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5 天前 · 中華民國與日本關係是指中華民國與日本國之間的各種雙邊關係,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又稱臺日關係。 兩國在1972年9月29日前有官方外交關係。在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與中華民國斷交後,雙方雖受制於一個中國政策,但因歷史上的密切關係以及地緣政治上的相依,除了非正式的政治互動外 ...

  2. 中華民國與日本關係 是指 中華民國 與 日本國 之間的各種雙邊關係,中華民國政府迁台后又稱 臺日關係 。 兩國在1972年9月29日前有官方 外交關係 。 在 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與 中華民國 斷交後,雙方雖受制於 一個中國政策 ,但因歷史上的密切關係以及 地緣政治 上的相依,除了非正式的政治互動外,更在經濟、貿易、文化等各層面維持緊密的交流。 目前雙方政府均在對方 首都 與重要城市互設 代表機構 及 分處 。 歷史.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及 遷臺後 與日本的雙邊關係。 代表機構. 1972年12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 亞東關係協會 與日本以民間團體名義設立的 財團法人交流協會 [註 2] 共同簽署《互設駐外辦事處協議書》。

    • 史前時期
    • 荷治時期(1624-1662)
    • 明鄭時期(1662-1683)
    • 清治時期(1683-1895)
    • 日治時期(1895-1945)
    • 戰後時期(1945至今)

    因無文字記載,台灣史前時代的經濟活動推估是撈貝、漁獵及農耕為主的生產活動。而根據考古證據可以發現,至少距離現在2000多年前,臺灣和東南亞已經有雙方向交流、很熱絡的海上貿易網絡,玉器是最具體的一個例子:考古研究發現史前時代台灣玉器也在東南亞地區包含菲律賓、婆羅洲北部、越南南部、泰國南部等被發現,甚至是以臺灣玉為原料的進行玉器製造。臺灣發現鐵器時代的物品,如瑪瑙珠、玻璃珠、製造青銅器的模具,整套的工藝技術或是產品很可能是東南亞輸送過來的。

    17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於台灣的經濟活動原先只僅止於澎湖,但當時中國明朝政府認為澎湖為其領土,使得荷蘭人於1624年轉而到當時未有實質政府統治的福爾摩沙(今臺灣)大員(今臺南市)設立據點。荷蘭占領臺灣的目的是為對中國大陸、日本、韓國與東南亞據點的樞鈕,並壟斷馬尼拉(西班牙殖民地)與中國大陸間的貿易。主要的輸出貿易內容包括砂糖、鹿皮、鹿肉、鹿角、籐、米,轉運貿易內容包括荷蘭的金屬、藥材,巴達維亞的香料、胡椒、琥珀、麻布、棉花、鴉片、錫、鉛,中國的絲織品、陶器、黃金。 以鹿皮為例,在1634年到1638年短短四年之間,由台灣輸出到日本的張數由十一萬張成長到十五萬張。到了1658年,台灣砂糖的輸出量已經足夠供應日本與波斯的需要,並增加巴達維亞為輸出對象。荷蘭東印度公司亞洲約有35個據點,日本據點...

    明鄭時期的經濟以經貿與農業為主。於農業經濟方面,為了解決鄭軍兵糧問題,不論鄭成功或鄭經基本上都貫徹「寓兵於農」的策略,也是諸將士平日分散各耕地,按鎮分地、按地開墾。這種具有營盤田、文武官田的土地私有制,於定則徵賦的經濟模式下,大量提供經濟產能。到了明鄭中後期,陳永華的準中央政府體制,讓台灣著實變成一個個別經濟體。為了軍需民食,台灣農產重心在這個時期由糖轉米。西元1665年,陳永華的農業水利更促使漢人移民至今高雄的方向發展。除此,陳永華也引入同安製鹽法,發展鹽業經濟,除此尚有鹿皮、鹿角、鹿脯等土產的外銷,因此多鹿的台灣,來自原住民團體的捕鹿業,也是早期台灣的重要經濟產業活動。 除了農業外,英國、日本等國家也將明鄭時期的台灣視為一個獨立國家來進行貿易往來,某程度也維持了台灣的經貿熱絡。例如英國東...

    台灣清治時期前期,因為對台灣採取消極防範政策,經濟活動多來自移民的開墾,這裡面又以水利經濟最為出色。水利事業通常是農業的根基,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自1719年,施世榜利用濁水溪河水,完成水利工程後,「圳」成為台灣經濟的發展關鍵。18世紀初,台灣耕地水田化的結果,把台灣的農業經濟與農業生產力,由低度的開發,帶向快迅的發展。西元1725年,台灣糧米已可運銷大陸,成為台灣經濟史上的重要標竿。 另一方面,清治時期的港口貿易與郊商活動也持續熱絡。一府二鹿三艋舺的三個大都市,成為台灣各小港的轉運中心。也利用郊的組織,從事特定地區之貿易、大宗商品之輸出或進口買賣。西元1858年,英、法兩國逼迫中國,加開台灣的安平、打狗、基隆與淡水河岸等四港口為通商口岸。自此,台灣貿易經濟範圍漸擴及世界各地。也因此,較高經...

    台灣日治時期的經濟是典型的殖民地經濟模式,即以台灣自然資源與人力,來培植宗主統治國的整體發展。此種模式於兒玉源太郎的總督任內打下基礎,並於1943年太平洋戰爭中達到最高點。若以年代區分,1900年-1920年間,台灣的經濟主軸於台灣糖業,1920年-1930年為以蓬萊米為主的糧食外銷。綜括這兩階段,總督府的策略約略是以「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為政策基調。至於1930年之後,則因戰爭需要,總督府對於台灣的經濟重心則轉為工業化。。雖說各階段的主要不同,但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自然著重在提高農產品或後期工業用品的生產量,以達到供輸日本國內的需求。而這種「為已開發的經濟地區提供原料和廉價的勞工」的經濟現象,則為標準的邊陲經濟模式。而此種兼顧發展台灣島內民生經濟與日本宗主國供需的日式資本主義,在所有日...

    李登輝時期(1988-2000)

    1992年,台灣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正式步入發達經濟體行列。1993年,台灣進入世界前20大經濟體。1995年,總統李登輝積極推動總統直選,一度引發兩岸關係緊張。其後李登輝總統推行戒急用忍的政策,其後發表特殊兩國論。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台灣經濟逐步放緩,台灣經濟遭受嚴重衝擊,財政盈餘轉為財政赤字。然而,1998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仍交出令人矚目的成績。新加坡、香港和韓國在亞洲金融風暴面前,經濟紛紛轉為負增長,但是台灣仍保有超過4%的增長率。而2000年又發生美國網際網路泡沫危機。部分台商其後開始轉往東南亞國家投資發展。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央銀行因為當時各國貨幣競相貶值,受到小程度的衝擊。

    陳水扁時期(2000-2008)

    在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過後,潛在已久的金融制度問題與內線交易陸陸續續爆發。2001年及之後的全球經濟放緩的趨勢影響下,經濟遭受重挫,銀行壞帳增加,財政盈餘轉為財政赤字,2001年臺灣經濟出現了自1947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失業率升到歷史新高。中央銀行被迫以非常低的利率水平以挽救營建、金融業,並設置「金融重建基金」(RTC)使得台灣經濟從2003年下半開始隨著全球經濟的回溫,逐漸恢復成長中。當然,兩岸關係緊張的政治局勢也有極大的影響。 2005年、2006年的雙卡風暴,發卡銀行不當收取高利息,致使雙卡債務人背負龐大債務,除了債務人受債務所苦外,金融機構始嚐卡債惡果。事件最後於2006年實施了雙卡事件「債務協商機制」,容許使用雙卡之消費者,在有還款困難情況下,可與發卡銀行進行相關協商,以較優惠之還款條件降低其還款負擔,嘗試藉由此協商機制緩和雙卡事件所可能帶來的擴散效應。2006年底,中信金與台新金先後於10月及11月宣布增提全年呆帳準備超過約新臺幣300多億元,面臨虧損危機。

  3. 其他人也問了

  4. 1960年代. 斷交後至蔣經國時期(1972年9月29日-1988年1月13日) 李登辉时期(1988年1月13日-2000年5月20日) 陈水扁时期(2000年5月20日-2008年5月20日) 馬英九時期2008年5月20日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時期2016年5月20日-) 注釋. 参考資料. 參見. 中華民國日本關係史. 中華民國與日本關係史 是指 中華民國 與 日本國 雙邊之關係史。 隨著1949年 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 後,實際上與 臺灣 的關係重疊,即 臺日關係史 。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前.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 1940年代.

  5. 鄭成功死後,由於 清朝 對鄭氏(東寧)勢力進行封鎖, 鄭經 加強與日本的經貿往來。. 當時明鄭對日本主要輸出品為稻米鹿皮蔗糖及來自中國大陸的絲織品從日本進口 銀 、 銅 、 鉛 、 盔甲 、 棉布 、 瓷器 等。. 為了加強雙邊的貿易關係,鄭經允許 ...

  6. 1667年農曆五月初十日,林寅觀、曾勝與陳得等人率領4艘貨船從台灣起程,前往日本貿易,以及請求日本出兵幫助反清復明。 途中遇風,1艘貨船於五月二十三日漂到 朝鮮 ,二十五日在 朝鮮王朝 濟州島 大靜縣猊來里浦浦口東邊歧頭處,被當地政府發現,自稱「大明福建省官商人」。

  7. 中華民國邦交國列表. 關於關於按時間順序排列的中華民國外交關係變動列表請見「 中華民國外交關係年表 」。. 提示 :此條目頁的主題不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列表 。. 中華民國 ( 實際控制區域 ). 與中華民國建交並設置 大使館 的國家. 沒有建立正式 ...