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5月23日 · 2019年台北美術獎首獎《父親的錄影帶》以同志議題和父子之間的私密交流為題,帶觀眾重新思考家庭裡的同志關係。 (攝影/余志偉) 我從大學時期開始參與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義工,熱線從成立初期就開始服務同志的父母親,當這些父母發現孩子是同志時,往往情緒強烈卻又孤立無援,熱線成為他們少數的資源之一。 但當父母來到熱線舉辦的支持團體時,卻又可能將對於孩子的不解與憤怒投射到同樣是同志的義工身上。 「為什麼要做這種變態的事? 」 「你有沒有為你的父母想想看? 」 「是不是要追流行、連孝道都不管了? 我聽過最離奇的論點是:「我兒子很愛去健身房,一定是健身房的冷氣裡頭被偷放進了什麼東西,才會讓我兒子吸到毒氣變成同性戀。 這些令人啼笑皆非、卻又極度緊繃的對話,重複在父母團體中出現。

  2. www.twreporter.org › a › sexual-harassment-taiwan-me-too-waveFill 1

    2023年7月10日 · #MeToo終於在2023年的台灣爆發之前,蕪安(化名)完全沒有期望20年前在政大近距離接觸的師對生性平事件,能有被大眾正視的一天,只能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向周遭示警。 (攝影/陳曉威) 今年6月初開始在台灣Facebook社群中,無數的性侵犯與性騷擾事件從政黨、職場、校園、娛樂、藝文領域的黑暗角落被陸續揭露,進到主流大眾的視野,猶如一場大規模的集體創傷,人們彷彿一夕之間發覺表面光鮮亮麗、道貌岸然的背後,對他人身體界線的試探與侵犯,長期被整個社會默許與忽視。 2017年起,這波譴責性侵犯、性騷擾行為的全球性別運動從美國興起以來,許多關心此議題者問道「為什麼台灣沒有#MeToo?

  3. 2024年4月11日 · 近日,藝人黃子佼被揭露自2013年2月12日起加入「創意私房」的論壇,並為其中的高級會員,再度引發社會對相關論壇平台的關注。 即便這個巨大的性影像交易網站在被檢警破獲後,曾被封網一個月,卻始終無法斬草除根。 現在提到「創意私房」,莊明雄平常講話常有的高昂語調會不自覺地會轉趨低沉,「極惡之地」是他對這個網路論壇的形容,因為那是一起連警察、老師和軍人都參與的集體犯罪。 過去數年來,他與「創意私房」犯罪者交手的過程仍然歷歷在目。 警匪交手:「創意私房」一度被封印但仍能復活,會員數持續上升. 2020年,莊明雄在台北市婦幼隊的引薦下接觸到幾名被害人。 有的是性愛影片外洩、洗澡過程被電腦鏡頭錄下、有的則是走在大街上被人偷拍。

  4. www.twreporter.org › authors › 58c66ca478a8c00d00d32b9b隱匿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竭誠歡迎認同《報導者》理念的朋友贊助支持我們! 贊助我們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與社會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

  5. www.twreporter.org › a › covid-19-digital-love-dating-appFill 1 - The Reporter

    隨著全球疫情升溫Donna和男友再也難以踏出國門兩人之間雖然持續以文字和影像來互動但愛情變得氣若游絲甚至愈來愈沒有真實感。 接觸不到彼此,她說那替關係埋下了導火線,遠距離本就有不安,更需要期待作為持續下去的動力;只是遙遙無期的封關日子不知道有多長,見不到面,兩人生活更難有交集,戀情進入艱苦的肉搏戰。 幾個月後,雙方信心皆失,毅然決定放棄。 結束這段遠距離戀情,Donna並沒有太多怨嘆,曾在交友軟體公司上班的她告訴自己,或許換新的人可以讓生活開心一點。 於是她回到起點,重新打開交友軟體,試圖透過演算法尋覓新的可能。 吞不下寂寞的人:疫情下的交友潮. 像Donna這樣的故事並非特例,關閉的國門讓遠距離戀愛的屏障更厚了。

  6. 2023年6月13日 · 2021年3月曾與朴元淳有過交集的記者孫熙官在韓國出版了一本爭議著書悲劇的誕生》,內容以市府團隊的見證訪問為主公開主張針對朴元淳的性騷擾指控是政治迫害」,這本書的基本論點與辯護說法更在2023年4月由導演金大賢改編成紀錄片 ...

  7. 2015年12月16日 · 法官們有個不公開的網路討論空間叫做法官論壇。 那裡的主流意見一向認為,不應以法官的名義投書發表意見。 但最近不一樣,如果法官投書是罵司改會的話,就不在此限,而且會得到很多「讚」。 引起反彈的是司改會的觀察報告,以及隨後上線的「 司法陽光網 」。 前者抨擊有些法官開庭態度不佳但被批評是斷章取義孫健智,「許一個專業的法庭觀察報告」 ),也被批評違反公平審判原則( 林鈺雄,「傾斜的舞台 迷思的司改」 );後者將法官與檢察官的公開資料集中於網頁上呈現,但被批評是以不重要的資料來打擊司法公信力( 黃奕超,「這樣的司改會你敢信? 」 )。 除了法官個人就事論事的投書以外,司法院與法務部也分別發新聞稿譴責司改會。 法庭觀察報告與司法陽光網,都是司改會身為民間團體,企圖監督司法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