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剝皮寮 (臺語:Pak-phê-liâu)位於 臺灣 臺北市 萬華區 康定路173巷,北臨 老松國小 ,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臺北市政府於2010年3月29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1] 歷史 [ 編輯] 剝皮寮街景. 乾隆28年(1763年)「北皮藔街」的名稱即出現於艋舺地契中,推估剝皮寮聚落成形於清代早期,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清治時期的剝皮寮,名稱不管是「北皮藔街」、「福皮藔街」或「福地藔街」,已有店屋的型態,且皆已街名稱之,表示具相當發展之聚落形成。 [2] 。 明治28年(1895年),剝皮寮地名由「福地藔街」改為「北皮藔一丁目、二丁目、三丁目」。 大正11年 (1922年)進行町名改正,廢街庄為町,北皮藔街改為「八甲町」和「新富町」。

  2. 剝皮寮 (臺語:Pak-phê-liâu)位於 臺灣 臺北市 萬華區 康定路173巷,北臨 老松國小 ,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為臺北市今日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臺北市政府於2010年3月29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 [1] 歷史. 剝皮寮街景. 乾隆28年(1763年)「北皮藔街」的名稱即出現於艋舺地契中,推估剝皮寮聚落成形於清代早期,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清治時期的剝皮寮,名稱不管是「北皮藔街」、「福皮藔街」或「福地藔街」,已有店屋的型態,且皆已街名稱之,表示具相當發展之聚落形成。 [2] 。 明治28年(1895年),剝皮寮地名由「福地藔街」改為「北皮藔一丁目、二丁目、三丁目」。 大正11年 (1922年)進行町名改正,廢街庄為町,北皮藔街改為「八甲町」和「新富町」。

    • 萬華區康定路173巷
    • 2003-2009
    •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西側),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東側)
    • 牌樓厝(騎樓)
  3. 剥皮寮 (台语:Pak-phê-liâu)位于 台湾 台北市 万华区 康定路173巷,北临 老松国小 ,东至昆明街南面广州街西接康定路为台北市今日硕果仅存的清代街道之一台北市政府于2010年3月29日公告登录为历史建筑。 [1] 历史 [ 编辑] 剥皮寮街景. 乾隆28年(1763年)“北皮藔街”的名称即出现于艋舺地契中,推估剥皮寮聚落成形于清代早期,至今已有两百多年,清治时期的剥皮寮,名称不管是“北皮藔街”、“福皮藔街”或“福地藔街”,已有店屋的型态,且皆已街名称之,表示具相当发展之聚落形成。 [2] 。 明治28年(1895年),剥皮寮地名由“福地藔街”改为“北皮藔一丁目、二丁目、三丁目”。 大正11年 (1922年)进行町名改正,废街庄为町,北皮藔街改为“八甲町”和“新富町”。

  4. 永興亭是剝皮寮歷史街區保存之建物中規模最大者除廣州街163號全毁外其餘四棟在修復前仍有立面留存牌樓面主要以紅磚砌成小陽台與女兒牆上則以洗石子裝飾

  5. 一般臺灣店舖多採用 屋簷 遠眺及搭架 涼棚 兩種方式來阻擋極大的 雷雨 和風沙等,然而 中國傳統建築 是以 桁 承重為主,屋簷出眺原就有其限制,無法太寬太遠。. 而搭架涼棚又太過簡陋,部份店舖便在 櫥窗 之前建造 涼亭 為防風避雨之用。. 後期為了使 商店 ...

  6. 東三水街市場位於剝皮寮旁的的東三水街市場的歷史悠久更是當地人每天都會造訪的地方市場內的蔬菜水果和肉類皆一應俱全且極為新鮮也包含各式生活用品及服飾類可以說是非常繽紛的一座市場

  7. 剝皮寮的街屋. 剝皮寮百年匠心特展陳列的福大同茶莊」、「老明玉香舖」、「台北堂摩那卡餅本舖富山蒸籠等十三處艋舺在地代表性鄉土歷史文獻。 萬華佛具街上成立於1895年的「龍山佛具店」為艋舺龍山寺早期佛具用品的主要供應商。 當時 平埔族 與 泰雅族 原住民 則多以 獨木舟 自 淡水河 上游載運農、獵產品等物與 漢人 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Vanka / Banka」,泰雅族稱獨木舟為「 Bnkaʔ 」、稱台北為「 Mnkaʔ 」,故附近漢人以 台語 譯音 ,稱此地為「艋舺」(Bangkah)。 [1]:147 移民建有 艋舺福德宮 。 艋舺因港商之利,曾經盛極一時,於 清代 ,與 臺南府城 、 彰化 鹿港 並列為臺灣三大城鎮,有「 一府二鹿三艋舺 」之稱。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