴力的人,在關係裡都處於弱勢,精神上飽受極度的煎熬,如果長期處於這種狀態而得不到解決,身體也可能出現各種慢性病痛;如果是已婚有孩子的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會受到影響。 喜歡冷暴力的人,有兩種不同的典型心理,先判斷清楚狀況,就能對症下藥了。 在做這個判斷前,不妨回顧一下你們的感情經歷,問問自己:在這段關係裡,你是一直處於弱勢,對方說了算,然後對你越來越沒耐心,動不動冷暴力? 還是你一開始是在強勢的位置,慢慢地對方不在意你了,開始冷暴力? 如果是前一種狀態,那你的另一半很可能是個非常沒有安全感的人,外強中乾,冷暴力是他控制你的手段。 當他對你冷若冰霜,不聞不問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傳遞一種態度:我不會妥協,也不會改變,如果你想和我在一起,就要做出改變。

  6. 2020年1月11日 · 1.孩子所想和大人不同,首要是釐清原因. 解決策略:若是因為孩子年紀尚幼未充分理解行為背後之意義,對其而言可能僅只是打招呼的方式,那我們應該和孩子建立默契,改成以擊掌或握握手、揮揮手等其他較合宜的肢體動作來取代。 推薦閱讀: 別再這樣打你媽媽! 小孩愛動手打人怎麼辦? 2.看到大人發脾氣,孩子會有樣學樣. 解決策略:衝突發生時學會妥適解決,發脾氣時的語氣及語調引導趨於平緩,有時爸爸媽媽們若真覺得難以做到,那會建議盡量避免於孩子面前惡言相向。

  7. 2019年10月4日 · 媽媽經編輯部 發表於 2019-10-04. 看留言討論. 作者\ 媽媽經編輯Reese. 你想讓孩子更努力、變得越來越好,卻總是又氣又惱又沒輒嗎? 你知道對孩子說「你真聰明」,居然不是好的稱讚方式嗎? 你想讓老公乖乖聽話,幫忙做家事嗎? 心理學家驗證,透過正面的心理暗示,能有效讓孩子(老公)符合理想的期待,這就是「畢馬龍效應」,源自於一個有趣的希臘神話故事。 推薦閱讀: 當孩子一旦陷入「破窗效應」,這輩子就廢了! 畢馬龍效應:心理暗示讓神話成真. 希臘神話中,雕刻家畢馬龍先生,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來的女神像,於是,他每天對著雕像說話,最後,雕像竟然變成一位真正的女神——畢馬龍效應是一個「自我應驗預言發展」,常被用在教育或社會階級的研究上。 聽起來是一個癡迷雕刻家的故事,為何跟教育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