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7月20日 · 台大教授郭瑞祥三十八歲的時候健康檢查沒有發現腫瘤但才過兩年四十歲的時候卻多了一顆四公分的癌症腫瘤當死亡逼近他才知道自己搞錯了人生真正重要的優先順序」。 (責任編輯:戴相文)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商研所特聘教授 瑞祥. 學者過勞猝逝的新聞,愈來愈常出現。 但從來沒想過,自己也會成為可能的「死亡候選人」。 四十歲那年,我被確診為肝癌患者。 過去,工作占據我絕大多數的時間心力,但在死神逼近那一刻,我最放不下的,卻不是工作,而是最親愛的家人。 雖然十多年過去了,那幕情景永遠銘刻在我腦海。 當時,我因肝癌準備開刀,同時在台大醫院內接受癌症治療的台大教授翁景民來探視我。 那時他正在接受化療,整個人相當虛弱,卻在我進行手術的前一天下午,他坐著輪椅、硬撐著身體、來陪我做禱告。

  2. 這也意味著往後各大公害案件的受害者包括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老師長期關注的台塑六輕對周遭居民的健康危害都有機會循著 RCA 案的先例向造成損害者提出告訴

  3. 2024年4月12日 · 微軟發布的新聞稿指出, Mia 有助醫生發現比過往多 12% 的罹患者,且還能讓掃描檢查的工作量降低 30%,讓整個過程更有效率 。 不過最值得一提的,還是它 能即時發現連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士也難以察覺的癌症患者 ,且沒有漏掉任何醫生也看見的案例。 對專業的放射師而言,那 11 名被 Mia 發現罹的女性的腫瘤都太過微小、難以發現。 參與試驗的其中一名女性 Barbara 的腫瘤只有 6 毫米,她說:「醫生們告訴我,我的腫瘤非常小,人眼無法察覺。 」她認為 Mia 自己的「救命恩人」,讓她能提早進行手術與放射治療。 讓罹者更早接受治療,存活率高達 95% 負責該試驗的 Gerald Lip 表示:「 如果女性能在腫瘤小於 15 毫米時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存活率將高達 95%。

    • 個性較鬱悶生成腫瘤機會較大
    • 患者不再愛發脾氣!肌瘤縮小3公分
    • 醫師提醒子宮肌瘤患者:永保一顆好心情
    • 延伸閱讀

    人的情緒不只影響人的表現,更和健康更是息息相關,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婦產科主治醫師 、海扶刀中心主任沈煌彬表示:「在中醫學說裡面,早已提到情緒對於婦科腫瘤的生成有關,個性比較鬱悶的人,生成腫瘤的機會也比較大。」

    沈煌彬醫師執業多年,在臨床上也看到不少案例,他舉例:「一名婦人肌瘤在我門診追蹤兩年了,從5公分,一直追蹤到10公分,一直沒有接受手術的原因,是因為家裡的兒子正值叛逆期,處於高中升學階段,兒子情緒更難控管。」 婦人跟醫師約好,今年七月要來開刀,因為要等兒子上大學才有空。但在前兩周回診,婦人的臉上一直掛著笑容,原來因為兒子考上了不錯的大學,婦人也不常在家裡發脾氣。結果醫師用超音波一看,發現肌瘤縮成3公分!婦人開心暫時不用手術了。

    不只這名婦人的案例,沈煌彬醫師再分享:「另一名婦人肌瘤十幾公分,兩年前做過海扶刀了,肌瘤已經縮到5公分,但是偶爾還是會有月經量多的狀況。經過溝通,也是考慮今年七月用達文西手術,把那顆5公分肌瘤切除。」 但婦人的小孩專長很特殊,預計今年六月要到美國參加比賽,但因為疫情比賽取消。這半年來,月經量變得很少,肌瘤也縮小,手術也不用了。 肌瘤患者常問醫師生活中要注意什麼?沈煌彬醫師強調:「我想就是永保一顆好心情。」 【沈煌彬醫師小檔案】 現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海扶刀中心主任、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醫療醫療糾紛委員會委員 專長:海扶刀手術、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子宮內膜異位症、卵巢腫瘤手術

    【壓力、焦慮、恐懼⋯⋯】德國醫師指出:8 種與「心理情緒」有關的癌症 【總是在高標準中喘不過氣?】完美主義者的「無力盲點」:我們一直都在當自己的慣老闆 【工作一整天好疲憊】3 種放鬆身心的「夜間瑜珈」:穿針式化解肩頸僵硬、蝴蝶式矯正骨盆歪斜、鴿子式去除腳部疲勞 (本文經 Heho 健康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每四位女性就有一位有子宮肌瘤!醫師:保持好心情可以減少肌瘤生成〉;精選圖片來源:Pexels)

  4. 2020年8月19日 · 不少患者是三四十歲的青壯年出現症狀已經是中晚期致死率高的肝癌」,誰是高危險群? (本文經 照護線上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奪走賈伯斯性命的——神經內分泌瘤(懶人包) 〉)

  5. 2016年7月29日 · 事隔 14 年,現在駱教授又推出了 誰是台大學生 2.0 !. 在《誰是台大學生 1.0》中,駱明慶告訴了我們三件事:. 天龍人尊爵不凡:台北人就比東人考上台大的機率高上 30 倍. 明星學校就是猛:80%大學生來自明星學校. 投胎要挑對父母:如果他們教育程度高 ...

  6. 2015年5月14日 · 健保給付制度的同酬不同工,以及愈辛苦的科別,被告的風險愈高,導致急診、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醫師嚴重不足。 但身為病人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來改善甚至改變這樣的狀況? 迷信大醫院名醫師你成為醫師過勞的兇手. 有病找大醫院找名醫是人之常情而這種心態就造成如台大醫院急診室永遠人滿為患的現狀。 但你可能不知道,像是在台大醫院,就算是器官移植的專科名醫,都必須「下海」親自做超音波,仔細想,這樣是不是讓醫師「大材小用」? 當然,這是醫院制度的問題,但作為一個病患,如果只是小病或例行檢查,硬是搶掛「名醫」的號,不也是一種浪費醫療資源? 不要「指揮醫師怎麼看病」,別浪費醫療資源. 有醫師不諱言指出,「台灣的病人太愛指揮醫生看病! 」以下的對話情節,幾乎每天都在診間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