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全身健康檢查 相關

    廣告

搜尋結果

  1. 2019年7月12日 · 衛福部國健署從民國100年開始推動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年滿40歲的民眾即可享有多項政府補助的健康檢查根據統計目前免費健檢使用率僅有30-40%提醒大家持健保卡至各地醫療即可享有價值千元的健檢服務。 適用對象: 40歲以上未滿65歲,每三年一次。 65歲以上,每年一次。 55歲以上原住民,每年一次。 35歲以上小兒麻痺患者,每年一次。

  2. 2018年7月31日 · 如果想以更準確的方法了解自己的肥胖程度,你必須認識體脂肪率。 為何體脂肪率較準確? 脂肪是人體組成的重要元素,具有保暖、提供能量、保護臟器等功能,但過多的脂肪就可能帶來肥胖與疾病。 所謂體脂肪率,指的就是脂肪佔人體體重的比例,由於肥胖與體內的脂肪多寡有關,若是直接檢測人體脂肪含量,準確性相對較高。 此外,檢測體脂肪也能識破「隱性肥胖」,即外觀看起來不胖、但身體內部與器官已堆積不少脂肪的狀況。 體脂肪率如何判讀? 如果體脂肪率超過以下數值,就代表有肥胖跡象: 男性. 18至30歲:大於20%(正常值為14%~20%) 30歲以上:大於25%(正常值為17%~25%) 女性. 18至30歲:大於25%(正常值為17%~25%) 30歲以上:大於30%(正常值為20%~30%)

  3. 2018年12月27日 · 疾病知識. 肌少症3分鐘檢測法,長肌肉的營養飲食、運動方法. By iHealth / 2018-12-27. 肌少症是什麼? 肌肉流失的速度相當驚人. 家中長輩是高危險群嗎? 肌少症對健康的影響. 肌少症如何篩檢或診斷. 教你3分鐘簡易判別肌肉量. 肌少症如何預防? 長肌肉可以補充哪些營養? 台灣65歲以上男性長者平均每5人就有一人罹患肌少症,女性長者則平均每6人就有1人,肌少症不但可能是老年失能的前奏,更無聲無息的侵襲年長者的生活品質。 肌少症是什麼? 從字面上可理解為肌肉量變少,其實肌少症指的不只是肌肉質量減少,而是包括肌肉力氣減退、活動表現變差。 尤其當年長者出現走路速度變慢、沒有力氣擰毛巾、從椅子起身的速度變慢、瓶蓋轉不開等等,就必須高度懷疑有肌少症的風險! 肌肉流失的速度相當驚人

  4. 繼續閱讀. 超過這時長就可能是長新冠! 三大常見症狀、治療原則. 生活疾病, 疾病知識, 醫療新知 / By iHealth. 截至2022年6月,全球新冠肺炎病例數已達到5.35億,而台灣的確診數也正式突破300萬大關。 以全球的病例報告 … 繼續閱讀. 化療病人與家屬一定要知道的事! 應對10種常見副作用. 癌症, 藥物, 醫療新知 / By iHealth. 化學治療的常見迷思 多數人對化療往往充斥著「副作用大」、「痛苦難耐」的印象,事實上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這麼可怕。 繼續閱讀. 抗生素沒吃完可能產生抗藥性! 預防超級細菌的4大關鍵. 生活百科, 藥物, 醫療新知 / By iHealth.

  5. 2017年5月25日 · Home. 疾病知識. 糖尿病併發症有這5種病變,預防病變有這些原則! By iHealth / 2017-05-25.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 根據2016年衛福部資料顯示,台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8%,約有227萬名糖尿病患。 特別注意的是,高居十大死因第五名的糖尿病,其中有50%的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在臺灣醫界第五十二期的期刊中更提到,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更比一般人高出2-4倍,不僅容易造成血管、神經病變,更衍生許多嚴重的併發症。 糖尿病不僅影響患者的健康及生活品質,更可能危及生命安全,身為患者應特別注重血糖的控制,ㄧ般民眾除減少糖份的攝取外,也必須留意是否有家族病史,並戒除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此一來才能遠離糖尿病併發症的侵擾。

  6. 2022年1月5日 · 然而糖尿病初期通常沒有症狀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經罹病因此須定期做健康檢查才能及早發覺糖尿病。 為什麼糖尿病患者吃很多、喝很多還是覺得飢餓和口渴?

  7. 2018年11月7日 · 辨識中風. 不論是腦中風或小中風都會出現下面幾種症狀及先兆:單側手腳或臉部麻痺、說話不清等。. 當這些徵兆發生時,先別慌張,記住「FAST」口訣,確認三大重點:臉歪、手軟、大舌頭。. 1.「F」指的是 FACE,臉歪,請患者微笑,觀察是否一側臉部低垂。. 2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