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7月1日 · 最近一次的事件是6月14日在高雄市議會完成三讀通過的高雄市專業文化機構設置自治條例》,這決定了高雄歷史博物館高雄電影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改制成行政法人的未來而在此前籌備中的台北藝術中心台南市美術館國家電影中心先後也都以行政法人的制度為定調這制度似乎成了台灣各藝文場館最時尚的風潮時間再往前推今年34月間採行行政法人制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下稱國表藝中心),其轄下的台中國家歌劇院國家兩廳院下稱兩廳院),先後發生了票價優惠爭議及表演團隊經紀公司公開批評其官僚與體制問題等事件在藝文社群內的引發廣泛討論千餘名藝術領域工作者透過臉書串連發起無限期支持健全藝文環境社團,這讓本來乏人問津的行政法人體制,在接連事件中也受到注目。

  2. 2020年6月14日 · 威權時代江浙菜是達官貴人宴客首選菜色精緻細膩擺在宴席可以凸顯主人的品味台灣經濟起飛期間獨領風騷尤其是政經中心的台北知名江浙菜館一家接一家。 近年來隨著台灣經濟停滯、社會變遷,江浙菜館開始退燒。 撐下來的店家,生意也大不如前。 業績少7成,老菜館不敵疫情熄燈. 寶哥(右)偶爾到大兒子彭浩倫的餐廳「上海浙園」看看,長年經營餐飲的習慣改不了,聊天仍不時張望門口,一有顧客徘徊立刻上前招呼。 (攝影/林彥廷) 不只老員工,連鍋碗瓢盆都安排好去處. 55年資歷寶哥,當年舌尖破解老師傅食譜. 採訪當天,由彭浩倫(左)燒幾道招牌菜,寶哥雖然已退隱,仍忍不住技癢,上菜前拿起湯勺修飾外觀。 (攝影/林彥廷) 赴日歷練12年,再回台自立生根. 每個老客戶心裡,都有一道「老上海味」 1 4.

  3. 2020年6月14日 · 3月25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建議停辦室內100人以上室外500人以上集會活動5月11日在將近1個月無新增本土案例後指揮中心將室內宴客上限開放至250人每桌8人保持1.5公尺社交距離

  4. 狂八〇源自北美館館長王俊傑2019年任教台北藝術大學時與同校藝術跨域研究所所長黃建宏關於80年代的實驗藝術研究計畫由80年代2,000多個關鍵詞中再梳理出近100個關鍵詞以當代藝術視覺藝術戲劇和行為藝術文學劇場5個領域進行研究

    • 攝影界內部排斥觀念攝影?
    • 對攝影的浪漫想像
    • 攝影的「弱」或「虛無」本質
    • 「攝影實踐論」的轉向與侷限
    • 新的對話可能

    這次討論的焦點大多是針對「台灣攝影界」而來。台灣攝影界最大的矛盾張力仍然是在「紀實/觀念」攝影的矛盾分野,這也是王咏琳之前想對攝影界開槍的起心動念。此外,她也感受到傳統攝影內部似乎排斥觀念攝影的多元表現,而導致觀念攝影缺乏相關資料的保存,她在現場也提問:「台灣的觀念攝影到底在哪?」 對王咏琳來說,資深的攝影家似乎對年輕人缺乏包容性,年輕人只好跟當代藝術學一些新潮的形式表現。但,她認為年輕攝影不該只是跟當代藝術學習,攝影可以自成一格、做好傳承,而且這種自成一格的「攝影浪漫」或許會比當代藝術那種論述大於作品的傾向還來的更好。 此外,她也覺得能彌補攝影內部的世代的分裂,不管是技法或影像語言上都應該做好傳承。對我來說,她似乎認為攝影界內部分裂如果能整合,那攝影能做的會比當代藝術更好──攝影不需跟當代...

    王咏琳似乎對攝影仍然有種浪漫的想像,覺得攝影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即可。確實,大多數攝影家或藝術家在創作時都帶著浪漫情懷。但,攝影如果只是停留在執著抓住現實瞬間的浪漫上,就失去了它令人反思的可能。 如果我們引入文化研究的角度,就會發現他們往往對這種直觀、浪漫、個人美學、攝影眼、表達自我的攝影保持著批判距離。相反的,文化研究的角度會要求我們意識到文化如何形塑我們,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是在怎樣的文化條件下觀看這些影像。 舉例來說,當代攝影家鄭亭亭的作品很大程度就透過攝影回應了「文化條件」(西方人怎麼形塑對他方想像)的問題,而不只是直觀或充沛感性的美學,他更大程度上是回應了我們「如何觀看的文化框架」。這邊我們可以注意到,傳統的「直觀情感」或「客觀記錄」的攝影傳統都在她的作品失效,觀者轉移到對「觀看框架或文化...

    關於紀實攝影的問題,不管是汪正翔、年輕創作者或許多西方攝影評論,都批判「攝影能再現現實的前提」,他們認為到攝影往往在再現同時扭曲現實,總之這種樸素的「實證主義」觀點(紀實攝影的核心)早就遭到後現代思潮給生吞活剝。所以,他覺得他不是在對抗紀實,反而認為「藝術圈對攝影的狹隘理解,或議題先行的當代藝術思考」才是他更在意的事。 汪正翔的攝影觀帶有種虛無主義氛圍,並且以這種虛無或絕對曖昧含混認為是攝影的本質。在汪正翔看來,攝影不該有人文紀實或當代藝術議題導向型作品所標榜的「強意義」或「積極意義」,因為照片的切片是「完全沒有意義」或「弱意義」。也就是說,照片應該脫離人類意義的束縛,而回歸到自身最曖昧、最難以理解、最本質的混沌之域。換言之,他不關注照片再現或指引了什麼東西(紀實或議題導向創作的基本預設),...

    王聖閎企圖擴張攝影只專注視覺或可見形式的傳統,進而將攝影回返到「攝影家主體的攝影實踐」。這不再只是考慮視覺中心的觀看、影像美學或視覺文化,而是把重點聚焦在攝影家的「田野實踐」、「影像書寫」、「行動過程」、「身體實踐」,也就是那些我們觀看經驗影像之外,攝影家那些「不可見」的實踐過程。換言之,王聖閎覺得與其關注媒材特殊性或當代不當代,不如「考慮攝影家主體的實踐過程」。 他還進一步引用學者陳傳興的攝影論著《銀鹽熱》,來考慮台灣本土攝影理論的繼承可能。也就是說,他試圖發展「攝影家作為實踐主體」的觀念,再回扣台灣的攝影論述脈絡,進而發展新的攝影史觀,將「攝影」拓展到攝影家照片之外的其他「攝影實踐」。 關於攝影的思考,並不是只侷限在「照片」。而王咏琳也補充到「今天當代藝術不是從攝影來呈現攝影」。事實上關...

    綜合來說,汪正翔跟王咏琳與王聖閎最大的歧義還是在面對「紀實攝影」的態度上,汪正翔在意的攝影不是紀實或紀實方法,而是他追求的「另類攝影」;此外,汪繼承觀念攝影的思路,對紀實攝影的前提感到懷疑或無效。相反的,王咏琳跟王聖閎則不忌諱攝影紀實或傳統的框架內討論攝影。 要言之,王咏琳覺得攝影什麼都可以,反正攝影內部派系糾紛處理好或許攝影會比當代藝術有趣;王聖閎嘗試展開新的「在地攝影史觀」可能,以跨越紀實傳統的限制,並試圖將紀實攝影的深度田野功夫引入藝術學院,讓兩者交匯激盪。 〈荒原〉一文所延續的攝影討論不會就此終結,或許關於攝影還有更多的問題,我們並非只是提出簡單有效的方案,而是啟動後續論者或創作者前仆後繼的展開新的論述與對攝影的多重實踐想像。

  5. 2023年9月30日 · 城市密碼台北賦格是由台灣攝影家沈昭良策展集結來自台灣法國日本馬來西亞等4國共9位攝影師的街區影像展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外部捷運中山站至雙連站周邊街廓展出不同創作者以各自觀點切入中山區的都市生活捕捉新舊元素混雜拼貼著居住商業文化與公共交通等多重空間的街道紋理。 距離 達蓋爾 (Louis Daguerre)於1838年,從巴黎市區建物的窗戶所拍攝,歷史上最早有人物入鏡的都市景觀攝影 〈聖殿大道〉(Boulevard du Temple) ,迄今也有185年歷史。

  6. 攝影與藝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3月17日在台北當代藝術中心3位文章作者展開面對面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