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台北藝術中心工程 相關

    廣告
  2. 過去一個月已有 超過 1 萬 位使用者造訪過 yatai.url.tw

    100%台灣工人,全年無休,服務基隆、台北、桃園地區。 服務台北桃園地區,專業工程承包,提供免費估價!粗工派遣全年無休,歡迎電洽!

搜尋結果

  1. 2016年7月1日 · 最近一次的事件是6月14日在高雄市議會完成三讀通過的高雄市專業文化機構設置自治條例》,這決定了高雄歷史博物館高雄電影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改制成行政法人的未來而在此前籌備中的台北藝術中心台南市美術館國家電影中心先後也都以行政法人的制度為定調這制度似乎成了台灣各藝文場館最時尚的風潮時間再往前推今年34月間採行行政法人制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下稱國表藝中心),其轄下的台中國家歌劇院國家兩廳院下稱兩廳院),先後發生了票價優惠爭議及表演團隊經紀公司公開批評其官僚與體制問題等事件在藝文社群內的引發廣泛討論千餘名藝術領域工作者透過臉書串連發起無限期支持健全藝文環境社團,這讓本來乏人問津的行政法人體制,在接連事件中也受到注目。

    • 《晃影》:流於形式的再詮釋
    • 玄虛論述手法的侷限
    • 攝影裝置化或文創化?
    • 《影像的謀反》的虛構美學與敘事重返
    • 《不只是歷史文件》:再思考過去與當下之間
    • 聖像的形塑或叛逃?
    • 看見展覽背後的運作邏輯

    今天,我們很常看到當代策展人使用對作品「再詮釋」的策略,陳昌仁確實運用了這項策略,而且是一種很特別的「再詮釋」。依照再詮釋或重新再脈絡化的策略來看,更重要的是,鬆動之前影像或符號中預設的意識形態並進行「聖像破壞」,或者重新回返那些被「掩蔽的歷史檔案」,賦予新的意義。然而,陳策展人卻使用古典文學中的華美詞句來附會影像在形式上的美感,全然無視內容所呈現的現實困境,並用自己「獨到的攝影觀」切入麥柯里的作品。 我對麥柯里的攝影作品本身沒什麼太大意見(比方說數位修圖的爭議、紀實攝影的倫理問題等,都不在本文討論範圍),讓人感到問題重重的是策展人處理麥柯里作品的策略。比較值得注意的策略有兩點,一個是他對麥柯里所作的「策展論述」,另一點是他將「平面攝影裝置化」以提升藝術性的差異化手法。 在論述方面,我們可以...

    今天策展人可以自由對藝術作品產生新的詮釋並賦予新的脈絡,只是陳策展人的詮釋真的讓人體會到當代藝術為什麼會惹來這麼多「污名」──比方說玄虛的學術包裝、徒具形式的作品、商業體系的共謀等等。而嚴肅有料的當代展覽也很不幸的常被這些污名所牽連。 同樣是當代的策展,《影像的謀反》、《不只是歷史文件》都不能跟上述的污名框架混為一談。在這些展覽,我們可以感受到更多對既有歷史或僵化感性地攪動,以及實驗性的批判態度。相對的,《晃影》乘載著對大師的崇拜、陳腔濫調的攝影情懷、文創的拜物思想,這種浮誇的詮釋從某個角度來說,也可以算是擾動既有感性了。 以積極角度來說,我們可以深刻意識到這手法的侷限(說不定策展人是故意用這招嘲諷偶像崇拜);但消極的角度來看,我們則像無知的大眾一樣,被各種玄虛的策展論述以及絢麗的影像形式給...

    回到「攝影的裝置化」來談,攝影與其他領域的跨域實踐,或脫離既有窠臼轉向裝置化的傾向,還有傾向觀者的互動關係等等,是當代藝術的跨域趨勢 。然而,《晃影》的裝置化實在讓人感到花俏而彆扭,與其說我看到了藝術領域常見的另類裝置,不如說我像在逛華山園區一樣看到各式各樣的「文創裝置」。 這些裝置的刻意呈現跟人們在華山看到的各種娛樂、商業特展的互動裝置思維相似:強調觀者互動、形式絢麗討喜、在公共空間中展示等。但這些裝置大都徒具表面形式,並不具備特殊的作品問題性,更多是為互動而互動、為裝置而裝置、方便人們快速消費的人造奇觀。 策展人彷彿把麥柯里當成攝影史上新的里程碑,甚至例示了讓攝影提升為「當代藝術」的可能途徑。攝影跟藝術之間曖昧難解的關係,也被策展人直接昇華成「當代藝術」,彷彿只要「藝術化」,就能拔高這些...

    《晃影》不管是文字論述或影像展呈上,都讓人感到眼花撩亂。相較下來,《影像的謀反》、《不只是歷史文件》則是讓人思考到作品形式美學、大師崇拜之外的其他複雜現實。黃香凝策劃的《影像的謀反》,儘管讓人意識到歷史的重述與再創造,但卻沒有忽略美學的重要性,但這邊的「美學」不是《晃影》那種華麗形式風格,更多是對既定感性或強權的挑戰、對他者歷史、移工、難民、宗教等議題的探討與重演,進而重新打開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與想像。 對我而言,相較早期錄像藝術對電影敘事的抵抗,《影像的謀反》雖重返了敘事,但同時瓦解既定敘事策略,而「虛構」與「歷史」的交雜重疊也開啟了觀者反思影像的能動性。此外,策展人邀請的藝術家都具有極高品質,比方說約翰.亞康法(John Akomfrah)《信仰之舉》(Auto Da Fé )的影像美學、...

    孫松榮等人策劃的《不只是歷史文件》也極具深意地重新思考港台的錄像發展史,策展人更將重點放在歷史檔案的梳理,從過去前衛錄像的回返中思考當下的可能。我們在這批作品中,也能注意到早期港台藝術家對身份認同的不確定、鬼魂般的個人狀態、諷刺的挪用政宣、媒體影像等政治批判。 雖說是早期錄像,但在今天看來仍充滿實驗性地挑戰意味,更重要的是當中充滿著對現實肌理的複雜理解與批判。相較來說,《晃影》可以說是實實在在的將現實簡化成一張張浮面的攝影裝置跟策展人的抒情論述。 《不只是歷史文件》雖是屬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中的一部分,但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些早期錄像大多脫離傳統電影與記錄片窠臼,更多是抵抗大歷史敘述,或者是對媒體批判、個人狀態、混雜身份認同的探索。 相較《影像的謀反》中錄像的「強影像與敘事的重返」...

    至於《晃影》,則不關乎未來的想像攪動,更多是鞏固在策展人心中的攝影小史、西方大師的崇拜、僵化的美學形式、讓人啼笑皆非的策展論述,而當中缺乏深刻的歷史意識、批判態度、以及重述歷史的想像力。與其說策展人在謀反麥柯里的影像,不如說他在幫攝影大師背書並極力塑造新聖像。 我們或許能以批判角度看待《晃影》華麗的論述與裝置,因為《晃影》是無歷史感的與再鞏固已知大師。相反的,《影像的謀反》與《不只是歷史文件》,則是更多關於未知的探索,不管是面對過去或未來的新眼光,進而催生創造性的視野與新感性的重組。 新聖像鞏固的同時,往往預示了下個聖像破壞的開始,或許我們不只停留在對聖像的讚頌,而是積極的對聖像進行破壞。麥柯里的作品不是說不能展,重點是「要如何展」。比方說,我們可以用麥柯里的作品揭露傳統紀實攝影的問題、紀實...

    綜觀來說,春季當代館的三檔展覽各自呈現對影像不同的思考方式。陳昌仁策劃的《晃影》較為將攝影親近大眾,但卻浮誇使用各種裝置與論述而淪為表面形式,停留在塑造偶像崇拜的策略,忽略了觀者的能動性。黃香凝的《影像的謀反》更多是將影像重返敘事,這種虛實交錯的敘事與對歷史、宗教、難民議題的探討,也激發觀者想像現實的多重可能。至於孫松榮、林木材策劃的《不只是歷史文件》,則更像是聚集港台錄像的發展,但在編排中更傾向作品強烈的政治性、議題性與批判性,也因此《不只是歷史文件》更具有學術化傾向。但無論如何,《不只是歷史文件》與《影像的謀反》都叛逃出影像的既有機制,瓦解與重塑我們對影像的既定想像。 或許在觀展時,我們不只停留在影像的形式與內容,還可以延伸至策展人如何思考、運作影像的邏輯。而這三種邏輯在同一空間的共存,...

  2. 2022年2月21日 · 在同一個中正紀念堂場域管理處和永和社大兩種導覽系統卻引導出不同的史觀小旅行的重要推手台北藝術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林瓊華觀察到管理處志工群體相當封閉成員都是一個拉一個進去意識形態也很單一

  3. 2018年10月11日 ·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即將在本週六2018年10月13日開幕這是台灣當今表演藝術蓬勃許多團隊已習慣在全球舞台流浪與生活的多年之後國家遲來的重要投資從時程來看它是台北兩廳院國家音樂廳暨戲劇院成立逾31年後在雲門舞集成軍 ...

  4. 攝影與藝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3月17日在台北當代藝術中心3位文章作者展開面對面的討論

  5. 1978,請回答. 你的鄉愁,不是我的歌──運動、劇場、去中心化,八〇年代遺落的文化提問. 北美館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展覽開幕晚會與戶外雕塑家李再鈐作品低限的無限的局部。 (攝影余志偉1983年12月台北巿立美術館開館台灣第一座現當代美術館出現1987年10月國家兩廳院成立表演藝術走入國家殿堂。 兩廳院35週年和北美館40週年之際,先後推出 《平行劇場 》文件展:「檔案敘事」──閱讀中介,探訪平行間的交錯歷史 以及 《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 展覽,不約而同以80年代作為藝術場館演進重要的標記與啟示。 80年代,既鬆開了威權時代最後的繫繩,也是在野力量走入體制的開端。 政治如此、藝術文化亦然。

  6. 2020年4月25日 · 攝影與藝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3月17日在台北當代藝術中心,3 位文章作者展開面對面的討論。2018/3/31 沈柏逸/荒原後的不斷追問 2018/3/31 張美陵/「無」的幽默 藝術家從缺乏特殊意義的「無用」世界看出端倪,作品的輕描淡寫、乾澀無味、近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