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104年第5屆「全國美術展」攝影類-金牌獎。 顏鵬峻,〈劇場〉,2014。 看似動物園的場景,卻恍如夢境的詭異。 相較於其他作品盛行大量數位繪圖的技巧,這作品使用寫實方法,影像懸置於真實與虛幻之間。 真的似假,假的似真,分不清哪個是真假。 穿梭於自然與人為的場景,提供了真假動物的真假劇場。 平實而不浮誇的張力,把尋常轉化成為隱謎,展現了藝術家的造型與敘事能力。 (照片提供/顏鵬峻) Tell me who you are. I'm that which you seek to destroy. 告訴我,你是誰。 我就是你尋找要摧毀的。 ──《攻殼機動隊 Ghost in the Shell》,2017。 盤根錯節的定位與脈絡. 「全國美展」是個老舊思維的「美展」?

    • 攝影界內部排斥觀念攝影?
    • 對攝影的浪漫想像
    • 攝影的「弱」或「虛無」本質
    • 「攝影實踐論」的轉向與侷限
    • 新的對話可能

    這次討論的焦點大多是針對「台灣攝影界」而來。台灣攝影界最大的矛盾張力仍然是在「紀實/觀念」攝影的矛盾分野,這也是王咏琳之前想對攝影界開槍的起心動念。此外,她也感受到傳統攝影內部似乎排斥觀念攝影的多元表現,而導致觀念攝影缺乏相關資料的保存,她在現場也提問:「台灣的觀念攝影到底在哪?」 對王咏琳來說,資深的攝影家似乎對年輕人缺乏包容性,年輕人只好跟當代藝術學一些新潮的形式表現。但,她認為年輕攝影不該只是跟當代藝術學習,攝影可以自成一格、做好傳承,而且這種自成一格的「攝影浪漫」或許會比當代藝術那種論述大於作品的傾向還來的更好。 此外,她也覺得能彌補攝影內部的世代的分裂,不管是技法或影像語言上都應該做好傳承。對我來說,她似乎認為攝影界內部分裂如果能整合,那攝影能做的會比當代藝術更好──攝影不需跟當代...

    王咏琳似乎對攝影仍然有種浪漫的想像,覺得攝影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即可。確實,大多數攝影家或藝術家在創作時都帶著浪漫情懷。但,攝影如果只是停留在執著抓住現實瞬間的浪漫上,就失去了它令人反思的可能。 如果我們引入文化研究的角度,就會發現他們往往對這種直觀、浪漫、個人美學、攝影眼、表達自我的攝影保持著批判距離。相反的,文化研究的角度會要求我們意識到文化如何形塑我們,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是在怎樣的文化條件下觀看這些影像。 舉例來說,當代攝影家鄭亭亭的作品很大程度就透過攝影回應了「文化條件」(西方人怎麼形塑對他方想像)的問題,而不只是直觀或充沛感性的美學,他更大程度上是回應了我們「如何觀看的文化框架」。這邊我們可以注意到,傳統的「直觀情感」或「客觀記錄」的攝影傳統都在她的作品失效,觀者轉移到對「觀看框架或文化...

    關於紀實攝影的問題,不管是汪正翔、年輕創作者或許多西方攝影評論,都批判「攝影能再現現實的前提」,他們認為到攝影往往在再現同時扭曲現實,總之這種樸素的「實證主義」觀點(紀實攝影的核心)早就遭到後現代思潮給生吞活剝。所以,他覺得他不是在對抗紀實,反而認為「藝術圈對攝影的狹隘理解,或議題先行的當代藝術思考」才是他更在意的事。 汪正翔的攝影觀帶有種虛無主義氛圍,並且以這種虛無或絕對曖昧含混認為是攝影的本質。在汪正翔看來,攝影不該有人文紀實或當代藝術議題導向型作品所標榜的「強意義」或「積極意義」,因為照片的切片是「完全沒有意義」或「弱意義」。也就是說,照片應該脫離人類意義的束縛,而回歸到自身最曖昧、最難以理解、最本質的混沌之域。換言之,他不關注照片再現或指引了什麼東西(紀實或議題導向創作的基本預設),...

    王聖閎企圖擴張攝影只專注視覺或可見形式的傳統,進而將攝影回返到「攝影家主體的攝影實踐」。這不再只是考慮視覺中心的觀看、影像美學或視覺文化,而是把重點聚焦在攝影家的「田野實踐」、「影像書寫」、「行動過程」、「身體實踐」,也就是那些我們觀看經驗影像之外,攝影家那些「不可見」的實踐過程。換言之,王聖閎覺得與其關注媒材特殊性或當代不當代,不如「考慮攝影家主體的實踐過程」。 他還進一步引用學者陳傳興的攝影論著《銀鹽熱》,來考慮台灣本土攝影理論的繼承可能。也就是說,他試圖發展「攝影家作為實踐主體」的觀念,再回扣台灣的攝影論述脈絡,進而發展新的攝影史觀,將「攝影」拓展到攝影家照片之外的其他「攝影實踐」。 關於攝影的思考,並不是只侷限在「照片」。而王咏琳也補充到「今天當代藝術不是從攝影來呈現攝影」。事實上關...

    綜合來說,汪正翔跟王咏琳與王聖閎最大的歧義還是在面對「紀實攝影」的態度上,汪正翔在意的攝影不是紀實或紀實方法,而是他追求的「另類攝影」;此外,汪繼承觀念攝影的思路,對紀實攝影的前提感到懷疑或無效。相反的,王咏琳跟王聖閎則不忌諱攝影紀實或傳統的框架內討論攝影。 要言之,王咏琳覺得攝影什麼都可以,反正攝影內部派系糾紛處理好或許攝影會比當代藝術有趣;王聖閎嘗試展開新的「在地攝影史觀」可能,以跨越紀實傳統的限制,並試圖將紀實攝影的深度田野功夫引入藝術學院,讓兩者交匯激盪。 〈荒原〉一文所延續的攝影討論不會就此終結,或許關於攝影還有更多的問題,我們並非只是提出簡單有效的方案,而是啟動後續論者或創作者前仆後繼的展開新的論述與對攝影的多重實踐想像。

  2. 攝影論壇. 什麼樣的思考策略會侷限影像的可能性? 什麼樣的策略打開了影像的不同面向? 從春季的台北當代藝術館三檔展覽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策展思維以及多位策展人對影像的思考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大門外觀眾可以看見策展人陳昌仁策劃的攝影家史帝夫麥柯里Steve McCurry個展晃影的影像裝置。 接下來,進入館內二樓,則是策展人黃香凝所策劃《影像的謀反》,可以明顯感受到有別於一樓「攝影藝術」的氛圍,更多是對歷史的回返與創造性的詮釋詩學影像。 最後回到館內一樓,還有策展人孫松榮與林木材共同策劃的早期實驗錄像展《不只是歷史文件:港台錄像對話1980-90s》。

  3. 2024年1月20日 · 當我踏入台北雙年展,一種錯置感油然而生,展場內有很多攝影作品,這與我過往的印象不太一樣。我認為,這種改變是有趣的現象。或許,展覽主題「小世界」意在反思大型藝術共同體,特別是工業化的影響。 自1980年代以來,國際雙年展、國際駐村藝術計劃急速膨脹,迫使藝術家創作具有全球 ...

  4. 攝影與藝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3月17日在台北當代藝術中心,3 位文章作者展開面對面的討論。2018/3/31 沈柏逸/荒原後的不斷追問 2018/3/31 汪正翔/攝影應該與政治分開嗎?當我們說攝影有政治意味,究竟是攝影者有意識的政治行為,或者是觀看者投射了 ...

  5. 2023年9月30日 · 城市密碼台北賦格是由台灣攝影家沈昭良策展集結來自台灣法國日本馬來西亞等4國共9位攝影師的街區影像展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外部捷運中山站至雙連站周邊街廓展出不同創作者以各自觀點切入中山區的都市生活捕捉新舊元素混雜拼貼著居住商業文化與公共交通等多重空間的街道紋理。 距離 達蓋爾 (Louis Daguerre)於1838年,從巴黎市區建物的窗戶所拍攝,歷史上最早有人物入鏡的都市景觀攝影 〈聖殿大道〉(Boulevard du Temple) ,迄今也有185年歷史。

  6. 近來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穿越──正義科技@潛殖》(以下簡稱穿越正義》)的策展人黃建宏試圖用極具創意的方式結合正義科技」() 。. 然而,他重新看待正義的方式並不是回到既有的二元對立框架──被壓迫者必須反抗壓迫者的政治正確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