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全臺降雨但水庫入帳不明顯 農水署雨有下在集水區. 梅雨鋒面30日一天為全臺帶來可觀降雨。. (圖片提供/中央氣象局). 近日梅雨鋒面為全臺各地帶來顯著降雨但許多水庫蓄水量僅上升1%至2%截至今31日上午包括寶山寶二鯉魚潭德基白河 ...

    • 讓帳面數字回到統計的源頭
    • 正視水資源的空間特性及局限
    • 農業用水與工業用水 高估還是低估?
    • 農業用水的多功能與社會價值
    • 臺灣水資源治理的科學基礎仍有待拓荒

    以經濟部水利署2018年各標的用水統計年報的用水量數據來看,臺灣全年總用水量是167.1億噸,其中農業用水118.9億噸、生活用水31.6億噸、工業用水16.7億噸,這樣的數據大略占總量的71.1%、18.9%、10.0%,似乎我們得想辦法減少農業用水的量體。但細究灌溉用水的來源,依據農委會《2015農業灌溉白皮書》,分別為河川直接引水(60%)、河川壩堰取水(20%)、水庫放水(10%)、區域排水回歸再利用(6%)、水利會抽取地下水(4%)。 其中「河川直接引水」的數據,2019年農田水利處之數字看板特別註明「河川引水量計算方式為灌溉用水量扣除地下水取水量及水庫壩堰供水量」,但為什麼這個數據是這樣的推估值呢?因為過往的農田水利會並無在河川引水道裝設任何水量監測裝置,也沒有任何工作人員在現場...

    其次,應注意到各區域用水目的不同,以花蓮、臺東地區的水資源為例,歷年95%以上的用水標的都是農業用水,但該區域農業用水如果不做農業使用,又該挪作哪些用途?除此之外,我們得仔細分析各區域的差別,依據經濟部水利署2018年各標的用水統計年報的統計資料,東部地區一期稻作每公頃的灌溉水量為5萬482公噸,相較於南部地區二期稻作每公頃灌溉水量6,436公噸,其實有近8倍的差距,這是因為東部的農業用水不受競合影響,而得以讓溪流、湧泉水不斷重複流過田區,但這無疑也膨脹對農業用水的總量推估(表一)。 實質發生農業缺水的西部地區,個別水資源的分配概況又是如何?以北部的用水量來做分析,根據2018年各標的用水統計年報,北部農業用水使用北部總用水量高達46.50%,但如前所述,農業用水高達80%來自河川直接引水,...

    臺灣農業用水為何會在結構上不斷高估?細究其因來自於1990年代水租改由政府買單,農田水利會的收入不再仰賴農民繳交水租,而都市、工業的發展卻未實質處理相關課題,僅是簡易地被自來水公司及工廠以農業用水餘水,以調撥、購買名義,將帳面屬農業用水資源,實際移轉給其他用水標的。 不僅農業用水的帳面數據聞風不動,工業用水同樣也是,農業用水是不合理的高,工業用水卻是不合理穩定的低。臺灣工業用水的數字,歷年數值看來總是穩定低檔,但如果細究其估算的邏輯,仍舊使用1984年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的行業別水量估算,再乘以工業面積,估算出工業用水量。依據2018年經濟部統計處工廠校正及營運調查,臺灣握有工廠登記證的工廠是8萬8,784家,但自來水公司的用水度數分段統計表來看,登記為工業用水的家數卻僅3萬6,369...

    常不易進行產業升級,因為現行的灌溉系統是水稻本位,也就是以水稻栽種、雜糧種植交錯的地景出發,嘉南大圳在系統設計上,因為總體水量不足,畫分出三年一期、三年二期水稻田區;但蔬菜種植需要的是噴灌系統,也就是需要小區塊的水資源儲存,透過沙濾等過濾方式,將水資源長時間低量有效運用。簡單來說,臺灣農業的經營模式是一套適應臺灣乾季、雨季差異過程的策略,臺灣的水稻產業有效運用短雨季、強降雨量的特性,達到降低洪泛威脅。同時,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灣水田公益機能評估與實例探討計畫」,劉振宇教授的研究成果顯示,水稻產業的田區因為有阻水下滲的牛踏層,反而製造長期蓄水、穩定入滲補注的效果,每年提供至少6座翡翠水庫的地下水補充量。 目前農業用水排水一直扮演著中下游取水口稀釋汙染風險的重要水資源,以農業的經營模式來看,...

    近期的休耕爭議,其實並不只是單純的氣候變遷影響,更牽涉公部門改制過程的科學決策。其實在2017年後,許多農田水利會也開始推動智慧灌溉,導入當代的水利、GIS系統,透過更多的數近期的休耕爭議,其實並不只是單純的氣候變遷影響,更牽涉公部門改制過程的科學決策。其實在2017年後,許多農田水利會也開始推動智慧灌溉,導入當代的水利、GIS系統,透過更多的數據掌握,做出更合適的判斷,這件事情不單要繼續做,更要擴大地做,同時讓臺灣水利學界能夠協助全面掌握,健全各產業的水資源帳。 農業用水實質上到底有多少水資源是與自來水系統競合,這件事情也是需要細緻釐清,目前農業用水是10%以內來自水庫,而取用自壩堰的農業用水則是20%,應通盤了解這些壩堰有多少與自來水系統連通,是否容易發生競合關係。至於區域排水回歸再利用...

  2. 水庫集水區小雨水沒下在集水區水庫就沒有進帳但河川則是上中下游都有集水區因此容易有水進帳臺灣降雨是全世界平均2.6倍但有80%水資源是直接逕流入海中期四年計畫農水署將加強興建引水蓄水措施將溪流的水引進農田入滲涵養地下水或是以埤塘等多元蓄水設施蓄存水資源降低農業用水風險。 此外,管路灌溉初期只能做到定時給水,中期將於田間裝設感測器,根據不同區域、作物及作物生長期提供澆灌,做到精準灌溉,節水效率可望再提升。 桃園地區以埤塘蓄水,降低農業用水風險。 (圖片提供/農水署;攝影/陳鄭德) 問:農糧作物中以水稻最為耗水,水稻產業又要如何調適?

  3. 其他人也問了

  4. 農業部為強化農業節水從2022年一期作起在全臺6個水庫灌區實施水資源競用區水資源競爭使用區大區輪作以兩年一輪輪值灌區一期作得不種植水稻選擇做生產環境維護或轉旱作可獲節水獎勵。 農糧署署長胡忠一今日出席「2023臺灣花卉品種推介會」時表示,全球氣候變遷、旱澇不均情形愈來愈嚴重,把水做最有效利用是全球重要課題,農糧署過去幾年推動「大區輪作」,確實可以節省20%水資源,成績不可抹滅;其次,不種稻、輪值旱作,也能讓土地休養生息,有助減少作物病蟲害。

  5. 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表示此次停灌1.9萬公頃中以水稻1.4萬公頃最多其餘為果樹蔬菜及雜糧等稻作若以每公頃產量7公噸計算停灌大約減少9.8萬公噸稻米產量因目前公糧庫存仍有70萬公噸民間達60萬公噸預估仍可供應全臺民眾食用超過1年糧食

  6. 根據農委會統計全臺現有17個水利會現金存款約679億元但嚴重分配不均第一名的瑠公農田水利會就佔了將近三分之一約223億元第二名的臺中農田水利會約94億第三名則是桃園農田水利會約70億四到六名分別是高雄農田水利會彰化農田水利會七星農田水利會前六名加起來就有532億。 6個水利會佔全臺現金存款比例高達78.35%,其餘11個水利會存款只有147億,其中花蓮、臺東兩個水利會更分別只有4億存款,但這6個水利會的服務面積,只佔全國24.88%。 除了現金存款,更有價值的是水利會名下土地。

  7. 2020年大圳的源頭──烏山頭水庫即將迎來完工90年的紀念原先只預計使用50年的水庫如何透過保養與加固持續服役」,是一大問題,「跟我們同時間蓋的大壩都退役了只有我們還在。 」陳站長既驕傲又擔憂。 近年來的極端氣候也讓他面色凝重他說:「每一次下雨都要當成今年最後一次的雨水所以不管怎樣都要把水庫蓄滿。 」暗示應變的空間極度限縮,從上到下,嘉南大圳的相關人員都面對更大的挑戰。 嘉南大圳從興建以來,要解決的就只有「供水」這個問題──目標看似簡單,卻遠比人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以下讓我們從隆田水利站出發,先來看看以「供水」為目標的嘉南大圳的一年吧! 用水評估流程。 春季:一期稻作開始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