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9月16日 · 亞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新藻曾在接受康健採訪時指出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種病毒或細菌感染後所導致的急性多發性神經炎這致病機轉來自人感染病毒後引發身體本身免疫系統反應而產生抗體但這抗體不只是攻擊病毒還會無差別搗亂人體的周邊神經髓鞘細胞進一步造成周邊神經系統癱瘓導致感覺運動或自律神經失調。 格林巴利症候群症狀如下: 四肢末端沒有原因的發麻. 手腳會對稱性地逐漸無力. 走路很容易絆倒. 全身肌肉張力下降. 吞嚥功能障礙. 呼吸功能障礙. 比較需要注意的是,格林巴利症候群的病程惡化非常快速,很可能會讓病人形同癱瘓。 邱新藻提醒,嚴重時,患者很可能併有吞嚥和呼吸功能障礙,甚至會需要氣切及插管,極少數人會因喘不過來而缺氧死亡。

  2. 2018年5月11日 · 她仍保有正常的思考和認知能力,不過她某部分的生理功能卻嚴重失能,因為她大腦裡控制行走和說話的區塊受到了損傷。 推薦閱讀:昏迷指數定義? 如何判定腦死、植物人? 計算量表一次看. 社交孤立的深度影響. 凱特為什麼會醒過來?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當時被確診為植物人好幾個月的凱特,應該再也不可能醒過來。 是那些關心凱特的人在看到我們的掃描結果後,改變了照顧她的行為和態度所致? 還是因為他們花了更多心思和時間在凱特身上,努力幫助她從昏迷中清醒過來? 這些行為、態度上的改變真的與凱特醒過來有關嗎? 現在心理學的研究已經發現,在 社交上被孤立會對大腦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 試想一個人的感受連續好幾天、好幾週、好幾個月被忽視,並且被人當作是一件物品般的對待,心中會是怎麼樣的滋味。

  3. 2022年10月18日 · 神經遭到壓迫或因為疾病導致麻,是因為被壓迫時神經傳導狀態改變,訊號無法有效到達末端,因此產生痠麻、無力的感覺,麻感實際上是神經發出、肌肉感受到,而非是肌肉感到痠麻。 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陳渝仁列舉以下手麻因素: 周邊神經遭壓迫: 簡單說是「上面被壓迫導致下面的部位感到痠麻」,最常見的是腕隧道症候群,或是趴睡時手臂的尺神經被壓迫,因此手會麻,通常是被壓迫到的單手麻。 此外懷孕孕期最後3個月,因為血液循環不順、液體滯留導致 水腫 ,會壓迫到神經,不過生產完就會漸漸消失。 頸椎壓迫、 椎間盤突出 : 原因是姿勢不良、導致神經被壓迫。 神經病變: 常見因素是 糖尿病 、洗腎病人或是化療後的病人。 神經病變通常不會如周邊神經壓迫是局部或單側的麻,而是四肢甚至全身性的麻感。

  4. 2021年2月27日 · 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的失智症原因),排名第二多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疾病的病理是源自於於大腦黑質組織當中分泌 多巴胺 的神經細胞退化,使這項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製造減少,引起運動功能障礙;目前認為發病的原因包括遺傳及環境因子。 據估計台灣目前有近10萬名巴金森氏症患者,因為罹患巴金森氏症導致的各種障礙已經是重要的健康議題,其中動作障礙是此病症顯而易見的症狀。 (推薦閱讀: 身體痠痛又合併此症狀 要當心是巴金森氏症 ) 典型症狀:手抖、肢體僵硬、無法順利運動行動變慢、小碎步走路. 典型的巴金森氏病的動作症狀可用英文簡稱 TRAP 含括,包括: 靜止時的不自主抖動(Tremor),多發生在手,也有可能影響到臉部與腳.

  5. 2022年10月5日 · 褪黑激素(英文 melatonin是一種荷爾蒙主要由大腦松果體分泌脊椎腸道等地方也會分泌睡眠清醒週期的控制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褪黑激素主要用於調節人體生理時鐘一般都會在晚上分泌以幫助睡眠白天時分泌減少正常人的褪黑激素量約在半夜達到高峰因此又稱為睡眠激素」、「黑暗激素」。 但切不可望文生義,它對減少體內黑色素和美白肌膚沒有任何效用。 褪黑激素的產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 而褪黑激素受體分散在全身各處,又似乎是多用途的生理信號,參與許多生理過程的控制,從而影響睡眠、生殖、免疫反應、能量平衡和行為等反應。 推薦閱讀:血清素又稱快樂素! 8種食物幫助分泌,4大功效一次看. 褪黑激素功效有哪些? 褪黑激素除了有幫助睡眠的主要功效外,還有以下幾點:

  6. 2021年11月17日 · 2020年6月,一名21歲、腦部嚴重受損而昏迷的女子,被送進柯曼杜奇的病房。 「所有臨床診斷的測試、實驗,都指出她腦內不存在意識活動。 」女子的病情非常悲觀,家人一度被告知,她很可能永遠不會再醒來。 但當柯曼杜奇使用馬西米尼的新方法,量測該名女子的PCI,所有人都震驚極了。 「只有短短幾秒鐘,我在螢幕上看到,她還在,在她的大腦裡。 」這名女子的PCI顯示,她的腦內仍存在高度整合性,被判定為尚有極低度的意識。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柯曼杜奇因此對復健人員說:「你們現在起要扮演偵探,四處搜尋、把她找回來! (與昏迷的人重新連結,是許多家屬的心願。 圖片來源/Unsplash) 接下來數週,復健人員開始定時去移動患者的手指、手臂、腿部,藉此刺激她的大腦。

  7. 2022年1月1日 · 2022-01-01. .文 / 林慧淳. .出處 / 康健雜誌. .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字級. 收藏. 分享. 一項差點被丟進垃圾桶的實驗結果,為神祕難解的大腦,扭亮了探照燈;這項研究,發現一個「神奇分子」,可能可以尋回失落的大腦記憶。 這幾年,科學界和醫學界對腦部的研究突飛猛進,一點一點解開大腦謎團,也為治療甚至預防癱瘓、身心症、失智症、憂鬱症等堪稱世紀疾病的難題帶來多線曙光。 21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逆轉腦退化 揭開失智之謎》,帶您理解我們最陌生的大腦,掌握多項世界最前沿的研究,一起揭開大腦神祕面紗。 我們的心智是怎麼形成? 我們經歷的事情,是怎麼被我們記得或遺忘? 我們是怎麼認得某種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