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4日 · 【 媽媽經 編按: 一名50多歲的男子在一次應酬中喝了很多酒,當晚睡得很好,隔天起床發現自己的左手腕無力、完全抬不起來,男子以為自己中風了所以緊急到醫院求診,檢查結果發現是「橈神經損傷」,透過整合治療才讓男子恢復手腕功能。 員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宗勳表示,這名男子手舉不起來的原因,不是腦中風,是橈神經壓迫損傷合併垂腕症,俗稱「週末夜麻痺症候群」或「蜜月麻痺症候群」,後者稱呼的由來是因為有些太太會枕著老公的手臂睡,造成先生手臂神經的壓迫。 橈神經是掌管手臂運動及感覺功能的重要神經,影響手肘伸直、前臂旋後、手腕伸直、手指伸直張開等動作。 神經受到壓迫都有可能造成損傷,而影響的程度則視被壓迫的部位而定,嚴重的話還有可能要進行幾個月的復健治療。

  2. 2024年5月6日 · 脂漏性皮膚炎看起來一塊塊像傷口結痂會起黃色的屑常出現在頭皮眉毛等皮脂腺較多的部位脂漏性亦即脂肪漏出來因為皮脂腺過於旺盛卓瑩祥醫師表示有些新生兒的皮脂腺旺盛可能與母體賀爾蒙有關

  3. 2024年4月24日 · 【必分享】三個異常反應表示你在暴力刮痧! 專欄作家 更新於 2024-04-24. 看留言討論. 刮痧後出現的身體反應、生理反應,因人而異,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刮到「瘀青」才有效果,切忌暴力使用刮痧片唷。 (推薦閱讀: 幼兒中暑別亂刮痧,抗暑熱有妙招) 刮痧後,局部皮膚會出現「痧象」,身體也會出現一些反應。 對於這些「痧象」和反應要區別對待,遇到不正常的反應要進行及時處理和補救。 刮痧反應的進程. 刮痧過後,刮拭部位會出現不同顏色、形態的痧點,顏色有鮮紅色、暗紅色、紫色以及黑色,其形態有斑塊狀、水皰樣、包塊或結節,可視為正常的生理反應。 刮痧當日. 約莫在刮痧後半小時,皮膚表面的痧會逐漸融合,呈現出一整片的痧斑,深部的痧逐漸消失;而大概在12小時之後,痧的顏色漸漸轉變,成為青紫色或者是青黑色。

  4. 2024年4月24日 · 媽媽經編輯部 更新於 2024-04-24. 看留言討論. 作者\媽媽經編輯 Reese. 假日全家人出遊,車子剛上山路,小孩就開始暈車不舒服甚至想吐,這時候家長可能會給小孩使用暈車貼片,甚至爸爸(駕駛)也會用到。 不過,食藥署6/11日已發布消息,暈車貼片可能會造成嗜睡、倦怠,甚至偶有視覺上困擾,或偶見興奮反應等副作用,恐增加意外事故的發生。 小孩一上車就暈? 爸爸越開越想睡? 聽說開車時切勿使用暈車貼片,會讓駕駛嗜睡? 針對許多民眾的疑問,食藥署闢謠專區說明,搭乘交通工具時,包含車輛、船、飛機等,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現象,醫學上稱為動暈症(motion sickness)是因為視覺、內耳中前庭與半規管之間的不協調所造成,民眾常會服用暈車藥或是暈車貼片紓緩症狀。

  5. 2024年5月13日 · 三真相爸媽別擔心. 體溫高到幾度以上才算發燒? 日前吳昌騰醫師在臉書「 來講兒科急診的543 」中分享衛教知識,指出發燒的定義為 「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 ≥ 38 ℃ ,介於 37.5 ℃ 與 38 ℃ 之間的體溫可能正常也可能是低度發燒,必須參考前後測量的體溫與其他症狀判斷是否有發燒現象」 。 另醫學教科書對不同部位測得的發燒溫度也有不同定義,一般來說: 1、腋溫達37 ℃,即是發燒。 2、舌下溫達37.5 ℃,即是發燒。 3、耳溫正常來說介於上述前兩者間,但目前常用耳溫槍所測溫度,兩歲內是38 ℃以上才算發燒,3-10歲為37.8 ℃以上,而11歲以上為37.6 ℃,肛溫則達38 ℃以上才算發燒。 目前衛福部以耳溫槍測量入境者溫度,當耳溫測量達37.5℃作為體溫篩檢的發燒準則。

  6. 2024年5月9日 · 三個月大前的嬰幼兒耳溫準確度較差,過多耳垢則會干擾測量,所以會建議父母親幫寶寶量肛溫。 但是,新生兒的正常體溫和成人不同,標準範圍為36.5〜37.5度C,當體溫低於攝氏36度C時,叫做低體溫。 排除衣服穿過多、哭鬧造成的發燒. 當出生不久後的寶寶體溫較高時,例如忽然大於37.5度C以上,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新手父母親幫寶寶包裹太多棉被、或是穿太多件的衣服。 有時候寶寶一直哭鬧不停,也會讓溫度忽然上升。 這時候父母親可以先幫寶寶解開一件衣服,先幫寶寶洗個溫水澡,等到寶寶冷靜後,再幫寶寶量一次肛溫。 若是寶寶溫度恢復到正常範圍的36.5〜37.5度C之間,此時寶寶的精神活力和食慾沒有影響、沒有發出「嗯嗯」不舒服呻吟聲,這是寶寶正常的溫度範圍,父母親不必過於擔心。

  7. 2024年5月7日 · 專欄作家 更新於 2024-05-07. 看留言討論. 作者/蔡宜芳. 其實父母生氣焦慮傷心的背後可能是深深的失落因為父母發現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需要自己了但這也代表孩子長大了父母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情,適時放手,孩子將能感受到被信任及肯定。 同時也知道父母仍在背後支持著自己,孩子將能飛得更遠。 孩子準備念幼稚園、國小時,可能會出現「分離焦慮」,亦即與親人分離時,孩子覺得沒有安全感、焦慮不安、想要黏著父母而出現哭鬧等負向情緒。 其實,爸媽也可能會經歷「空巢期」的分離焦慮。 當孩子開始獨立自主,甚至離家,也代表著父母養育孩子的階段性任務告一個段落。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